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理论与阐释框架

    李君+杜庆+康志伟

    【摘要】依据社会科学中的三大理论(现代化理论、新制度主义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解析高等职业教育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抗衡中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存在差异。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存在的互进发展,促使教育模式不断变革,并在适应本国实际中形成模式特色,从而阐释一种源于内在动力、基于适应发展、成就互进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逻辑与框架。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变迁;发展框架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7)12005504

    【收稿日期】20170427

    【基金项目】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标准、实现路径和监测指标研究”,课题批准号为AJA160009,主持人:荣长海

    【作者简介】李君(1983—),男,天津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杜庆(1969—),女,天津人,硕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康志伟(1972—),女,天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建设特性、经济发展结构、文化构造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也导致其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这些因素在不断地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实践道路的选择。

    一、利用三大理论解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变迁1教育现代化理论:在传统与现代化教育的抗衡中解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教育现代化,基于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现代科学等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理念、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院校硬件设备,逐渐改善并提高到具有现代国际先进水平,培养出能够适应完成与国际市场经济竞争及我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创新型劳动者和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

    教育现代化理论主要是通过对高等职业发展的分析,从而对教育发展做出解释。在过去,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技能传授而增强人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专门的教育机构出现以后,教育也变成了统治阶级传播其特权思想及理论的一种工具,这是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变革。随着工业产业革命的发起,社会的生产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一局面下,科技成为了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此时教育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同时科技人才的培养也成为了教育的第一要务。与此同时,教育也改变了其原有的功能,从单纯的服务于统治阶级及贵族的特权思想的旧式教育,转变成为服务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的现代教育,这是教育发展史上第二次重要的变革。

    教育现代化反映了由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的转变历程,与此同时,教育转向服务于社会并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其在这一时期内发生的本质改变。这一变化让教育从结构、模式上都完成了重新的塑造,教育也逐渐实现了和生产劳动与社会服务的有效结合,也正因此而造就了职业教育的出现。从社会发展以及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中我们得出结论:如果摒弃职业教育,那么教育也就失去其实质性意义。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更多地转变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也最大限度地促进了科技生产力的提高。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的实质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一发展目的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从传统的技能传授的学徒制教育到职业技能学习的职业教育一直到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是教育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显现。现代教育的发展,真正地将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从而以最大程度对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起着绝对的促进作用。[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质在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现代化理论主要提出:我们要不断促进教育体系的日臻完善,使其能够充分地弥补传统教育在社会生产力、社会服务功能方面的不足。在由旧式传统教育向新式现代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势必会遭到来自传统教育的强烈抵抗。随着工业社会的出现及进一步发展,要求现代教育必须向传统的教育模式发起挑战,让其真正地能够为社会生产服务,而并非为少数贵族统治阶级服务,从而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的支持。由此也提出了深化教育体系改革、加强教育机构创办等多项发展任务。在工业发展的初级发展阶段,由于工业化发展水平不高,所需要的只是一些具备初级水平的职业技术工人或少数的专家,那时的教育模式也过于传统和简单,教育机构的数量也少得可怜,但也正是这些基础的要素保障了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是教育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现代教育理念和传统教育理念的一次博弈。两种不同模式教育所展开的斗争,决定了一个国家教育发展路径的选择,决定了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脚步。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教育必须突破并彻底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而传统教育中的一些内容,支撑着现代化教育体系的构成与发展。这一局面也印证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变革。[2]在这种较量的影响下,也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不断改变,进而为研究提出了新的指导方向。

    2新制度主义理论:解释了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不同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不同

    新制度主義理论,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在上世纪中创建,在经济史研究中,他把制度因素引入于经济史研究中,探索并发现了制度与制度发展在长期经济增长、停滞中所引起的作用,创建了“制度—选择—经济与社会结果”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及方法。

    新制度主义是在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下所形成的一种跨学科思潮。自上世纪90年代,它就成为了一种覆盖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范式。该理论对于制度的理解是基于多元化基础上,即:制度就是由规则、规范以及认知等重要内容所构建。在这些核心要素的融合与交织的过程中,也延伸出了多种类型的制度。其中包括规章制度、规范性制度、文化制度等,而这些不同类型的制度会同时存在于同一个环境结构中。[3]除此之外,该理论更重视形成某认知的文化意义系统。这些制度分为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习惯习俗)两种类型。在实践当中,两种类型的制度并非相对立,而是相互作用。正式制度在认知所形成的环境中具有强制性特征,而非正式制度则不具有强制性特征。但却因其作为观念或习俗而在意识领域制约或影响着正式制度的发展。因此在现实社会环境中,与非正式制度相冲突的正式制度的发展势必会受到阻力,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只有在思想意识领域中得到认可的正式制度才能得以顺利地推行。

    该理论还对制度这一概念做出了修订。它认为制度是包含了行为规范和文化在内的多种法规制度,确立了文化与价值的制度概念。这种修订将制度与文化概念相融合。[4]在新型关系中,文化对教育制度和社会发展的协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正因为如此,不同文化基础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高等教育制度及教育发展模式。

    文化传统是某个民族在对世界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思维模式及行为规则。因此,每个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改变以及发展路径的选择都依赖于本国民族文化传统。从以往的发展经验来看,多数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都是遵循着社会文化传统所进行的。人们通过这种方式确保职业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文化、民族特点等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当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和存在价值。

    3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人力资本理论,始创于经济学理论研究,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与贝尔克创立。该理论主要认为物质资本就是物质产品上的资本 ,它包括生产厂房、设备、机器、物资原材料、土地资源、货币等;而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人的有效资本,即对企业生产者开展职业培训教育等支出及其在接受职业培训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变现在蕴含人身上的所有各种生产知识、劳动能力、管理技能及健康能力的存量总和。

    该项理论指出,教育以及职业培训等形式的人力资源投资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建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重点不在于资金储备和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在于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升。1961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非洲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在亚的斯亚贝巴胜利召开。此次会议明确了教育事业发展在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更强调了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建议和措施。在会议结束不久,巴洛夫根据自己与会期间的调查和对会议内容的感悟,发表了包括《非洲大灾难》、《非洲教育》在内的多篇文章。他提出:之所以这些非洲国家的经济建设在数年的时间里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在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的不足。只有将职业教育真正地落实到经济建设当中,才能够有效地带动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随后,他的这一观点也受到了多个国际机构的一致赞同,并发展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指导理论。[6]比如,世界银行组织也对其这一想法表示了认可,认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中,过量地进行投资活动,反而让经济建设进入到恶性循环当中;而加大教育的投资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投资尤为重要。发达国家应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才能保障国家综合生产力的提升,继而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更大发展。

    依据这一理论,我们了解到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大大依赖于劳动者所受教育的提升和劳动者技能的提高,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反过来也必须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这便是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正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所具备的这种经济功能引发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道路选择及模式的改变。因此,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重点也不尽相同。

    二、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变迁的分析框架依据社会科学的三大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研究,可从多维度多角度解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现代化的理论使我们了解到:教育与生产息息相关,人类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改变。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而高等职业教育又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新制度主义理论则让我们知道: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国情、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在高等教育模式的形成以及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人力资本理论则重点阐述了在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中,职业教育发展所带来的促进性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而它的价值主要是通过在与国家和经济的发展、个人发展的过程中相互适应的互动中所体现出来的。

    基于以上三种理论,我们可以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这样的框架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是服务于社会,遵循着适应本国国情及经济的发展,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助力。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问题:第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怎样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形成更加适合的教育模式?第二,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在适应国情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 第三,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与经济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并最终促进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1内在动力: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社会中发生模式演变

    涂尔干在《教育思想的演进》论著中第一次针对教育提出了“内在发展逻辑”的概念。这一概念强调了教育制度中的自发性原则。他指出,不管是在任何时期,教育都和社会中的文化、其他制度、民族风情、思想活动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7]正是在这种局面下,也让教育本身产生了内在的发展力量,从而能够向特定的方向进行自主的演进。从它的演化过程以及实践本质上我们不难看出,其发展轨迹正是在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的双重作用下而逐渐形成的,并且最终把它推向为社会经济服务这一具体目标及特性。那么它的这一内在发展逻辑该如何理解呢?德国著名学者奥格(W.Georg)指出,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逻辑,[8]而只要掌握了这种发展逻辑,便能够充分了解其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及内涵。参与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经济建设,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所在。由于它本身就是社会建设中的一项内容,因此它只有根植于社会发展中,才能够确保社会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不同类型的社会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有着服务社会的功能,怎样调整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从而适应不同形式的社会,满足其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不同的时代当中,社会的需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也就决定了教育模式的不断变化。在高等职业教育出现之前,就决定了服务社会是其最为根本的发展方向,并由此逐渐蔓延到经济建設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高等职业教育凭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社会服务等功能,以培养各类人才的方式满足了社会建设中的根本条件。从其发展历程来看,服务社会成为它最终的目的。

    2适应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适应本国实际中形成模式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都会遵循上文中所提到的规律。但落实到不同的国家,又存在发展模式、方式、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出现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疑问,其中包括: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教育模式难以借鉴和照搬?对此,著名学者科尔在早年间发表的著作中对此做出了解释,他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所实现的,[9]否则利用统一的解释,是很难对此进行彻底说明的。

    总体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形成,都和其所处的环境有着较大的关系。英国学者萨德勒就针对这一模式的形成给出了具体的看法,他认为: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一般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影响力要远高于在校内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同时,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社会上的事情还会对校内的一些事情造成影响。因此,只有加强对教育环境背景的了解,以及对其发展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才能确保职业教育发展的良性效果得到最大的体现,才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我们通过对不同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出了能够主导其发展的内在力量。首先,这种内在力量形成于民族文化当中。就和相关学者描述的那样,民族特征决定了教育体系的构成,而民族特征的形成主要源自于民族的文化。其次,一个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体系结构的构造、制度建设等,这些都对于其发展的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3互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互动中寻求模式变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大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由此也决定了它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也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相应地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以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环境,从而在社会建设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原则上来说,职业教育的发展目的,在于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建设,从而形成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在此过程中,社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给教育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带动效果。第二,高等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也是民族意识的一种要求。在民族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完善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认知以及对其规律和作用的了解。第三,两者之间的促进性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不过在传统社会中,这种变化并不明显。但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现代化的社会制度,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应该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以此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历史变革、社会发展必然会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与现代化的程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对各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和模式的具体分析中,可以找出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发展新模式。当我们用这一思路对其发展模式的变化进行解释时,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不同国家的经济建设特性、发展结构、文化构造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不管是其所体现出来的形式还是实际的发展路径,都将这种差距慢慢地缩小。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能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做出分析,是未来研究人员所要面对的一个新问题。

    【参考文献】

    [1]冯增俊.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188—189.

    [2]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1.

    [3][4]薛晓源,陈家刚.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5,204.

    [5]项贤明.比较视野中的教育现代化进程[J].比较教育研究,2007(12):1—7.

    [6]牛征.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58—59.

    [7]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导言.

    [8]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克拉克·科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

    The Correlative Theory and Interpretive Framework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 Jun, DU Qing, KANG Zhiwei

    (Tianjin Transport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Tianjin 300110, China)

    【Abstract】Development cours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ountering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modern education is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e three theor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modernization theory, new institutional theory, human capital theory). The difference in development road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lso analyzed in diffe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Mutual development of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and economy promotes the constant change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forms the characteristics in adapting to the reality of our country, thus explaining the logic and frame of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ooted in the internal power and based on adapting to the adaptation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achieving the mutual development.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volution; interpretive framework

    (编辑/徐枫)2017第12期(總第371期)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No.12 2017Total No.371

    doi:10.3969/j.issn.10018794.2017.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