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猫肿瘤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方法

    罗盈滢

    摘要:从犬猫肿瘤性疾病的病因入手,介绍了犬猫肿瘤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关键词:犬猫;肿瘤性疾病;病因;临床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92;S858.2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5-0023-01

    养宠物已经成为人们摆脱孤独、寂寞等负面心理状态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饲养宠物时间的不断延长,人们与宠物之间的感情牵绊将变得越来越深。除了寿命之外,肿瘤性疾病逐渐发展为引发伴侣动物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宠物患上肿瘤性疾病时,主人的正常工作、生活都会受到一定影响。这种变化对犬猫肿瘤性疾病的诊疗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 病因

    1.1 慢性炎症病因

    就犬猫这两种常见的伴侣动物而言,慢性炎症的出现会对肿瘤的发生、扩散等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1.2 遗传病因

    研究表明,肿瘤性疾病的发作与犬猫的品种具有一定的关系。例如,伯恩山犬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较高;德国牧羊犬的血管肉瘤发病率可达50%以上[1]。与犬猫肿瘤性疾病的其他病因相比,遗传病因具有不可控的特点。

    1.3 致癌因素病因

    能够引发犬猫肿瘤性疾病的因素主要包含紫外線、低纤维高脂肪的猫粮、狗粮、猫免疫缺陷病毒、骨肉瘤等。

    2 临床诊断

    2.1 细胞学诊断方法

    这种临床诊断方法以犬猫的细胞形态、组织结构为基本检查对象。与其他临床诊断方法相比,细胞学检查方法能够更快地获知肿瘤性疾病的检查结果,且所需成本相对较低。

    在中国,当前犬猫的细胞学临床诊断检查常用的采样方式主要包含压片取样、细针穿刺等。在实际诊断工作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犬猫的静脉血、尿液以及骨髓等进行采样。

    2.2 影像学检查方法

    2.2.1 CT检查法 在犬猫这两种伴侣动物中,CT影像学检查法通常被应用在肿瘤血容量诊断、软组织肉瘤诊断、动物肺部、颅内等器官中出现的肿瘤。兽医可以根据CT影像资料作出合理的判断,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2.2 X射线检查方法 临床经验表明,X射线检查方法在犬猫骨肿瘤疾病诊断中的准确率较高。在诊断过程中,兽医可以通过犬猫的X射线影像资料判断其身体各个器官中肿瘤的边界、肿瘤是否出现向肺部、淋巴结等部分的扩散和转移[2]。与其他临床诊断方法相比,X射线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劣势在于:其影像学资料中很容易出现阴影重叠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会对兽医的诊断产生一定的干扰。

    2.3 分子诊断方法

    犬猫作为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伴侣动物,其身体健康状况会对人们的情绪状态产生直接影响。随着这两种伴侣动物地位的不断提升,兽医癌症临床诊断研究与技术的发展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当前兽医临床诊断中的分子诊断对象主要包含蛋白质大分子、DNA分子、RNA分子3种。就蛋白质分子而言,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的诊断方法主要包含蛋白质组学方法、免疫组织化学诊断方法等;就DNA分子而言,临床中应用的诊断方法主要包含SNP技术、细胞遗传学方法等[3]。

    3 治疗方法

    3.1 放射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是指通过对犬猫肿瘤产生位置照射放射线的方式,实现控制肿瘤细胞转移和扩散的目的。当前兽医临床治疗中多用这种方法治疗犬猫神经组织以及软组织结构中的肿瘤性疾病。

    3.2 手术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方法是指根据诊断结果对犬猫肿瘤进行切除手术,改善犬猫健康状况的一种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犬猫实体瘤的治疗。由于兽医临床经验、专业性等因素的影响,患有肿瘤性疾病的犬猫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后,可能会产生伤口感染、肿瘤扩散等不良问题[4]。

    4 结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诊断、治疗犬猫肿瘤性疾病的方法变得越来越多。当前兽医临床应用的诊断方法主要包含影像学诊断方法、分子诊断方法、细胞学诊断方法等。而就犬猫肿瘤性疾病的治疗而言,临床中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治疗方法主要包含放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方法等。

    参考文献:

    [1] 饶群阳,徐基平,刘成高.阳和汤治疗恶性肿瘤性疾病的临床研讨[J].光明中医,2012(3):467-468.

    [2] 李 慧,林德贵.犬猫肿瘤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和诊疗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医学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医学分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学分会:2009.5.

    [3] 王振刚,王 芳,刘爱华.风湿性疾病伴发肿瘤性疾病的临床特点[J].北京医学,2005(1):18-21.

    [4] 陈丽玲.犬常见肿瘤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学研究[D].江苏扬州:扬州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