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阅读,怎一个“体验”了得

    潘日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就要把学生的学习当成中心,促使学生获得真实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真正的阅读思维,引导学生参与到个性化阅读中来。我在教学中尝试给学生营造真正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这样才能将学生带入到真阅读的课堂中,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一、零负担,促成体验

    在真阅读的课堂上,我尝试减少学生的阅读负担,必然让学生带着任务展开阅读。我鼓励学生尝试真正和文本进行交流,体会作品中的语言,感受其中的真知灼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独特的理解,感悟作品传达的情感意义。我便鼓励学生展开交流,说说自己阅读文本获得的初始体验。这样体现了对学生阅读体验的尊重,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学习九年级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之前,我鼓励学生先展开自主阅读,然后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尝试就一些感兴趣的地方进行交流,或者围绕印象深刻或难懂的地方进行讨论。我让学生读到什么就说什么,并没有限制学生什么能够说,什么不能够说。学生们围绕文章说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有的学生对范进很感兴趣,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范进好不容易中举,最后却疯掉了,这样的抗压能力,就算是当了官,又能有什么作为呢?”也有学生就胡屠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胡屠户前倨后恭的表现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啊,他之前那么打骂范进,后来却又这样奉承。”还有学生对范进的家人进行评价:“我觉得范進的妻子和母亲最可怜了,她们都是那种无法选择自己生活的可怜人。”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对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此时再组织学生深入阅读,效果就会更好。

    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认为要鼓励阅读者进行快读,而且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阅读中,浸润其中。我在教学中也重视这一点,鼓励学生进入到自主阅读中,在心无旁骛的零负担阅读中深入体会作品的意味。在鼓励学生展开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没有过多干涉学生的想法,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二、即时性,强化思维

    在零负担的阅读中,学生很可能会因为自己阅读能力的不同而产生各种不同的问题。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即时捕捉这些问题,给学生一个交流讨论的机会,学生尝试就这些问题展开互动讨论。这些都是学生提出的真问题,讨论这些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一个机会,让学生尝试互动交流,尝试自主得到问题的答案。

    在指导学生学习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的时候,我鼓励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并在发现问题的时候主动提出这些问题,和同伴进行互动讨论。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就自己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不少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和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有关,有学生提出:“作者似乎并不喜欢看社戏,但是最后为何又会说这社戏很好看呢?这样的话,不是自相矛盾吗?”“小孩子去偷豆子,这不是什么好事,小时候就偷偷摸摸,将来是不是会做更大的坏事呢?可是作者似乎对小伙伴的行为十分赞赏啊。”“六一公公怎么不埋怨‘我偷了他的豆子呢?这合理吗?”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并将问题总结为探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深挖下去,渐渐地明白了文章的主要思想,体会到了作品中淳朴的民风。

    我给学生营造了真阅读的环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渐渐地养成勤于提问的好习惯。我还会帮助学生归纳总结问题,并组织学生就其中的关键性问题展开讨论,渐渐地,学生提问的效率也会得到提升。

    三、简洁化,尊重个性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会给课堂安排许多教学环节,希望能在一堂课中体现出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内容,促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然而,这样做会造成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思路受到了教学环节的限制,学生很难展开自主阅读。我在教学中尝试简化教学环节,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为学生服务。学生尝试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而自主决定交流讨论和质疑问答的环节,这样的简化有助于构筑真语文课堂,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文章,但是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安排繁复的赏析环节,而是将欣赏作品文字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我尝试简化了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先展开自主阅读,找出文章中写得好的词句,然后再展开互动交流,说说自己为何喜欢这些句子,这些词句美在何处。学生就其中的词句展开了深入探讨。有学生提出:“‘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我十分喜欢这个句子,这个句子用拟人的方法写了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的样子。”有学生同意其看法,便提出:“是啊,我也很喜欢这个句子,这样就将原本没有生命的事物都变得有了生命的气息。”虽然这样的教学简化了环节,但是学生的阅读却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浅薄,学生在自主探讨的过程中逐步深入,体会了文章语言之精妙。

    我在教学中将着力点放在了优化活动上,尝试点拨学生的阅读思路,指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这样看似让教学环节简化了不少,但是实际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却得到了发展。学生始终能保持学习的兴奋感,能获得探究知识的满足感。

    四、群文式,学会对比

    语言习得论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习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获得的。我在教学中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和直接讲授相比,我更关心学生的真实阅读感受,我常常组织学生展开群文阅读,让学生在课后也积累真实的语感,在不知不觉的阅读实践中提升阅读效果。

    九年级下册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和第3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都是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歌作品,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展开拓展阅读,搜索一下是否还有同样主题的诗歌作品,然后展开对比分析,说说这些作品的异同点是什么。学生首先在阅读中找到了这些作品的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展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有学生提出:“《我用残损的手掌》从实处着笔写沦陷区,又用写意的方法写了解放区,展开了对比的方式,写了沦陷区和解放区之间的区别。《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则并没有使用这种对比的手法,它更多使用的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意象。”我又鼓励学生展开拓展阅读,搜索更多的爱国类诗歌,然后展开对比分析,尝试深入体会其中的爱国情怀。

    美国学者克拉申提出了随意自愿阅读的阅读方法,认为要让学生自愿阅读喜欢的书籍,不必强求其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自然会得到提升。我在教学中也尝试借鉴这种方法,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感受阅读的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在教学中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尝试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给学生构筑真阅读的环境,充分利用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获得的疑问,鼓励学生展开海量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在真阅读中充分感受阅读的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城东初级中学(22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