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历史·立足当下·放眼未来

    【摘 要】 “中国歌剧百年——精选唱段集萃”系列教材在中国民族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记录了中国民族歌剧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形式和风格等。文章站在总结历史、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的高度深入分析该丛书的出版意义,以期为读者展示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辉煌图景。

    【关 键 词】“中国歌剧百年——精选唱段集萃”;中国民族歌剧艺术;出版意义

    【作者单位】高维广,菲律宾圣保罗大学。

    【中图分类号】G25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07.028

    为了大力推进民族艺术出版事业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9年11月出版了赵德山、王硕等人编撰的“中国歌剧百年——精选唱段集萃”系列教材。该丛书共9册,包含117部歌剧中的355首唱段,以年代顺序为索引,阐述了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百年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是迄今为止国内收录相关作品最全、时间跨度最大的专业学术教材。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推进“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建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中国歌剧百年——精选唱段集萃”系列教材,旨在为民族艺术创作生产、普及推广、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有力支撑。该丛书总结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的中国民族歌剧艺术发展情况,从装帧设计、内容编排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优质的阅读体验,是当代民族歌剧艺术出版的精品,对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起到了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出版意义。

    一、总结历史,不忘初心——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拓荒”征程

    “中國歌剧百年——精选唱段集萃”系列教材是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发展史书。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歌剧作为西洋舶来品传入我国,在本土艺术家的努力下逐渐与中国民族艺术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艺术形式,并凭借时代性、生活性、情感性和真实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表现形态[1]。该丛书记录了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拓荒”征程,展示了中国民族歌剧艺术不同时期的独特风貌,为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发展脉络和艺术风格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第一,回顾历史才能牢记使命。“中国歌剧百年——精选唱段集萃”的出版意味着中国民族歌剧艺术迄今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变迁。就该丛书来看,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拓荒”是一个曲折坎坷的过程,但也让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磨砺出中国风格和中国品质。首先,该丛书提出,中国民族歌剧艺术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其收录的大多数作品,如黎锦晖的《麻雀与小孩》、田汉和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白毛女》等,都以真实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艺术表现手法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和文化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见证了中国民族歌剧艺术从无到有的“拓荒”过程[2]。其次,从该丛书展示的相关资料来看,大多数老一辈的民族艺术家在中国民族歌剧艺术“拓荒”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他们创造性地将中国民族艺术与西方歌剧结合,揭开了中国民族艺术的神秘面纱,开启了中国现代民族歌剧艺术的新篇章;另一方面,他们的工匠精神是中国民族歌剧艺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温故方能知新,该丛书的出版提醒当代艺术工作者只有回顾历史,才能牢记使命,为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发展不懈努力。

    第二,总结历史才能不忘初心。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自由的大旗,强调创新文艺形式,当时的中国民族艺术家将西方艺术文化与中国国情、社会大众审美理念结合起来,开启了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拓荒”征程。“中国歌剧百年——精选唱段集萃”记录相关作品的背景、创作理念,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一种价值观念:具有工匠精神的无数先辈是中国民族歌剧艺术发展的基石,只有传承初心,才能让中国现代民族艺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该丛书是一部民族精神艺术史,它真实再现了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形式民族歌剧作品中蕴含的共同特质——民族性,彰显了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磅礴气势和多样风格,让读者通过这些作品了解和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总的来说,该丛书作为专业教材,是万千学子的精神食粮,让学子通过回顾历史领略中国民族艺术精神的真谛。

    二、立足当下,传承创新——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发展建设

    “中国歌剧百年——精选唱段集萃”系列教材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展现了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百年巨变,书写了中国民族艺术的当代传奇。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副院长蒋一民表示,社会大众普遍觉得歌剧高雅、晦涩难懂,因此,歌剧艺术不仅要传承历史文化,更要不断汲取新鲜题材元素,才能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艺术需求[3]。为此,该丛书在第8册、第9册中分别收录了2017年、2018年文化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的13部剧目,为当代读者展现了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现代风貌。

    第一,立足当下,契合时代特色。“中国歌剧百年——精选唱段集萃”系列教材既有历史性的经验总结,也展示了当下的民族文化创新。如第8册、第9册中的“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展现了当前我国原创歌剧艺术的多元性和丰富性,通过介绍众多优秀作品的创作背景、剧情等挖掘其内涵价值,为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著名作曲家印青认为,红色基因是中国钢琴艺术的美学基础,民族特色和当代表达是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核心原动力[4]。不同时代、主题背景下的中国民族歌剧教材有着不同的编排策略和内容特色,比如《白毛女》是早期的民族歌剧艺术雏形,《马向阳下乡记》是当下的民族歌剧艺术创新,两者蕴含着相同的民族文化精神,却又具有不同时代、主题背景特点,这说明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发展是与时俱进、丰富多元的。该丛书以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寻根问源之旅为切入点,归纳整理了看似零散的各个阶段的作品,再从中提炼代表选段,既便于读者阅读和学习,又能直观展现作品所代表的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时代特性,对当下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实践及人才培育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第二,重视传承,不断推陈出新。在2019年中国歌剧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作曲家王祖皆表示,“中国歌剧百年——精选唱段集萃”系列教材的出版对当代中国歌剧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实践有积极推动作用。一方面,该丛书所择录的经典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是不同时期中国民族歌剧艺术水平的代表,对当下民族歌剧艺术的推陈出新有积极的参考意义;另一方面,该丛书作为一部专业教育教材,其内容的丰富性对中国民族歌剧艺术领域的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5]。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文化活动悄然占据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单一的歌剧题材已然不能满足时代需求。笔者认为,只有立足当下、推陈出新,以各类新鲜元素丰富民族歌剧艺术创作,才能使民族歌剧成为新时期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三、放眼未来,走向国际——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全局规划

    中国民族歌剧艺术早期的艰难发展阶段和当下的多元创新阶段,两个阶段既有区别又有共性。区别在于时代背景不同,民族歌剧艺术的内容结构、表达方式以及题材情节也不同;共同点在于无论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的中国民族歌剧艺术,都在为未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学者张春娟表示,中国民族艺术事业的全局性规划应该从民族化、国际化两方面入手,以创新为手段,激发民族艺术的无穷活力[6]。从“中国歌剧百年——精选唱段集萃”系列教材的内容来看,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百年发展始终围绕民族文化展开,无论是作品的创作形式还是作品的内容基调,其目的都是将中国民族艺术推向世界。

    第一,塑造真正的民族风格。就“中国歌剧百年——精选唱段集萃”系列教材收集作品的年代来看,早期作品存在一个共同问题:西方歌剧与中国民族艺术衔接生硬,只是将中国民族器乐元素与西方表演形式简单结合,以获得主流舞台的认可与青睐。这种结合方式不是真正的创新融合,因此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抛弃。20世纪下半叶,一大批民族歌剧艺术家开始探索具有中国风格的民族歌剧艺术,他们将民族艺术元素融入歌剧,不仅让民族艺术获得了更强的艺术张力,也让歌剧增加了新的元素,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民族歌剧作品真正意义上彰显了民族风格。总的来说,民族艺术的发展应秉持创新精神,树立民族风格,创造符合时代审美的作品。民族艺术的弘扬与传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将民族的变为世界的,让中国民族艺术真正发扬光大。

    第二,中国民族艺术的国际化传播。在中国民族歌剧艺术发展百年的今天,“歌剧思维”是学界一直热议的问题,中国的“旧歌剧”(戏剧)远比西方歌剧历史悠久,但现今确实存在戏剧性与音乐性欠缺的问题,导致其国际影响力较低。学者吕继勇认为,中国民族艺术的国际化传播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即重塑内容与拓宽形式[7]。首先,在内容上,“中国歌剧百年——精选唱段集萃”系列教材中收录的作品大多注重戏剧布局与音乐结构,如《白毛女》《兰花花》等,其剧情冲突不仅没有脸谱化、概念化等问题,还凭借新颖的叙事方式和真实生动的生活映射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这也是其成为中国民族歌剧艺术代表作的根本原因。其次,在传播形式上,“中国歌剧百年——精选唱段集萃”系列教材作为专业学术教材,融合了音乐传播、知识传播、学术传播等优势,通过出版发行拓宽了民族歌剧艺术的传播路径。未来,民族艺术出版将会结合更先进的媒介传播形式,让中国民族艺术以更加多元、立体、真实的面貌走向国际舞台。“中国歌剧百年——精选唱段集萃”系列教材的主编赵德山认为,中国民族艺术事业的国际化发展要立足于本土化,这意味着中国民族歌剧走向世界既要充分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又要脱离对民族文化的过度依赖,实现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中国歌剧百年——精选唱段集萃”系列教材记载了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百年巨变,凝聚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彰显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具有里程碑式的出版意义。该丛书的出版不仅是响应“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的号召,更是当代民族艺术事业发展的典范,其对民族歌剧艺术的推广、普及,民族艺术教育的建设以及人民群众艺术审美理念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意义。该丛书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代艺术工作者要总结历史,传承老一辈的匠心精神;要立足当下,塑造新时期民族艺术的新风貌;要放眼未来,推动民族艺术事业的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德山,王硕,赵楠. 中国歌剧百年——精选唱段集萃[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李澜. 民族歌剧对民族音乐教育的价值探析——评《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中国歌剧音乐剧生存现状与战略对策(咨询报告书)》[J]. 中国教育学刊,2019(9):144.

    [3]蒋一民. 中国歌剧70年:回顾与展望[J]. 艺术评论,2019(10):16-26.

    [4]易伶. 歌剧《长征》:人民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J].中国戏剧,2019(10):41-42.

    [5]乔燕冰. 中国歌剧如何既让大众喜爱,又能登上世界舞臺中央[N]. 中国艺术报,2019-12-11.

    [6]张春娟. 20世纪中国歌剧学刍议[J]. 民族艺术研究,2018(5):102-112.

    [7]吕继勇. 歌剧音乐剧研究之“新”——评《中国歌剧音乐剧演出历史与现状研究》[J]. 出版广角,2015(Z1):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