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治理与绩效

    成颖利 杨柳

    【摘 要】 十九大报告指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方向,治理与绩效的重要性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治理的定义与内涵是什么、治理与绩效是否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尚缺乏研究,绩效和治理中存在哪些问题尚缺乏系统的梳理及原因剖析。文章以高校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并提出治理的定义,深度思考了治理的内涵,有效分析了治理与绩效的关系,提出提高绩效乃至治理的措施方法。最后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提出大数据如何实现高校的战略目标,如何促使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如何解决治理和绩效中的问题。

    【关键词】 治理; 绩效; 高校治理; 利益相关者; 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 F234.3;G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0)11-0110-06

    全球治理、国家治理、高校治理等各种治理名词我们耳熟能详。但何为治理,治理的运行机理如何?绩效评价会发现哪些问题,其根源是什么?治理与绩效的关系如何?怎样提升绩效与治理?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治理和它的运行机理及作用如何升级换代?这些是本文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治理

    治理源于委托代理关系[ 1 ]。众所周知,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治理是解决两权分离情况下委托人对受托人的监督与激励问题。国家意志和一个组织的发展可能会存在矛盾,受托代理人与一个组织的发展也可能存在矛盾。一个组织的决策层作为受托代理人,是否按照国家的意志进行管理,或者在什么样的制度激励和约束下按照国家意志进行管理,这就是治理问题。一个组织的决策层所做的事项未必真正对国家或组织有利,未必真正代表委托人利益。比如一个公司的管理层决定进行兼并重组,可能是出于自己的私利;当兼并重组出现波折时,管理者可能不计成本、千方百计地完成此项交易,因为他们首先可能考虑的是自己的声誉是否受到影响,而不是考虑公司的利益是否受到威胁,这种情况不是一个好的治理。比如本届校长筹集做事经费时,寅借卯粮,这也不是一个好的治理。再如校长借款进行基本建设,建成的大楼、增长的建筑面积写入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的业绩部分,但是学校若不能按期偿还建设所用资金及利息,最后风险转嫁给了国家,这也绝不是一个好的治理,也就是说不是一个善治。

    (一)治理的定义及内涵

    何为治理?《荀子·君道》指出“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应明确区分名分职责和工作的轻重缓急,知人善用,则为公的道路畅通而谋私的事情止息,即达到了治理的效果。西方学者詹姆斯N.罗西瑙认为,治理是一些制度安排,尤其是指当规则间出现重叠、冲突时,或者利益相关者间需要协调解决时,发挥作用的是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全球治理委员会曾界定治理为个人或组织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综合考虑以上内容,本文将组织治理定义为一个组织设定战略目标,确定战略目标实现路径和方式,确定监督业绩方法,防范不恰当使用人力资源、财务资源、资产资源,监督业绩完成情况,最终合法、有效、注重道德形象地实现战略目标和履行受托责任的框架。

    治理暗含了一种责任,首先是受托者对委托者的责任,原因仍在于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管理者可能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是委托者利益,导致管理违背了自身的责任。比如管理者期望高的薪酬、豪华的办公场所,期望组织获得短期业绩,这些与委托者期望组织获得长期利益相矛盾。其次管理层对除委托者之外的利益相关者也有责任,比如对员工有责任、对所提供产品的使用者也有责任等。负责任的一方应合理地解释其行为,这需要好的治理结构形成一种制衡关系,以有效解决内部人控制等问题,使受托者真正解除受托责任。

    组织治理需处理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由于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不同,所以他们拥有不同的动机和利益,利益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各利益相关者间需要相互监督与制约,这样有助于形成有效的治理结构。

    战略目标是治理的关键要素,善治有助于实现战略目标。善治不仅要求一个组织形成有效的治理结构,而且要求其遵守外部法律法规,以及主动运用法律精神做事。外部法规包括宪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涉及预算、税收、劳动合同、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方方面面。一个组织主动用法律精神做事,其应主动按要求制定章程,根据外部法规确定各项执行细则,完善各种内部控制制度、流程等。

    (二)高校治理的定義及内涵

    对高校而言,治理是高校为完成自己战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方式方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十三五”规划纲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高校的主要战略目标应首先确定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的国际竞争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国家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

    为实现战略目标,高校的主要任务应定在教学和科研上。学科的发展是灵魂,是最重要的决策。高校不仅应关注物质上的决策,如关于土地、大楼、设备、投资等,而且更应关注学科发展决策,抓住事物的本质。决策者的社会责任感、认知水平及对社会利益关心的程度和高校是否能完成其使命及战略目标休戚相关。

    高校属于非营利组织,应考虑它的社会责任及对广泛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应尽量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高校属国家所有,政府是高校的关键利益相关者。高校可能接受教育部、财政部、审计署、发展改革委员会等的检查,他们是高校的外部治理层。校友和师生都关心高校的发展,也是高校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不过前者基本是外部治理层,后者是内部治理层的组成部分。

    高校治理是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机制和过程,也就是说,高校应运用好的治理机制平衡关键利益相关者,完善治理结构。高校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应在以下方面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一是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二是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作用,发挥教授在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三是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群众团体的作用。高校应关注教师是否能够参与集体决策而不是被动地提意见,应关注学生的利益诉求是否得到满足。对涉及教职工利益的制度在经校长办公会集体决策前,应该经教代会讨论通过;对高校举办独立学院、进行重大投资等重大事项,在经学校常委会通过前应经充分可行性论证。这些都是有效的制衡方式。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一般分为三个层级:一是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等;二是部(处)、院(系)等职能机构,中层干部起着重要的决策支撑作用;三是具体的执行人员,包括教师、学生、一般管理干部、各项专业技术人员等。

    总之,高校应有整体的治理框架,用好体制机制和人,筹集好资金,规划好使用方向,为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持续的资金保障。高校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治理能力,比如制定机构编制方案,依法编制和实施规划;健全议事决策规则与程序,引进、选聘、评聘、培养教职员工,在招生及学生培养等方面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及时识别、防范与化解风险;向利益相关者披露委托代理关系下的责任履行情况等,最终达到捍卫国家利益,满足国家战略,守护公共资金,执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培养渴求知识和自觉服务社会目标的人才。

    二、绩效

    一个组织的绩效是关键利益相关者关心的主要指标。党和政府作为有影响力的关键利益相关者,认为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他们非常关注财政投入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面实施绩效管理”。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强调“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强调逐步建立健全体现教育行业特点的绩效管理体系,强调完善经费投入使用管理体制,调整优化结构、突出重点。这说明绩效的理念逐步受到政府和资金使用部门的关注。

    (一)设定绩效目标

    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向社会提供重要的公共服务,与营利性质的组织设定的目标不同。营利性质的组织更关心利润指标,千方百计地提高收入,降低成本,有时候可能违背了社会责任,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2 ]。而对高校而言,自身的正常运转及保障广大师生民主权利是基本目标,为国家服务是其最高使命。高校的业务活动主要体现在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方面,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统一,这些与盈利目标相脱节。高校虽然不考虑盈利,但是高校使用公共资金,服务公共利益和关注社会责任,故高校应主动思考绩效目标,不仅关注做了什么事,而且关注做事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因为完全不考虑资源的使用效益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高校的绩效目标应与治理目标、战略目标一致。对于学生,高校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使他们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对于教师,高校应培育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价值创造,高校应站在国际环境中看待其治理的国际影响力,提高自身的品牌认知度,从而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增值。

    (二)绩效评价与检查中的问题

    虽然绩效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但是在对高校的绩效评价、检查或研究中,常会发现以下问题。

    一是我国目前在高等教育、部分科學研究中尚未世界领先,培养的部分学生模仿有余而批判不足。

    二是部分高校教学内容陈腐,教学方法呆滞,教学语言活力不足。若使用陈旧的教科书培养学生,学生一毕业可能就会面临失业。

    三是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如个别高校预算与治理目标、战略目标脱节,预算与长期规划脱节,预算与每年的重点工作相脱节,因此预算在教学、科研、合作办学、重大项目安排及国际交流上的经费安排不尽合理,预算未真正起到支持治理中战略目标的作用[ 3 ]。再如,个别高校未有效结合专项经费与基本经费,未根据资金需求的轻重缓急,集中资源统筹分配和安排资金。部分高校年底未使用完预算资金而上交结余资金,上交结余资金其实就是很大的浪费。另外,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重购置,轻管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只停留在记录数量和购买价格上,达不到动态调整数据的功能,更谈不上进行绩效管理和提高使用效益。

    四是绩效目标、指标设定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绩效目标设置不合理;设定的绩效指标难以定义、难以理解、与实际情况和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度不够;指标设定不完整、不够细化;有的绩效指标很难计量故设定了许多定性指标,这些定性指标是基于观点指标而非基于事实,需要很多的主观判断;设定的绩效指标忽视了关键成功因子,忽视了关键业绩指标,忽视了关键成功因子和关键业绩指标的关系。如部分高校对一些绩效定义比较模糊,对绩效理解不清晰,导致填报的绩效目标和指标不能客观反映基本科研、教学改革情况。学生对课程、教师教学质量满意程度的评价指标都是基于个人观点,评价是好是坏很难计量。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也多是定性的,难以计量。再如国家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高素质指标、师德师风指标也是定性的和难以计量的。部分高校绩效评价指标的相关性不够,其财务部门在进行满意度指标设计时与业务部门沟通不够,满意度指标与实际指标的相关性不高。又如学生一般关心毕业率和就业率,但实际上另外一些学生关心毕业后的继续深造,就业率可能和他们不相关。特定利益相关者关心的绩效指标可能不同。

    五是绩效评价导向有误、绩效评价不科学等评价方面的问题[ 4 ]。有的高校在教师评定时导向有误,导致教师轻教学,纯粹追求职称评定指标,最终可能是舍本逐末行为。还有的高校业务部门不清楚哪些业务真正创造价值,创造多少价值,最终易导致资金和资产的浪费和闲置。信息如何被采集也会影响到绩效评价的有效性。例如,仅有一部分学生样本被选择去完成课程评价,如果挑选的样本有偏差,挑选的是最满意的学生,则会影响指标的评价结果。绩效评价不科学还表现在未进行动态绩效评价,未及时消减低效无效资金等。

    (三)高校绩效的内涵

    绩效(performance)是高校长期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经过一段时期后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方面达到的效果。绩效不仅指财务上的绩效,还是对单位最重要业务活动的评价。绩效评价关注价值创造[ 5 ],关注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 6 ],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需要说明的是,绩效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合规。

    高校关注绩效,应关注自己的战略能力、战略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关注自己是否具有核心竞争资源,比如学校是否具有高的品牌认知度,学校的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数、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政策建议采纳情况如何等。学生对学校而言,类似于企业的产成品。但学生和产成品也有区别,培养的学生会成为创新的源泉。学生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有本科生就业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等。师资力量评价指标有发表论文平均数、发表论文质量、申请到国家科学基金数量等。

    (四)绩效与治理具有内在统一性

    严格绩效管理,应突出责任落实,责任要落实到人。治理也需要问责,因此绩效和治理紧密联系[ 7-8 ]。一是治理与绩效目标一致[ 8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高校的使命、方向和目标是高校的治理目标,也是高校的绩效目标。二是绩效是治理的结果。绩效评价的根源在于委托代理的关系存在。对于受托的责任,受托者需要思考做事想要达到的效果及达到业绩的效率等,即绩效。三是治理有助于提升绩效。治理应该是一个框架,好的治理有助于有好的绩效。加强绩效管理,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问责能进一步提升绩效。

    绩效是治理的结果,绩效的问题最终表现为治理的问题。但是由于目前的文献未有效梳理治理的定义,未有效分析治理的内涵以及治理与绩效的内在逻辑,导致以下治理问题未得到重视也未得到有效解决:

    一是领导层面决策不完善。如学校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未明确大额资金使用标准,重大投资未经党委常委会集体决策,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等某些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前可行性论证不充分等。

    二是管理体制不合理。如对全过程跟踪审计,基建和审计的职责权限划分不清楚,导致基建部门“有责不履”,审计部门“越俎代庖”。后勤管理處与后勤集团的职权划分不清楚,导致学校的合法权益未得到有效保护。部分高校对所属企业的管理职责未厘清,该划归资产公司的企业未划转,应改制的企业未改制,导致部分高校家底不清。对于有的工程项目,财务部门与基建部门关系未理顺,资金支付未执行“两支笔”会签制度,控制风险较高。管理体制不到位,还表现在对独立核算单位监管不到位,包括培训、招生、财务等各个方面。如学校对二级单位大额收支或预算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未实施有效控制。

    三是内部控制建设未持续跟进。如制度不完善或制度修订不及时,现存制度存在与上位法不一致的条款;内控流程未表单化,表单未信息化等。

    四是高校教师评聘职称较难,不同教师的工资待遇不同,因此在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上还存在一定缺陷,治理中的一些软机制尚未理顺。

    五是学校内部存在代理问题,学校一些非教学科研单位认为自己是非核心部门,并不真正想着为学校省钱,除非有很好的治理机制进行激励和约束。

    六是重大决策失误存在但未及时纠偏。例如教师对学科的设置、学院合并等重大决策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学校可能因决策错误使某些学科设置出现问题并逐渐失去竞争优势,但未及时反思与调整。

    (五)如何改进高校绩效

    由上分析可知,改进绩效主要在于改进治理。绩效问题在于高校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在于是否存在有效的治理结构创造其核心竞争力。例如,高校应创造实实在在的环境来鼓励创新,包括制度环境。

    关键利益相关者在高校治理中利益诉求的满足,很大程度影响绩效评价的结果,因此也应关注绩效是否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相关。目前和潜在的学生以及政府关心教学质量,关心学业完成比例,关心完成大学课程后的就业率。潜在用人单位关心学生经验的积累,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应该关注社会的预期与期望,培养学生接触新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学习能力。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有用的知识,还是开放型的,引导学生思考前沿内容,使教学和科研相得益彰,为学生提供长远价值,增强学生竞争力。学校在治理机制上应思考如何让非教学科研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有幸福感和获得感,使其因自己是学校一员而骄傲,激励他们真正为学校考虑。在治理机制上应理顺学校的文化,促使学院具有推动战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善高校立德树人的责任,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这样治理结构理顺了,绩效也会变好,有限的资金都能花在刀刃上。

    三、大数据助力治理,提升绩效

    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治理中的问题以及绩效中的问题,关键在于大家不清楚治理的定义,未有效梳理高校的治理内涵。本文认为,在分析治理和绩效时,应关注治理目标是否实现,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否最大化,治理结构是否理顺,绩效和治理中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今迈入了大数据时代,或许大数据技术能够提供很好的契机,助力高校治理,提升高校绩效。也就是说,在当今时代,如何运用大数据促进绩效和完成治理目标,规避大数据可能带来的挑战与风险[ 9 ],是大家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10-11 ]。

    大数据可以有很多作用,如降低风险和增加价值,本文认为大数据在绩效乃至在治理中应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师生是高校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学科发展是高校的任务和战略目标之一。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对学院(系)、研究院(所)的设立和调整进行充分数据挖掘与分析,关注培养的学生是否对社会真正有用,师资是否在同类学校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声望,学科在国内国际是否具有相当影响力等。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应用大数据关注学校内部的组织架构是否有效推动学院、研究院的发展。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建立收入与支出相匹配的时间空间矩阵,进行有效资源配置以为学校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等。毕竟结构合理才是最大的效益。

    大数据还可以解决绩效和治理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对于内控建设未持续跟进,基建部门和审计部门、基建部門和财务部门、后勤处和后勤集团职责不清等问题,通过各个数据平台的对接,很容易发现职责、制度、流程之间的重合和空白,为治理改进提供了基础。再如,抽取学生样本进行课程评价存在抽样风险,影响最终的绩效评价结果。但是如果大数据的技术成本较低,能进行全样本抽样的话,可以规避评价中的抽样风险。大数据不仅能解决绩效和治理中的部分问题,而且在治理和绩效方面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一)大数据可以为高校的决策服务,提高治理水平

    大数据可以依据高校治理设定的目标,打破各个信息孤岛,为高校的各项决策(包括经济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比如,通过对学生一卡通校内消费信息的分析,有助于学校识别隐藏的困难生。这不仅为学校的资助决策服务[ 12 ],而且部分解决了困难生的后顾之忧。大数据可以帮助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对同一项绩效目标,可能因耗费成本不同而区分出优劣来。

    大数据如何为教学科研服务,这才是最重要的。学生的成绩反映出不同的维度,根据成绩结果分析教学方面的漏洞,可以进一步改进教学。对于个体学生成绩反映出来的个性化问题,学校可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如果在非大数据的情况下,要实施上述行为可能费事费力,而且也未必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大数据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优化资源的配置和提高绩效

    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更有效地配置资金及提高资金使用绩效。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构造一个资金来源使用分析矩阵,在筹资方面发挥作用。比如高校利用大数据规划教学来源资金、科研来源资金、专项资金、经营资金等,确保各项资金及时到账;根据资金使用要求设定资金使用限制性条件,并根据资金缺口进一步筹措资金。大数据可以在资金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 13 ]。比如高校根据战略目标及规划,确定各部处、学院每年的资金需求及需求结构,建立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相匹配的二维矩阵。高校进一步根据资金拨付到学校的进度及资金支出的进度建立时间空间矩阵,尽量让时间匹配、空间契合,优化资源配置。

    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如对内部数据库获得的人员、经费、论文、发明专利、科研设备情况等原始数据充分挖掘,并将其与科研文献、论文信息数据库共享,建立科研资源、科研成果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研研判模型,发现学术创新空间和筛选创新性申报项目,发现科研资源不足及浪费并提升科研项目决策的质量与效率。

    预算是事业发展的保障,花钱不是目的,干事业才是目的。高校把预算资金花到最大效用,就是要谈绩效。绩效是校内自身的事,谈绩效是为了提高高校的治理。绩效不只是经济指标上的绩效,应关注真正的规划目标是否完成,国家和政策提出的要求是否完成。对高校而言,学生不仅仅是高校半公共的产品,对学生的投入说到底是一项投资,而且是一项长远的投资。对教师的培养亦如此。因此应注重绩效的长期性。

    (三)大数据可以提供预测,防范风险和优化服务

    大数据是立体的,可以进行预测。一是根据数据的历史信息,可以挖掘现存的“封闭”学生的信息,或者挖掘哪些迹象能够表明某些学生的心理有问题。通过历史数据进行预测,有助于及早发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有助于及时对其心理辅导,避免悲剧发生。二是可以分析学生选课的倾向、学生观看视频情况、学生课后作业情况、学生学习习惯、学生往返宿舍时间、学生在图书馆滞留时间、在图书馆借阅书目类型等[ 14 ],预测某个学生是否是好学生、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等。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对学生学习进行预警,并提前干预。三是大数据可以形成学生最终出国深造、国内深造及毕业就业等预测模型,并根据实际结果不断调整预测模型,使学校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四是大数据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能够及早发现苗头,并加以干预。五是利用大数据的预测功能,可以节约成本,如暖气、水、电等,并对用水用电进行预警[ 15 ]。六是可将资源、科研、人事数据共享,为教师的职称评审与聘用、绩效评价与奖励提供数据支持等。

    (四)大数据可以提供监管服务

    监管者可以通过对内外部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建模或可视化处理,发现其中隐藏的模式、偏差或不一致,从而揭示出对监管有用的信息。通过对不相容职务是否相互分离的大数据分析,可能发现高校内控缺陷和内部舞弊;通过对数据进行一些敏感性分析,可以发现高校的风险边界;通过大数据技术增加测试的样本量,可以降低抽样风险。

    大数据的核心是随机性、偶然性,若具有系统性、规律性,可能就不合适了。一些高校利用大数据的随机性加强了学校的监管。如某些高校通过外协经费发生的范围、频率的大数据分析,寻找关联交易、高频交易,以确定某笔外协经费是否可疑,是否校内人员与某些企业存在关联交易等,从而规避了学校的风险。学校通过分析合同方、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供应商信息、工商登记的企业数据等,可以分析供应商的实力、供应商是否注销等异常信息。比如当供货人和合同方或发票开票人不一致时,学校应该警惕;当某些合作企业被查出是不良企业时,学校应该加强监控;当进行是否与某家企业合作决策时,若此企业已注销,学校应做出正确决策以规避风险。学校可以通过离散点检测、聚类分析,发现是否供应商供货规模异常激增,某一项花费是否集中增加,从而进行风险识别。可以对设备采购、建设工程招投标进行依存度分析,关注中标方的中标频率,检测是否存在异常。高校也可以运用分布式数据库、大规模并行处理等技术,构建动态审计预警体系[ 16 ]。

    企业的国有股权变更时,可以进行工商文本分析,关注是否国有资产被蚕食或转移;国有资产处置时,可以对同类资产价值进行对比分析,对其进行更合理的估值;高校可以进行股权交叉持股分析,规避可疑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等。

    总之,不同来源数据的排列组合,能够拓宽数据的纬度,为高校的治理服务。

    通过大数据的交叉分析、智能管理,有助于提升高校治理能力,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但是,大数据在规范信息输入、逐步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信息接口方面仍有很多不足,大数据带来的其他挑战仍不容忽视[ 17 ]。我国大数据的立法和隐私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每个个体对数据保护的意识还不是很强烈[ 18 ]。如何规避大数据时代带给高校的风险仍是大家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因此学校应注意大数据的保护,避免陷入不必要的争端中而影响学校声誉。

    总之,绩效与治理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在于治理的内涵未有效梳理、治理体系未理顺等。其实,治理与绩效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治理源于委托代理关系,绩效实际上是对受托人委托代理关系的评价,旨在推进其受托责任的履行,强调其责任的落实。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更应重视治理的内涵,利用大数据的优势理顺治理体系,有效地改善绩效。

    【主要参考文献】

    [1] BERNSTEIN R, BUSE K, BILIMORIA D.Revisiting agency and stewardship theories:perspectives from nonprofit board chairs and CEOs[J].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2016,26(4):489-498.

    [2] 李维安,王世权.大学治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29.

    [3] 郭永清.中国企业业财融合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7(15):47-55.

    [4] 孙海琴.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系统构建:以H医院为例[J].会计之友,2017(3):15-20.

    [5] D'ANGELO E.Governance,accountability e misurazione delle performance nelle organizzazioni non orientate al profitto:il caso rotary foundation[J].Rassegna Economica,2008,71(2):217-220.

    [6] BANKER R D, CHANG H H, FEROZ E H.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nonprofit governance: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minnesota 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s[J].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14,221(1):47-71.

    [7] NOORDIN N H, HRON S N,KASSIM S. Developing a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 for waqf institu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2017,44(7):921-936.

    [8] HEEMSKERK K, HEEMSKERK E M, WATS M. Behavioral determinants of nonprofit board performance:the case of supervisory boards in Dutch secondary education[J].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2015,25(4):417-430.

    [9] 孙红梅,雷喻捷.大数据、人工智能环境下内控风险及防范探索[J].会计之友,2019(13):118-122.

    [10] JAIRAK K, PRANEETPOLGRANG P. Applying IT governance balanced scorecard and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for providing IT governance strategy in university[J].Information Management & Computer Security,2013,21(4):228-249.

    [11] 程平,趙敬兰.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绩效管理[J].会计之友,2017(4):130-133.

    [12] 侯莲梅,米华全.利用大数据推进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7(8):107-111.

    [13] HAMMARFELT B, NELHANS G, EKLUND P, et al.The heterogeneous landscape of bibliometric indicators:evaluating models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at Swedish universities[J]. Research Evaluation,2016,25(3):292-305.

    [14]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146-149.

    [15] 枕龙.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J].审计月刊,2014(8):53.

    [16] 史晓芳,高春娟.大数据背景下动态审计预警体系构建与检验[J].会计之友,2019(6):31-37.

    [17] 吴清锋.大数据对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影响探究:基于移动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9(1):181-182.

    [18] 焦辉.大数据时代提高人才的数据素养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9(4):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