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模型为导向的大学生专业社团辅助育人模式研究

    谢简 陈梦瑶

    关键词 胜任力 专业社团 育人模式

    基金项目:2017年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人文社科)“‘微时代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2017GWQN CX011);2018年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院级重点项目“立德树人维度下的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研究”;2016年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类研究项目“胜任力模型为导向的学生专业社团辅助育人模式研究——以我院学生会计协会为例”(2016-S-01)。

    作者简介:谢简,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辅导员,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陈梦瑶,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095

    学生社团是有着共同兴趣的学生自发形成的团体,与班级和各级团学组织相比,学生社团“官方”背景较弱,活动自由度更高。因此,大学生在参加社团活动时往往有很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社团也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主要阵地,社团活动则成为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一、胜任力模型为导向的大学生专业社团辅助育人模式的内涵

    (一)大学生专业社团辅助育人模式的概念及意义

    大学生专业社团属于学术科技类社团的一种,一般由对某一专业、学科的学习、研究感兴趣的学生所组成。专业社团往往会和高校开设的某个专业挂钩,因此先天上对该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类社团的活动也可被视为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在第二课堂的延伸。

    传统的第一课堂育人模式中,教育主体即学生相对处于被动地位,当师生比例、校区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受限时,此类育人模式受到的限制就较为凸显了。在当前高校“提毛”,高职院校大量扩招的大背景下,如何打造和运作专业社团使其更好发挥辅助育人作用成为高校教育管理者热衷于探讨的话题。

    (二)胜任力模型在大学专业社团辅助育人模式中的作用

    哈佛大学的麦克利兰(David C. McClelland)在上世纪70年代,将影响个人工作绩效的素质和特质称为“胜任力”,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在教育领域,以学生能胜任岗位为目的的胜任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CBE)比传统片面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方式更能体现教育的全面性和对岗位的针对性。

    胜任力模型是通过对企业高绩效员工的多维度特征进行概括和描述,归纳出某个(类)岗位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以此为导向进行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培养企业“准员工”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因此在探索专业社团辅助育人模式时,选择以职业胜任力模型为导向,可以多个维度研究提升社团建设水平的方法。

    (三)适用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初级财务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目前常见的胜任力模型,多以“冰山模型”为基础,将胜任力分解为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和个人品质等三类因素,其中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显性因素,比较容易被发现察觉且可以较方便的进行针对性训练,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快速适应岗位;而职业价值观和个人品质则潜在的影响着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和职业愿景,属于隐性因素,真正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在其工作岗位上取得成功。

    本文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协会为例,借鉴陈珏莹在《财务人才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研究——基于需求的文本分析》中采用的文本分析方法,对招聘信息进行分析,构建出适用于大专毕业生的初级财务人员的胜任力模型大致框架如下:

    

    表1:初級财务人员的胜任力模型框架

二、胜任力模型为导向的大学生专业社团辅助育人模式的现状

    根据胜任力模型框架,以会计协会为例,专业社团当前的辅助育人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翻转课堂”巩固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培养是高校学生专业社团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主线。以会计协会为例,其主要活动紧紧围绕目前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内容开展进行,包括:(1)高年级学生给低年级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辅导活动除了能“翻转课堂”帮助低年级学生巩固第一课堂学习成果,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查缺补漏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费曼学习法锻炼了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2)协助专业教师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竞赛的开展结合了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对第一课堂的教学成果进行检验,反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专业社团协助开展技能竞赛,在锻炼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赛事的筹备工作也提升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二)携手企业提升职业技能

    通过专业教师的牵线搭桥,会计协会与校外企业合作开展了一些实习项目,如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开展“金蜜蜂培训营”项目等。这些由社团负责推进的合作项目比学校行政部门直接负责的校企合作项目更加灵活,使高职学生有机会了解大型企业的组织架构、运营模式,体验部分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职责,接触相关行业的前沿管理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学生通过这类项目能较好把握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真实的岗位需求,锻炼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团队协作能力、操作能力、执行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等各项职业技能,帮助学生正确设置自己的职业目标规划职业生涯发展道路;同时,社团的干部通过开展项目本身也锻炼了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三)开展活动培养价值观与品质

    由于衔接专业本身的规模,会计协会在实际开展活动时覆盖和对接的学生人数很多,由于社团的运营没有报酬且教师的参与程度目前并不高,社团的干部除了需要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更需要很强的责任心并在工作中认真细致,这些都是财会类岗位的“准员工”所必须具备的职业价值观。

    会计协会当前的辅助育人模式在胜任力模型的三个因素层面都有所涉及,能够在提升相关专业学生的胜任力上有所帮助,但主要集中在部分显性因素的培养上。三、胜任力模型为导向的大学生专业社团辅助育人存在的问题

    以会计协会为例,专业社团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对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助力还不明显。

    (一)社团经费不足,活动场所受限

    会计协会作为学生自发建立的组织,其活动往往需要通过组织各类培训、比赛、实践活动等来满足成员在专业知识技能提升、职业岗位认知、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需求。然而专业社团的活动经费主要通过社团自筹的形式解决,如会员缴纳的会费、校外组织的小额赞助等。这些经费的数量较少,仅能用于日常的活动开销,无法聘请更高层次的专家进行专业性较强的培训或举办规模较大的活动。另外,会计协会能够使用的场地有限,一般只限于普通多媒体教室的借用,无法使用安装了专业设备和软件的实训室或机房,难以锻炼实操能力。这些情况限制了协会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专业教师指导缺乏,社团结构不合理

    由于在教学工作量计算等各方面的原因,目前指导教师对于专业社团建设的参与度无法和科研、授课或指导竞赛相比,社团成员仅靠互助式自学很难突破专业知识上的各种难点,导致社团的吸引力下降。同时,会计协会的成员占比最大的是一年级和二年级的会计专业的大专学生,大三学生因为外出实习等原因,大多无法继续留在社团参与活动。社团成员在构成上不合理,开展活动时经验不足,常会导致活动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三)引入“外援”缺乏监管,不合理

    目前对于专业社团与校外企业的合作,虽然存在的一定的监管机制,但由于社团本身结构松散等原因,监管面面俱到,而作为自我管理者的大学生,由于经验缺乏,在选择联系的企业时难以分辨良莠,导致部分外联的质量不高,社会实践岗位的实际效果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此外,不同的专业社团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无法形成专业社团之间的集聚效應,难以形成足够的社会影响力,阻碍了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职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各类问题并非孤立存在,如经费不足导致无法聘请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而经费和缺乏教师指导的双重问题进一步使得社团活动缺乏吸引力,结构失衡,同时在借助校外力量时更加容易受到经济因素影响。四、胜任力模型为导向的大学生专业社团辅助育人模式建设路径

    (一)聚焦“立德树人”,提升胜任力隐性因素

    从胜任力模型的角度看,现有大学生专业社团辅助育人模式最大的不足在于职业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缺失。因此,专业社团建设的重要突破点可以放在对学生的胜任力隐性因素的培养上。以会计协会为例,在开展社团日常活动和组织重要项目时,应更加强调对于细节的把握,做到精益求精,培养认真细致的工匠精神;在开展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应特别重视社团成员在生活和学术中的诚信行为,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同时开展诚信教育特色专题活动等。同时,社团作为校团委“一体两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借助团委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优势,对社团成员多进行正向引导,提升学生的使命感和奋斗热情。

    (二)依托专业建设,升级知识技能锤炼

    切实提高专业社团建设在专业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将第一、第二课堂融为一个整体,是专业社团辅助育人模式建设的发展方向。可采用的方式包括:(1)在体制建设和资源配置上向专业社团建设作适当倾斜,如将专业建设经费用于专业社团的打造,将专业机房、设备开放给专业社团管理和使用;把社团指导提高到科研和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机制鼓励专任教师参与指导社团建设;把学生参与专业社团活动纳入学业考评体系,给予一定的学分,提高学生对专业社团活动参与的积极性。(2)创新专业社团活动的形式与提升活动的质量,如将职业技能竞赛的要求和标准融入社团成员的日常学习中,做到以赛代练,并从参与者中选拔参赛选手;从学校-二级学院-专业群三个层次入手,搭建专业社团之间的交流平台,促使专业社团开展有效互动,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社团外联的监管,帮助专业社团获得优质的企业资源,同时鼓励专业社团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和特点,开展社会服务,参与创新创业孵化,在实践中锻炼专业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陈珏莹.财务人才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研究——基于需求的文本分析[D].南京邮电大学,2018.

    [2]尹清,尹靖.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社团建设的创新与实践——以物流管理专业群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9(1):58-59,65.

    [3]郭兆红.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医学院校学生社团活动实践研究——以新乡医学院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10):74-76.

    [4]曾玥蓉,于波.大学生专业社团建设纳入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的探索——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3):180-182.

    [5]张瑜.雇主视角下的会计人员胜任能力需求分析[J].商业会计,2019(15):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