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平台、三学习”提高县域信息名师工作室网络研修实效

    王友兵

    摘要:随着县域内信息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快速成长,工作室团队效应和信息技术学科优势凸显。在领衔人引领名师协作和区域内教师专业化共同发展过程中,精准应用工作室“两平台、三学习”网络研修方法,开展主题研讨和集体备课等系列活动,促进教研和培训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升自身素养和业务水平,大大提高工作室网络研修实效,为培养学习型、研究型名师奠定基础。

    关键词:两平台?三学习?工作室?网络研修

    成立县域信息名师工作室重要的目标是学科教学和教师成长。随着县域内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项目和学校联网攻坚计划的完成,解决了利用移动终端开展云课堂网络延迟和邀请视频会议接入卡顿的问题,为实时举行在线教研提供便利。工作室成员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优势,实践“两平台、三学习”网络研修成果,在工作室领衔人引领下,在行动上和思想上为提高工作室网络研修效果给力。

    一、应用“两平台”,记录数据教研

    发挥信息技术学科和工作室领衔人引领作用,打通县级智慧教育云平台与市级教育云平台的接口,实现同一账号与密码登录,共享平台内教学资源。工作室成员根据不同需求或任务驱动,利用资源平台,发起主题研讨(方法引领)、集体备课(需求指导)、录播评课(声传言教)、特色评比(成果展示)等活动;利用交流平台,开展信息共享(群、公众号)、家校指导(即时通讯)、远程指导(视频会议)等活动;留下交流痕迹,溯源反思信息,收藏有价资源。

    (一)资源平台:开展主题研讨和集体备课系列活动

    主要利用市级教育云平台-教研系统和名师工作室、县级智慧教育云平台-数字化办公系统和云课堂等专栏,以课前(备课)、课中(上课)、课后(反思总结)为主线,探索多样的网格化、校本化在线网络研修活动。工作室成员主动作为,按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教学进度,承担主备人(活动发起人)角色,明确时间段(一般为60分钟),确定参与人(注册了云平台教师空间的教师均可线上报名),下发教学培训学习等任务,解决一线教师在网络备课、线上教法、课后评价等方面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

    主题研讨:主要研讨云平台操作技术流程、学科建设、心理健康、学法教法、软件开发等问题,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尤其是网研能力的提升方面。集体备课:主备人首先选好课题课型,发起活动召集参与人;活动开始前30分钟,主备人上传备课资料,并网上确定参与人资格;活动开始时,主备人与参与人同时登录云平台空间,采取发帖跟帖、交流评论、图文修订等方式对备课资料进行及时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活动结束前,主备人将集备的作品重新提交进行成果分享。录播评课:主备人主要选择“同课异构”中讲解“重难点”微视频、课堂实录截取片段等视频文件作为主件,发起活动主题,参与人可同步上传音画资料,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课”问题。

    (二)交流平台:开展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活动

    领衔人以工作室微信公众号(w7147w)和肥西教育体育信息网(城域网运行)为信息发布交流平台为主,及时发布课题组成员活动和科研动态。工作室成员“研、学、行”活动(含有知识产权、数据成果、涉密信息等一般作技术处理)主要在信息网中发布,微信公众号主要宣传成员重大的外事活动。各成员利用肥西教育城域网-视频会议系统或腾讯视频会议功能,开展在校和在家网络研修指导,远程解决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困惑,同时解决了“送培送教”不及时和内容理论化问题,促进教研和学习方法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集中培训的后效。

    课堂教学是工作中心,是进一步提升名师工作室成员课堂教学能力的舞台,也是工作室开展其他各项活动的基础。围绕教师基本功竞赛暨优质课评比、主题教研活动年和信息化教育教学大赛系列活动等要求,线上线下开展课堂教育教学“二磨三备、三晒四研”活动,真正体现“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达到“课课有精品”标准,提升工作室成员课堂教学能力,彰显自身鲜明的教学个性和特色。成员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在线编辑、视频会议以及网盘共享资源等功能,开展集体备课(一备);在本校公开展示课,课后发起教研组教师磨课和再备课(一磨二备);在教研片开展校际公开课或观摩课,课后发起听观课教师再磨课再备课(二磨三备)。校级教学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方案或微课程等资源放在网盘课题专栏中(一晒)——粗磨半成品,片级或县级资源放在县级智慧云平台(二晒)——细磨成品,在省、市、县信息化教育教学大赛中获奖的系列作品放在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个人空间(三晒)——研磨精品;网络研修为“四研”:教师自主研修、校本协同研修、共同体网格研修、工作室引领研修。

    二、应用“三学习”,体验层级学习

    运用“两平台、三学习”的方法和水平,要落实到提升个人素养、协作能力和名师引领方面。运用个人学习、工作室学习、校本学习的“三学习”方法,提升工作室共同体区域内师资学习和教研能力,有效促进教研和培训学习方式的变革,让成员体验不同层级的学习历程。

    个人学习(自个学):拓宽自身专业领域理论学习渠道,转变传统的教研理念,树立新的资源观、教研观和共建合作观,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和网络应用能力,做到能收集、整合、制作、发布各种教育信息和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网络教研的能力和实效。以交流平台为载体,共享培训学习获取的新媒体、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等理论“大餐”;成员利用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培训主讲教师的身份,通过备教程、备学员、备资源等渠道,获取个人成长的“营养”。

    工作室学习(组团学):工作室以资源平台为载体,不定期发起研修和学习主题,共享时事信息,解决学科难题。领衔人以问题为导向、以方法为引领,做到亲切交流、及时回复,追踪问题、定期话题,跟进管理、多元评价,为教师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如利用网络进行观议课活动、集体备课、磨课研课、远程和集中培训、送培送教等。

    校本学习(一起学):学校是教师工作实践的主要场所,亦是课题研究成果的落根地。充分利用名師资源,“铭记名师身份,不辱职责使命”,主动承担所在校的教师研修和培训学习活动,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需求,形成良性互动。以“教”为着眼点,直接服从服务于教学的需要;以“研”为着眼点,围绕课题研究活动的主线,把研究成果用于校本的实践活动中;以“学”为着眼点,通过提供有导向的学习资料,满足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需求,实现从“校本培训”到“校本研修”的转变。如班班通应用、云平台教研系统和个人空间的使用、信息化助手实操等。

    “两平台、三学习”是课题研究的成果内容,只有充分发挥网络研修线上线下研修功能、工作室共同体和名师区域化引领效应,更具有现实和示范意义。加大各成员间的信息共享,分享经验和探讨问题,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优势,利用互联网搜集和分析近期有关文献资料或相关研究成果,主动发起主题研讨和集体备课,以及课题研究和信息化系列评比等系列活动,取长补短;尝试探索“区块链”信息共享的应用场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成员间的信息共享通畅、协作信任与一致行动,整体提升名师自身素养和业务水平,真正提高工作室网络研修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