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之术语翻译

    马丹妮 孔祥立

    【摘 要】本文以印度先哲巴坦伽里撰写的《瑜伽经》(Yoga Sūtras of Pata?jali)的两个汉译版本为原始材料,选取其中的第二章——练习/方法篇(Sādhana)进行对比,并借鉴查尔斯约翰斯顿(Charles Johnston)的英译本,从译者背景、目标读者、中印宗教文化、翻译方法等方面分析两个文本中的术语翻译。

    【关键词】瑜伽;术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71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6-0241-01

    瑜伽的定义是:一种起源于古印度的身体、心理和精神的修行。最早对瑜伽修行进行的理论总结,就是本文要分析的巴坦伽里编著的《瑜伽经》。《瑜伽经》共四章,196条经文。同中文佛经一样,为方便记忆,大多采用经文体,文字简要。再加上大量哲学术语,若没有专业人员的解读,这些经文很难理解。本文要分析的是书中的第二章,共51条经文。

    一、源语言不同

    前文提到,瑜伽起源于古印度。但真正在全世界流行起来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到欧美,之后再到亚洲、非洲。所以很多瑜伽练习者接触到的并非是印度的传统瑜伽,而是在欧美发展、改变过的(热瑜伽、球瑜伽等),瑜伽练习中也有很浓重的西方色彩,这两个译本就是很明显的证据。

    《瑜伽经》的汉译本有两个。一个版本为台湾一名瑜伽老师陈景圆女士前往美国深造,师从“整体瑜伽”创始人沙吉难陀(Sriswami Satchi-Dananda),毕业时应老师将他所译的诠释《巴坦伽里的瑜伽经》的英文本译为中文,2006年初出版(简称为译文1)。另一版本译者为黄宝生先生,他是一位研究员、翻译家,研究方向为印度古代文学和诗学。他翻译巴坦伽里的《瑜伽经》和毗耶娑(Vyāsa)注疏时,是依据巴波(M.Baba)的“Yoga Sūtras of Pata?jali with the Commentary of Vyāsa,Delhi,1990年版”中的梵语原本和“Pata?jalis Yoga Sūtras, New Delhi, 2010年版”中的梵语原本,参考英文对照本完成的。此版本于2016年出版(简称为译文2)。

    源语不同,译文必然有更大差异。单就术语来说,如“Samadhi”这一词传入西方时瑜伽练习者就沿用原来的形式和发音,所以译语1直接音译为“三摩地”;但在译语2中则采用的是中文里表示同一含义的“入定”。又如“Siddh”,译语1为“超自然能力”,但中文中这种表达方式并不常见,英文痕迹较重。

    二、译者背景和目标读者不同

    在2.1中简单提到两位译者的不同身份。陈景圆女士是一位瑜伽修行者和传播者,她翻译此书除应恩师之邀,更多是想将瑜伽理论与练习方法介绍给华人瑜伽修行者、将瑜伽哲学分享给更多灵性追求者。黄宝生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他的研究方向为印度古代文学和诗学。他翻译了大量印度哲学著作,如《摩诃婆罗多——毗湿摩篇》《惊梦记》《摩诃婆罗多》等,这些哲学译著均是依据梵文直接翻译为中文的。他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地將自己的研究内容,尽可能贴近原意翻译为中文并呈现给对印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翻译此书的目的、目标读者不同,译者使用的文字、表达方式也就不同。举一简例,本章第50条经文中“Bahya Abhyantara Stambha”,译文1为“吸气、呼气、闭气”,译文2为“外部的、内部的、抑止的”;“Dirgha Sukshmah”,译文1为“长、短”,译文2为“延长的、微妙的”;本章多次出现的“Asana”,译文1为“体位法”,译文2为“坐姿”。前两个例子中,译文1的目标读者为瑜伽练习者,而且此经文是继体位法之后第一条呼吸法内容,所以语言适宜通俗易懂,易于实践,采用了延伸意(吸气、呼气、闭气)。译文2则是忠于原文,颇有“只可意会”的感觉;“Asana”本意正如黄先生翻译的为“坐姿”,但在瑜伽体式练习中逐渐发展,泛指所有“体式/体位”。

    三、宗教文化影响

    瑜伽和佛教都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有很多相通之处。中国古代有悠久的佛经汉译传统,所以在译文2印度哲学术语翻译中借鉴或直接沿用了许多佛学术语。但有些术语在不同宗教派别之间存在含义差别,再加上古今汉语隔阂,有些不能适应现代汉语环境。所以借鉴之前的译文创制了部分新的译名。如“贪欲、嗔怒、愚痴”对应佛学中的三毒(或三垢/三火/三不善根)“贪、嗔、痴”;“相唯、无相”借鉴《金刚经》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常、净、乐、我”正是佛学中的涅槃四德。

    四、翻译方法

    在整个第二章的术语翻译中,译文1应用音译法(Transliteration)较多。如“三摩地”“雅马”“尼雅马”等都是直接音译为中文,应用音译法。音译汉字不代表任何含义,所以要再加上解释说明;译文2应用意译法(Free Translation; Paraphrase; Liberal Translation),对应译文为“入定”“自制”“遵行”。就翻译风格来说,译文2同源语一样,采用经文体,语言精练,讲究工整、对仗,术语多简洁。如“常、净、乐、我”“制感”“相唯、无相”等。

    五、小结

    通过对两个译文从源语言、译者背景、目标读者、宗教文化影响和翻译方法五个方面对比分析,发现两位译者的作品风格迥异,但各有千秋。译文1通俗易懂,且批注中还有丰富举例,理论与生活相结合、文笔流畅、形象鲜活。译文2则言简意赅、短小精悍,再加上与佛学理论相通,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参考文献:

    [1]沙吉难陀大师讲述, 陈景圆译. 巴坦加里的瑜伽经[M]. 黄山书社, 2007.

    [2][印]钵颠阇利著, 黄宝生译. 瑜伽经[M]. 商务印书馆, 2016.

    [3]Patanjali, Johnston C. Yoga sutras of Patanjali[M]// Yoga Sutras of Patanjali. Betascript Publishing, 2002:147-155.

    [4]王佳宁. 现代汉语音译和意译同义外来词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