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需求为导向的数字资源供给服务模式研究

    冯锦福

    

    

    

    摘 要:国内外对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以及服务的研究如火如荼。本文通过对我国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供给服务的研究,分析数字资源供给服务模式,重点阐述论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服务模式的优势,并以实例展示面向用户需求的应用,为进一步创新数字资源服务模式提供新的依据。

    关键词:数字资源;图书馆;需求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6.188

    数字资源建设欧洲等发达国家起步很早,在法律法规上也有细致的规定和充分的保障。通过20多年的发展,各国数字化馆藏也以反映本国经典资源为主,突出以用户为本的建设意识,合作化、国际化的特征非常明显。

    国内外对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以及服务的研究如火如荼。国外的研究多围绕图书馆的实践活动展开,在图书馆面向用户的数字资源服务模式应用研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其研究主题涉及广泛,研究视角多样,有的针对图书馆在数字资源服务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利用数字资源服务平台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探讨数字资源服务模式在图书馆的应用价值、开展服务的经验以及用户行为规律等等。而国内相关研究则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升温,多通过对国内外实践案例的介绍和分析,提出图书馆数字服务模式建设的构想和策略,对具体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数字资源供给服务模式研究尚处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探索发展的阶段。

    “十一五”时期开始,我国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自“文化共享工程”之后,国家又先后发起“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项目”、“公共文化數字支撑平台建设项目”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各工程为我国的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打通国家、省、市县、基层多级网络通道,到网络服务免费提供,再到优质数字资源提供,打造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1 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设模式分析

    现阶段我国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以技术为中心、以资源为导向和以用户为导向。下面针对每种模式进行分析:

    1.1 以技术为中心

    1.1.1 内涵

    以技术主导型进行数字资源建设模式是以数字图书馆在资源获取、存储、组织、检索、发布和版权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开发为主要目标的建设模式。

    1.1.2 模式分析

    在以技术为中心的建设模式中,图书馆(或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及现代化技术与设备配备,既是图书馆服务的必要工具和手段,更能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用户的使用提供方便。这一阶段的数字资源共享模式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的处理机信息系统构造为主要内容,技术因素占主导地位。

    以技术为中心的建设模式将人机交互分为三层:计算机层、界面层和用户层。其中计算机层既包括硬件资源,同时也包括各类数字资源,如文本资源等。界面主要指为用户提供和支持存取、查询、导航、浏览等功能的导航体系设计、界面设计、术语等。而数字保存系统中的数字保存技术保障主要包括数字资源文件格式、存储介质、数字资源管理等。数字保存系统的目的在于不同数字资源数据库的数据共享,实现用户的跨库检索等功能。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一项调查中,总结出了目前对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构成最大威胁的5项因素以及他们的威胁程度(见下表):

    缺乏数字资源长期保存计划 用于数字资源长期保持的资源不足 图书馆高层管理支持不充分 技术过时 缺乏所需人才和专家

    威胁程度 63% 57% 47% 35% 19%

    1.1.3 局限性

    以技术为中心的建设模式有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未能从信息用户的全方位需求、机构、技术、人力资源等有关要素组织出发进行整体化的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集成。现代技术环境下的数字资源建设以及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分布式共享,要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致力于传统模式的变革,要在信息资源组织建设与用户需求和技术的互动中,确立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系统的有效整合。

    1.2 以资源为导向

    1.2.1 内涵

    资源主导型建设模式是以资源数字化为目标,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提供基于互联网的资源浏览与检索的建设模式。

    1.2.2 模式分析

    网络的发展带来了用户需求与资源环境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使图书馆(相关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学术机构中的地位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图书馆也要维护自己的实体资源而采取传统的建设与服务模式,另一方面又要经受信息与技术环境发生变化后所带来的冲击与竞争。

    1.2.3 局限性

    以资源为中心的建设模式有其局限性,由于受传统信息管理与服务的影响,数字资源的建设以被动的阵地服务为主,虽也强调图书馆要“以读者为中心”,但由于技术手段和管理观念都相对落后,资源建设都是围绕如何方便地管理信息资源来设置,信息资源的共享受到诸多限制,无法适应和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1.3 以需求为导向

    1.3.1 内涵

    需求导向型建设模式是以主动、适时地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信息服务为中心。根据信息资源流和用户信息需求流两个方向,来组织数字资源建设流程。它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自助服务”或”一站式服务“为主要形式,用户在信息的查询、获取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用户的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等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一种网状的,多节点的流程,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以用户为中心,更好地满足用户数字信息需求。

    1.3.2 特点

    1)多层面分布。该模式具有多层面呈分布式的特点,依层次而言,由资源层、接口层、服务层、支撑层、应用层构成。运行这些软件系统的相关硬件也可呈分布式部署。所谓分布式特点,也是相对于以往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而言,采用分布式系统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充分展现和发挥各种资源、各种服务的个性特点,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

    2)过渡性。这种模式要与传统的以技术为中心及以资源为中心的模式相互融合,做到平稳发展。同时,要考虑与外部环境相衔接,以用户作为入口直到退出全部服务的流程为基础,实现资源与服务的最优利用。

    3)集成性。该模式为用户提供资源与技术服务于一体,信息资源分布存储和管理集成化,用户通过集成服务机制”一站式“地获取所需信息资源,并以最小的代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所需信息,反馈给用户。

    4)需求牵引服务。面向海量的分布式的异构数字信息资源,如何去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成为推动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服务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以需求为导向的建设模式中,信息需求既是起点也是终点,信息用户对信息资源产品的需求与使用占有核心重要地位,服务的终极目标是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这里的信息需求不仅包括现实的需求,还应研究用户的潜在需求。

    1.4 建设模式对比分析

    在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中,技术开发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技术主导型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主要由IT界承担,目的是求得数字化技术的进展与突破。我国在资源数字化技术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公共文化下一阶段的数字化建设不可能以技术为主导。资源主导型的很多项目属于传统文献资源数字化。以需求为导向,以网络应用为中心,以引进数字资源为基础,以自建数字信息资源和各种信息检索技术为依托,以信息传递、资源共享为特点,建立用户所渴望的全方位的,二者相结合的数字资源建设模式是最佳选择。

    2 以需求为导向的数字资源供给服务模式分析

    以需求为中心的建设模式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共文化建设的各项服务功能与设施以用戶的需求为导向进行设计和安排;二是创建个性化的信息环境,按照用户或者用户群的特点来组织信息资源,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在网络化和数字化条件下,要善于将实与虚的信息服务完美结合起来,从而构筑基于网络的集成化、开放型的信息服务平台——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总库。为此,以需求为中心的数字资源建设和供给模式应如下图所示:

    这个模型中包含13个潜变量(web资源、数据库资源、纸本资源、资源优化与整合、资源共享、信息检索与传递、用户满意、用户价值、用户忠诚、用户需求分析、应用系统与网络系统工程、主机系统、基础设施与安全系统工程),这些潜变量是具有层次性的,每一个潜变量又都被一系列观测变量所测度。用户满意是网络资源、数据库资源、纸本资源、技术设施、信息与服务环境和用户价值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驱动用户满意的影响-绩效的优先图分析,要想显著提高用户需求的满意度,必须优先考虑提高数字信息资源的质量。链循环中的数字信息资源实虚共存、资源共享共建,实现了数字资源价值最大化。在信息被传递利用的过程中,分析馆藏利用效果和了解用户新的信息需求方向,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策略的调整和新的数字信息的采集,更多的信息资源,更多的知识挖掘和知识服务被整合到链状循环中,使整个信息资源建设过程达到”为用户找信息,为信息找用户”的目的。

    2.1 建立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

    1)研究用户需求平台的构造方法,基本功能,用户需求平台可与数字支撑平台、公电室系统等对接,采集用户数据。

    用户需求平台在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设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用户需求平台与“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工程”、“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工程进行数据对接,利用平台接口,搜集包括用户基本信息、用户需求信息、数字资源提供信息、数据获取方式信息、用户行为偏好信息等,同时用户需求平台将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筛选、优化、分析,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设和供给服务提供数据支撑。根据用户需求平台建立的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将能够为各工程、各类用户群、各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具价值的服务。

    用户需求平台的构建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采集系统。采集系统负责整个用户需求平台的数据来源,采集系统应具有强大的系统对接和信息抓取能力,可以与包括公电室系统、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各资源系统、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进行对接,获取与数字资源有关的关键数据,包括:用户信息数据、用户行为数据、数字资源数据等;(2)分析系统。分析系统是用户需求平台的大脑,负责大量数据的优化、分析、整合、计算等功能。分析系统应充分利用目前主流的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制定符合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服务的算法和模型,为上层提供可视化、可阅读、具有可操作性的用户需求数据和行为决策建议。

    2)基于用户需求平台,研究跟踪反馈群众文化需求的主要方法与策略,建立用户跟踪反馈系统,为本项目提供基于用户群或分类用户的用户需求信息。

    建立有效的跟踪反馈机制,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实时掌握用户行为数据、系统供给数据和其他服务数据,基于跟踪反馈平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包括:资源导航,个性化主动推送,定期需求采集等。

    2.2 以需求为导向的数字资源供给服务案例分析

    人们在信息大爆炸时代,获取信息已经变得轻而易举,但是普通用户往往在互联网检索之后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筛选、甄别有价值的信息。文化服务机构一般采用传统网络信息传递方式,用户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由于是被动式的信息接收,往往无法提升用户的持续热度和兴趣。

    安徽省图书馆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特色应用项目进行了以需求为导向的数字资源供给服务模式的探索。我馆通过特色应用平台“大众文化圈”建设,建立收集用户数据的渠道,搭建数据分析模型,利用互联网时下面向用户的良好体验的SNS应用技术最大限度的突破人们在现实知识社区中的各种限制和障碍,拓展人们在知识社区中获取文化知识的方式,形成自己的文化交流网络和群组,达到资源共享和知识创新。

    十二五时期,我馆将自身信息化建设发展国家重点数字文化工程建设相结合,构建了安徽省公共文化技术大平台的框架,建立了用户中心、资源中心、流通中心三个中心数据库。“大众文化圈”作为整个技术平台的一个应用,利用接口可充分调用三个中心数据库的各项数据,同时在面向用户时,即可作为数据采用端,也可作为数据交互端。

    “大众文化圈”是以利用社交圈子的形式对数字资源进行分类,同时采用社交网络技术应用来衔接用户与数字资源之间的关系一个应用系统。它是以解决用户与资源供给为目标,以分析用户需求为基础,以良好的用户体验为手段的应用平台。用户、资源、系统构建了一个供给生态平台。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资源通过平台建立多维度的交互方式,以社交网络的交互方式进行资源整合以及用户优化,用户可依据年龄、职业、地域、兴趣等属性建立特定用户群,同时为平台提供的数字资源设立多种属性标签,形成特定用户群访问特定数字资源的特定文化圈。

    “大众文化圈”上线运行至今,用户通过社交网络来获取资源的方式已经被接受,同时优秀数字资源被传播的频率及范围也逐步放大,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资源之间的粘度被增强,用户数有明显的提升,用户活跃度也逐步提高,基本实现以需求为导向的数字资源供给服务模式探索及尝试。然而我们通过平台实际运行发现用户需求数据的采集及分析工作量之大已经超出了自身能力,如果该模式要持续研究下去需要更多的行业联盟合作及社会力量支持。

    探索以需求为导向的数字资源供给服务模式前提是建立用户需求信息采集、分析、决策渠道,搭建用户需求技术平台,记录用户的需求指向,了解、研究、分析用户的需求方向、特点及方式并建立反馈,可以让图书馆更好根据用户需求变化来组织数字信息资源,开展更广泛更层次的服务,同时为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数据,加强行业联盟及社会化数据共享合作都具有研究与试验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效章.“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数字资源社会化服务策略研究——基于长尾理论视角[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08):28-35.

    [2]唐良华.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与利用问题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2020(07):47-49.

    [3]袁青,陈星辰,钱晶,陈洁.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资金分配问题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07):102-108.

    [4]刘鹏.基于大数据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分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40(07):67-68.

    [5]李嵩阳.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应用SWOT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0(13):206-207.

    [6]王倩丽,王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推介策略探索[J].价值工程,2020,39(19):75-77.

    [7]张银玲.高校图书馆试用数字资源采购决策研究——以贵州财经大学圖书馆为例[J/OL].晋图学刊:1-8[2020-08-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4.1022.G2.20200702.1127.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