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新闻优化路径

    廖业强

    【摘? ? 要】建设性新闻理念起源于西方,并助推欧美新闻观发生重要变革。这一理念传入中国后,与我国新闻报道的建设性融合,形成中国化的建设性新闻理念。近年来,各地新闻媒体通过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报道工作,积极践行建设性新闻理念,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基于宁波民生e点通栏目在正面宣传、舆论监督报道领域的建树,谈谈建设性新闻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建设性新闻;业务特征;社会影响;优化路径

    宁波民生e点通问政栏目于2013年9月26日上线,以中国宁波网为阵地,依托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独创性地打造出了一支小e记者团,专职从事舆论监督工作。[1]平台特设“一起关注”“e眼关注”专栏,刊发舆论监督报道,为市民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另设“政务发布”专栏,用于刊发正面宣传稿件,及时阐释重大政策、跟进重大工程,发挥新闻报道的建设性作用。

    一、建设性新闻的提出与践行

    “建设性新闻(Constructive News)”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提出并广泛传播,得益于尤里克·哈吉拉普等北欧学者的积极推动,其英文专著《建设性新闻》被认为是当今关于建设性新闻学的代表作之一。

    建设性新闻指的是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一类积极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新闻实践。这类新闻实践强调媒体在新闻报道中除了要坚持内容的客观真实外,也应积极主动介入社会生活,以解决问题为报道的导向。[2]

    建设性新闻理念主张媒体不仅要发现、揭露问题,还要探究如何解决问题,对社会建构发挥积极作用。其倡导者认为,除了传统的五个W(即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人)之外,还应增加一个新要素:“what now”(现在怎么办)。

    “现在怎么办”的提出使新闻由五要素变成六要素,具有重要价值。建设性新闻理念由此被新闻学界和业界付诸实践,掀起了一场广泛的社会运动,对西方传统新闻观的革新产生了颠覆性的作用。这一理念传入中国后,也对我国的新闻理念和实践产生了积极作用。

    我国新闻媒体践行的建设性理念,指新闻的一种属性、功能,新闻应该具有建设性作用。两者产生的文化、历史、政治制度等不同,所以表述不同,内容也各有侧重,但就新闻的属性和功能而言,两者都强调建设性。新闻媒体在社会建构中要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承担负责任的角色,激发社会正能量。[3]

    我国新闻界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积极宣传报道党和国家、政府的方针、政策、理论,传播科学的思想观念,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国新闻界刊发的正面宣传、舆论监督报道,从不同角度增强了社会信息发布、问题解决与舆论引导力度,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有利于建设文明有礼的和谐社会,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国的媒体记者也始终坚守着新闻舆论监督的传统,严格遵守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舆论监督工作的重要指示,科学地开展这项工作。

    近年来,宁波民生e点通栏目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融媒栏目三等奖、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新媒体名专栏)、宁波市宣传思想文化创新一等奖,以及多个宁波新闻奖一等奖,充分彰显了新闻报道的建设性。

    二、建设性新闻的业务特征

    截至目前,宁波民生e点通的记者已采写舆论监督报道7474篇,同时刊发正面宣传报道6336篇,阐释了党和国家、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本地重大民生工程的进度。

    笔者作为宁波民生e点通的一名记者,亲历了栏目建设性新闻的采编过程,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了建设性新闻业务具有的若干特征。

    (一)记者深度介入新闻事件

    建设性新闻刊发后能产生多大的舆论引导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报道的深度,而这需要记者以高度的责任感,深入新闻现场,對新闻当事人进行深入采访,以完整而深刻地呈现事件的全貌,最大限度地体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自宁波民生e点通栏目成立以来,平台负责人始终要求记者走进新闻现场,贴近采访对象,进行深度访谈,采写、刊发深度报道,推动事件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赋权于民培养意见领袖

    新闻记者不仅要创造机会,让新闻当事人发出他们的声音,而且要善于调动他们与其他社会主体进行对话的积极性。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媒体记者应充分赋权给大众,把话筒递给他们,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诉求,组成他们的意志、观点、情感社区,由他们选出自己的意见领袖,与政府部门、民生企业、社会组织展开对话。

    (三)公众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

    在建设性新闻的持续发生过程中,社会公众从“受众”变身“参与者”,即除以协作形式参与新闻制作外,还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推动社会发展;记者不仅鼓励公众参与对话,还注重他们认知的发展。[4]各方商讨形成的解决方案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其他社会成员也可以借鉴,用于解决同类问题。

    (四)媒体积极探求解决方案

    记者介入新闻事件后,往往先于政府部门了解到事件发生的“Why”,所以在采访政府职能部门或重点民生企业,写作舆论监督报道,推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扮演新的角色。他们不只是新闻信息“告知者”,更是“协调者”和“服务者”。他们引导公众进行客观、理性的对话,探究问题解决的办法,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三、建设性新闻的社会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舆论监督报道具有建设性,其对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是巨大的。

    倡导新闻建设性既要开展正面宣传,也要加强舆论监督报道。舆论监督报道对于发现、探究、解决社会问题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舆论监督报道的建设性,不是简单地曝光假、丑、恶现象,而在于通过揭露这些问题,以及它们对公共利益、社会秩序造成的破坏,敦促政府部门、企业与广大市民形成合力解决问题,推动社会发展。

    (一)推进媒体融合

    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传统主流媒体能够协调政府部门推动社会问题的治理,而新媒体的互动性强,可以调动网友的力量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基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生产的建设性新闻可作为报业或广电集团进行媒体融合新的着力点,推动媒体融合进程。

    (二)加强舆论引导

    我们日常采写的建设性新闻报道基本上分为正面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报道。正面宣传报道是党和国家、政府开展舆论引导的有效办法。但处于社会转型发展期的当下,社会问题或矛盾层出不穷。舆论监督报道对于社会问题的探究,有助于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三)优化社会治理

    新闻媒体介入社会问题后,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普通民众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发挥着“协调者”的作用。这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时代,重新定位了媒体与受众的关系,引导或敦促相关政府部门或企业加入社会治理进程,助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改善社会关系

    建设性新闻报道探讨、发现和得出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法,有助于市民获得对相同、类似问题的认识,从中获取经验,解决自身工作、学习或生活中的同类问题,甚至帮助他人克服困难,而受到帮助的人们会产生积极的情感,进而帮助更多的人。最终,社会人际关系得以改善,整体朝着向上、向善、向好的方向发展。

    四、建设性新闻存在的不足

    新闻人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才能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更好地开展新闻采编工作,推出更多的精品报道,提升栏目的知名度、美誉度,打造品牌栏目。纵观各地媒体单位刊发的建设性新闻,发现时常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一)内容不丰富

    新闻报道要发挥建设性功能,不仅要采写到新闻五要素,还要挖掘到第六要素——怎么办。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记者采访不到位,导致新闻五要素不全,甚至直接缺少第六要素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此,新闻报道不仅可能会失真、失实,而且无法发挥舆论监督或正面宣传的建设性作用。

    (二)观点不平衡

    在舆论监督报道的采访中,常有采访对象基于自身立场或利益,选择性地说出自身观点,导致记者只能获得新闻事件的部分真相。这时,如果我们只记录一方或少数几方的观点,会使报道的观点不平衡,甚至导致失实,记者及媒体单位也要因此而承担道义、法律方面的责任。

    (三)现场感不足

    这主要是由于采写建设性报道的记者没有前往现场,或没能深入现场,对网友爆料的内容也没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是通过打电话、发信息等方式完成采访,写稿时更是加入自身的“合理想象或推测”,甚至截取、摘抄同行对同类新闻事件的报道。新闻报道既没有呈现事物、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没有细节描写,读起来索然无味。

    (四)内容假大空

    这类问题主要存在于正面宣传新闻,不少记者在报道政府重大政策发布,以及重大工程进展时,不善于把文件语言转变成新闻语言,大篇幅地使用假大空的语言,说教味浓,受众无法获得实实在在的信息,阅读体验差,对新闻传播事业本身造成负面影响。

    五、建设性新闻的优化路径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对舆论监督的要求:“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着眼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坚持准确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5]鉴于建设性新闻日益显著的积极作用,宁波民生e点通栏目的负责人及编辑、记者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新闻宣传政策,以及新闻行业准则的要求,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不断优化建设性新闻的采编工作。

    (一)提供丰富的新闻背景信息

    从建设性新闻的采写实践来看,深入的采访能帮助记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自然、历史、政策环境,以及与事实相关的数据或案例。制作新闻报道时,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素材,呈现新闻背景信息,能够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增进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理解,提升他们的阅读体验。

    (二)报道重视各方观点的平衡

    宁波民生e点通栏目记者采写新闻报道时,会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到新闻事件的每一个相关方,忠实记录他们的观点和诉求,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新闻编辑在编发稿件时也很重视各方觀点的平衡,通过各方观点的相互印证,还原事件真相,避免报道出现不公平、不公正倾向,激化事件相关方的矛盾。

    (三)增强新闻报道的“在场感”

    建设性新闻立足于事实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报道的说服力。这要求记者到达新闻现场后,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甚至网络直播的方式,增强新闻报道的“在场感”,让受众身临其境,感受到现场的氛围,增强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四)杜绝假大空的报道

    新闻报道中连篇累牍的空话、套话、废话,浪费了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损害了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造成“低级红”“高级黑”的现象。为此,媒体记者在采制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杜绝假大空的语言和内容,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全面提升宣传报道的建设性作用。

    结语

    当下,各地报业、广电集团正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区县(市)也都在整合报业、广电资源组建融媒中心,以更加高效地进行内容生产和经营创收。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在这一波媒体融合大潮中,优化顶层设计,改善机构设置,加强人才培养,多方着力不断推进集团内部媒体在体制机制、传播渠道、经营创收等方面的融合,提质、扩容、增效。

    宁波民生e点通栏目作为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媒体融合的成果,一直以建设性新闻为突破口,培养复合型的新闻采编队伍,创作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新闻报道,在宁波日报、中国宁波网、甬派新闻客户端,以及各媒体的微信、微博、抖音公众号上刊发,扩展正面宣传、舆论监督报道的传播范围,最大程度地发挥新闻报道的建设性作用,为集团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为栏目本身打造良好的品牌效应。

    注释:

    [1][2]洪放.“宁波民生e点通”:以服务引领舆论[J].新闻战线,2014(02):43-44.

    [3]李仁虎,文建.论新闻建设性的理论基础及价值追求[J].中国记者,2020(01):24-28.

    [4]殷乐,高慧敏.建设性新闻:溯源、阐释与展望[J].新闻与写作,2020(02):p13-20.

    [5]周然毅.“建设性新闻”的中国化思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S01):71-75.

    (作者单位:宁波报网传媒有限公司)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