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薄壳山核桃引种栽培及发展对策分析

徐春永 徐永杰 杜洋文 邓先珍 胡琦 周席华

摘 要:简述了国内薄壳山核桃引种栽培概况,对湖北省近年来有关薄壳山核桃引种栽培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在分析薄壳山核桃引种栽培效果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薄壳山核桃;引种;发展对策;湖北
中图分类号: S72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3020(2016)02-0005-05
Abstract: The paper deals with introduction of Carya illinoensis in China, and summarizes introduction, growth and utilization of Carya illinoensis in Hubei.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key questions of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benefit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market future and proposes for int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Key words:Carya illinoensis;introduction;countermeasure;Hubei province
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 又名美国山核桃、长山核桃,干果商品名碧根果、长寿果,为胡桃科山核桃属落叶乔木,原产美国和墨西哥,是世界性的著名干果树种[1],现以美国为中心产区并分布在世界5个洲约20个国家及地区[2]。薄壳山核桃和山核桃C.cathayensis、大别山山核桃C.dabieshanensis是胡桃科山核桃属植物中具有显著经济价值的3个栽培种[2-4]。薄壳山核桃是亚热带树种落叶乔木,根系发达,树形挺直,木材坚韧,较速生,病虫害少,生命周期长,该树种栽培范围较广,一般种植要求海拔300~500 m以下,气候温暖湿润,土壤pH值为5.5-8.0,中国多数引种地均能满足其对于气候和土壤等生态条件的需求[2-6]。薄壳山核桃嫁接后3~4年开花结果,一般8年后进入盛果期,结果期长达80年以上,每年4月底开花,10~11月果实成熟,为长椭圆形核果;薄壳山核桃经济价值较高,果大壳薄(80~100个/kg),出仁率高(50~70%),果仁色美味香、营养丰富(果仁含油脂72%,蛋白质11%,碳水化合物13%),所含不饱和脂肪酸及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均高于油橄榄,在胡桃科中其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优于核桃和山核桃,其中总脂肪及不饱和脂肪酸分别比核桃高10.37%和11.25%[7-9]。
近十余年来随着木本粮油产业的兴起,薄壳山核桃以其适应性强、涵养水土功能和经济价值极高等诸多特性,在国内尤其是长江流域受到了广泛关注[10-11]。湖北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较适合薄壳山核桃的生长,不少科研单位、林企和林农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2000年以来很多地区陆续引种薄壳山核桃[12-14]。为指导湖北各地薄壳山核桃的引种生产,使其在湖北绿满荆楚行动和绿色经济建设中更快更好地发挥作用,笔者将近年来国内和湖北引种薄壳山核桃情况进行了梳理,以供生产参考。
1 国内引种概况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很多林业单位陆续开始引种工作,1974年云南首次将薄壳山核桃作为坚果引进[15],之后浙江、江苏等地也先后开展引种。目前,薄壳山核桃在全国的分布范围为北纬24°~40°,以浙江、江苏和云南3省较为集中[2,16-18],近二十年来,湖北、江西、安徽、河南、湖南等地都有一定面积的引种栽植,引种分布范围较为广泛。至今全国尚未形成大规模种植,截止2014年,初步估计薄壳山核桃总发展面积约1.3万hm2左右,且多为近年栽植的幼龄林,投产面积较少,因此总体上来看,全国还处于薄壳山核桃发展的起步阶段,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利用才能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2]。
为选育适合生产推广的良种,2006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搜集保存国内外种质资源近300份,经观测评价选育了9个无性系[2],在浙江省进行了区域试验并获得了浙江省审(认)定。另外,浙江、云南、江苏、湖北等省份也通过引种试验,选育了适合本地栽植的良种[2,12-14,18,19],全国范围较大面积的引种种植取得了成功。
2 湖北的引种及利用概况
2.1 引种与无性系选择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从浙江引进一批薄壳山核桃播种于武汉九峰试验林场和罗田县林科所,目前保留有少量单株。2000年以来,先后有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湖北省林业科技推广中心、湖北省林业厅林木种苗管理总站、宜昌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及林企从浙江、云南等地引种薄壳山核桃近20个无性系,种植在武汉、荆门、京山、秭归、长阳、保康等地,由于栽培习惯和种植前期管理欠佳等原因,部分林分病虫害发生较严重,引种整体效果不佳。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对广水市2002年从云南引进的8个无性系进行了历时十余年的跟踪观测,初步选育出了丰产稳产、果形美观且适宜湖北发展的4个无性系,其中10年生单株平均亩产15.3 kg,2010年以来陆续在荆门、黄冈、宜昌、襄阳等地建设对比试验林,开展物候期、根系和树体生长、结果习性等观测与评价[12-14,20,21],目前试验林总体长势良好,部分已进入结果期,区域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根据在广水、兴山、保康等地品种筛选试验,经调查分析树高、胸径、单株坚果产量、核型指数、出仁率、果仁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总糖含量等12个指标,并通过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了具有发展潜力的薄壳山核桃品种鄂引契可特Carya illinoensis'E-Choctaw',经2010~2013年的对比观测(对照品种为浙江省审定品种金华1号),2015年通过湖北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2.2 苗木繁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在选育品种的基础上,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以来在麻城、广水等地建成薄壳山核桃采穗圃,为苗木繁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等单位开展技术合作,研究从穗条生产到苗木出圃的系列育苗技术,初步形成了本砧嫁接生产体系,提高了嫁接成活率和造林保存率,同时开展了种间异砧嫁接试验。此外,通过开展品种配置、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配套技术试验,基本形成了不同立地条件下的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并在广水、兴山等地得到推广应用,有效促进了当地薄壳山核桃的早实丰产。
2.3 栽培现状与存在问题
薄壳山核桃引种到湖北以来,全省栽植点树体生长情况均表现良好,部分林分已正常结果。据调查目前湖北引种美国山核桃均为果园种植,总面积约500 hm2。从种植面积、产量以及对生态经济的影响力上看,湖北薄壳山核桃的种植尚处于产业发展的起始阶段。目前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盲目引种
随着各地对于薄壳山核桃的逐渐了解和市场上高价值产品的供不应求,虽然目前湖北尚无政策性支持,但是各地对于种植薄壳山核桃积极性很高,很多种植企业直接将外地品种及技术整套照搬引入,不注意考虑品种原产地与引种地区生态条件的差异,引种栽培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薄壳山核桃在美国品种多达1 000多个(有些品种实际上已不存在),目前全国引种的有40个左右(广泛应用的4~5个)[2,22-24],但是很多品种并不适宜湖北生态条件尤其是高温高湿的环境,盲目引种往往导致一定程度不良的结果,对林农积极性和今后产业发展影响严重。
2.3.2 良种苗木供不应求
随着对薄壳山核桃发展的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其经济效益和潜在价值,特别是目前不适合发展核桃的地区有选择将薄壳山核桃作为替代树种的意愿,对苗木需求量逐年增多。由于现阶段湖北建设的采穗圃规模有限,良种穗条数量不多,又加上苗木繁育技术要求较高,每年全省繁育的合格嫁接苗仅1万余株,远不能满足全省市场对良种苗木的需求,苗木出现较为严重的供不应求现象。
2.3.3 栽培技术措施不当
薄壳山核桃是长寿树种,除考虑生态条件外还要重视立地条件选择,并持续科学管理才能显示其生长快、结实量大的优势[2]。湖北早期引种地区种植多为零星分散,疏于管理,不重视立地条件的选择,特别是有些地区土层瘠薄,土壤酸性较重、花期雨水偏多,造成结果迟,结实率低,树体树势差、病虫害多、老化快。此外,薄壳山核桃是雌雄同株异型异花树种,雄花散粉期和雌花可授期不一致(实为异花授粉),造林时不选择雌雄同熟、花期一致的品种配置往往也导致结实不良。
3 应用前景与栽培区划
3.1 应用前景
从栽培历史、面积和效益上看,目前板栗、油茶、核桃等是湖北主要的木本粮油树种。参考目前的种植水平和市场价格,薄壳山核桃栽培效益明显高于同属的山核桃以及核桃、油茶、板栗等主要木本粮油树种[2,10,25]。具体对比情况如表1:
除了以果园经营为主的经济效益外,薄壳山核桃生态效益也很显著。其树体根群发达,生长季枝繁叶茂,树形优美,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和调节区域气候的功能,而且材质优良,速生性能较好,可以作为行道树、园林和庭院绿化、生态防护林和速生丰产林树种[2,26-28]。
目前,板栗等大众干果市场已趋饱和,核桃、薄壳山核桃等干果的需求旺盛,近年来各地发展核桃积极性较高,但是核桃受到适生条件限制,特别对种植海拔有一定要求,适宜栽种的海拔地段一般在800 m以上,薄壳山核桃则适宜种植在500 m以下[2,16,17]地区,在湖北的适栽区域更广泛。湖北省内分布面积较大的丘陵、河滩地及平原等,多数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较为适宜薄壳山核桃种植。薄壳山核桃在湖北的引种成功,不仅大大丰富了湖北干果(粮油)种植结构,也为湖北中低海拔区域大面积不适宜发展核桃的地区提供了最佳替代树种。因此,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薄壳山核桃在湖北具有非常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3.2 栽培区划
薄壳山核桃不同品种均具有各自适生分布范围和生长条件,在生产中需遵循该种的生态习性与生态环境相一致的客观自然规律[1,2,10,11]。湖北位于长江中游,地跨东经108°21′~116°07′、北纬29°01′~33°16′,地势总体上西高东低,海拔高度相差1 000 m左右,区域间生态条件差异较大。在掌握品种特性和生物学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域具体生态条件,对湖北薄壳山核桃引种栽培进行科学划分,对于引种驯化和以后扩大栽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姚小华等研究[2],影响薄壳山核桃生长发育并完成生长周期的影响因子依次主要包括气候、温度、水分、土壤等,参考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张日清等有关引种栽培区划研究成果[29-31],结合湖北气候、土壤条件和现有引种栽培情况[12-14],建议可初步将湖北薄壳山核桃划分为2个引种栽培区,即适应区和次适应区。
3.2.1 适应区
主要包括鄂东、鄂中等海拔200 m以下的区域,如武汉、荆州、黄冈等,此区域也是同属树种大别山山核桃的分布区。该区总体上温暖湿润,四季分明,主要气候因子适宜生长,应选择土层较为深厚、保水性好的地区。本区经营目的以培育干果(粮油)用途为主,选择鄂引契可特、金华1号、肖尼、波尼等为主栽品种。
3.2.2 次适应区
主要为鄂西、鄂东南、鄂东北区域的中低海拔地区,原则上海拔高度不超过500 m,包括宜昌、恩施、咸宁、孝感等地,选择土壤中性、保水性好、土层深厚的地带。本区很多地方由于山体屏障可以形成较合适的小气候,有利于引种生长,但应注意多雨、高温对于授粉和结实的影响。可选择鄂引契可特、波尼、绍兴等为主栽品种,并以果园种植为主。
4 发展对策
核桃和薄壳山核桃为同科不同属的树种,在适宜地区栽植的经济效益都优于其他经济林。湖北高海拔如鄂西地区比较适合核桃(薄壳类型)的发展,而其他中低海拔地区则不适于核桃产业的发展,可以重点考虑发展薄壳山核桃。
4.1 加强宣传与引导,提高认知度
薄壳山核桃是一个新兴树种,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建议各地、各级林业部门要进行正确的宣传与引导,在了解薄壳山核桃的优良品性、兼具经济与生态效益的价值及其广阔的市场前景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其品种习性和栽培上的风险,提高各地群众对于薄壳山核桃的双重认知,以便全省生态建设及绿满荆楚行动选择利用该树种,为其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4.2 加强适栽品种选育和扩繁
湖北地区薄壳山核桃良种选育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取得了阶段成果,但是现有的品种选育与扩繁水平还不能适应薄壳山核桃种植的快速发展。下一步,建议选择不同试验点开展规范的区域性对比试验与评价,扶持重点区域建立品比试验和示范园,筛选适合湖北不同区域的良种,适度扩大繁殖力度,逐渐解决种苗供需矛盾。
4.3 做好发展规划
在产业发展起步阶段,科学做好全省发展规划是推进薄壳山核桃产业高起点、高水平发展的关键。建议在今后的发展中注重坚持4个原则:①适地适树,宁缺毋滥;②实地试验,逐步推广,切忌急于求成;③最大程度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④切实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选择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先行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湖北各地发展核桃等干果产业势头迅猛,如近期规模发展薄壳山核桃的条件还不具备,可以将薄壳山核桃纳入核桃产业整体发展规划,作为核桃产业发展的有益补充,打造立体的绿色经济产业带。此外,鉴于薄壳山核桃良好的材质、水土保持及速生性能,各地营建生态防护林可以选择种植一定数量的薄壳山核桃,在突出其生态功能的同时实现栽培的起步发展,也是实现开发利用薄壳山核桃的新途径。
4.4 重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发挥科研的支撑作用,是发展薄壳山核桃的必由之路。建议一是在前期初步栽培技术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继续深入开展良种选育和高效栽培技术、加工利用等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同时加快育苗和栽培技术等地方标准的制定,以标准化推动种植发展;二是科学指导当前各地生产基地的营建,特别是注重适栽品种与立地条件的选择、合理的授粉树配置与种植密度等,同时要注意微域小气候影响;三是建立健全科技应用与推广体系,并选择具有一定基础的林企或者种植大户重点进行技术扶持,加快实现技术的市场转化和示范效应。
参 考 文 献
[1] 张日清,吕芳德.优良经济树种——美国山核桃[J].广西林业科学,1998,27(4):202-206.
[2]姚小华,常君,王开良,等.中国薄壳山核桃[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4.
[3]王曼,宁德鲁,李贤忠,等.薄壳山核桃研究概况[J].中国林副特产,2010,105(2):84-86.
[4]艾呈祥,李翠学,陈相艳,等.我国山核桃属植物资源[J].落叶果树,2006(4):23-24.
[5]张士良,潘美燕.美国薄壳山核桃及其开发前景[J].新农村,2007,(12):11-12.
[6]Hubbard E E.Commercial Pecan Tree Inventory and Prospectus[M].Georgia: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1988.
[7]Hunter R E, Sanderlin R S. Control of Pecan disease through genetic resistance[J].Southeasten Pecan Growers Association,1986,79:51-54.
[8]姚小华.薄壳山核桃优新品种和无性系开花物候特性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6(5):675-680.
[9] 吴国良,张凌云,潘秋红,等.美国山核桃及其品种性状研究进展[J].果树学报,2003,20(5):404-409.
[10] 潘美燕.美国薄壳山核桃——一种值得重视的果树新贵[J].现代园艺,2008,(2):12-13.
[11]侯冬培,习学良,石卓功.我国薄壳山核桃研究概况[J].山东林业科技,2007,171(4):53-55.
[12]徐永杰,徐春永,杜洋文,等.美国山核桃在湖北省引种可行性探讨[J].湖北林业科技,2012,(1):51-53.
[13]徐春永,杜洋文,曾博,等.美国山核桃Pawnee引种生长适应性观测初报[J].湖北林业科技,2012,(5):18-20.
[14]陈春芳,王长斌,邓先珍,等.三峡库区兴山县引种美国山核桃试验初报[J].湖北林业科技,2014,(6):41-43.
[15]习学良.美国山核桃在云南引种研究成果及产业化发展前景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6):74-77.
[16]张日清,吕芳德,何方.美国山核桃及其在我国的适应性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1,28(4):45-47.
[17]张日清,李江,吕芳德,等.我国引种美国山核桃历程及资源现状研究[J].经济林研究,2003,21(4):107-109.
[18]刘广勤,张俊,张勇,等.江苏薄壳山核桃种植现状及发展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458-11459.
[19]习学良,范志远,邹伟烈,等.10个美国山核桃品种的引种研究初报[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23(4):382-387.
[20]杜洋文,邓先珍,徐永杰,等.美国山核桃生长特性与根系特征相关性分析[J].湖北林业科技,2014,(3):21-23.
[21]杜洋文,曾博,邓先珍,等.不同施肥配方对美国山核桃生长的影响[J].湖北林业科技,2015,(1):95-98.
[22] 王静,吕芳德.我国山核桃属植物研究进展[J].经济林研究,2012,(1):138-142.
[23]邱富兴,涂淑萍.美国山核桃优质丰产栽培[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7:10.
[24]张日清,吕芳德.美国山核桃在原产地分布、引种栽培区划及主要栽培品种分类研究概述[J].经济林研究,2002,20(3):53-55.
[25]张日清,吕芳德,何方,等.美国山核桃在我国扩大引种的可行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5,23(4):1-10.
[26]耿国民,周久亚.美国薄壳山核桃生产概况[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7):16-19.
[27]董风祥,王贵喜.美国薄壳山核桃引种及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28]张日清,陈建华,夏传格,等.我国引种美国山核桃科学研究进展[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7.
[29]张日清,吕芳德,何方.美国山核桃引种栽培区划研究I原生境与新生境自然条件比较[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1,21(2):1-5.
[30]张日清,吕芳德,何方.美国山核桃引种栽培区划研究Ⅱ前期引种效果 [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2):17-20.
[31]张日清,吕芳德,何方.美国山核桃引种栽培区划研究Ⅲ区划结果与分区描述[J] .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3):14-19.
(责任编辑:唐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