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剖检变化、鉴别诊断和防控

    曾蕾

    摘要: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以呕吐、严重腹泻、明显脱水以及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是由于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而导致。近几年,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该病的发生,具有较大危害,对养猪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加之较多种猪病都是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临床上快速诊断的难度加大。为实现按病施治,保证经济效益良好,现介绍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类症鉴别;药物治疗;免疫预防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20)03-0068-02

    1 流行病学

    1.1 易感动物

    各个年龄的猪都容易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尤其是10日龄以下仔猪的死亡率非常高,但随着其年龄的增长,死亡率逐渐下降,90日龄以上猪患病后基本不发生死亡。

    1.2 传染源

    病猪和康复后的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来源,主要是肠内容物、小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结以及扁桃体中存在病毒,且可持续长达8周经由粪便排毒。

    1.3 传播途径

    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猪采食污染病毒的饲料,通过消化道感染;也可经过空气通过呼吸道传播,尤其是密闭猪舍、湿度过大、饲养密度过高更容易传播。

    1.4 发病特点

    该病通常在气候寒冷的冬春季节发生,即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只要猪场出现发病,就会在猪群中快速蔓延,几天内就会导致大多数猪被感染。

    该病在老疫区往往呈地方流行性或者间歇性的地方流行性,一般局限于6日龄至断奶后2周的仔猪出现发病,且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要低于新疫区。

    2 临床症状

    该病具有较短的潜伏期,尤其是2周龄以下的仔猪通常只有1~2天。患病仔猪中大约有50%出现体温暂时升高的情况,往往可达到40.2~40.6℃。发生急性水样腹泻,部分先出现呕吐,排出黄白色、淡黄色的粪便,其中混杂泡沫和未消化的凝乳块,并散发腥臭味,但不含有血液。机体快速发生脱水,体型消瘦,明显口渴,往往爬至母猪食槽内大量饮水。随着症状的加重,病猪非常衰弱,走动不稳,容易被母猪压死。耐过仔猪的生长发育明显减缓,往往变成僵猪。

    3 剖检变化

    剖检10日龄以下的病死仔猪,可见机体明显脱水,胃内含有大量乳块,胃底黏膜发炎,小肠由于含有大量黄绿色的液体臌胀,且肠壁变薄,呈透明状,肠系膜淋巴结发生充血。剖检10日龄以上的患病仔猪,可见机体也严重脱水,肠壁略薄,且弹性消失,同时肠系膜淋巴结发生充血。

    4 类症鉴别

    4.1 轮状病毒病

    该病通常在气候寒冷的晚冬至早春时节发生,快速传播,只局限于哺乳仔猪或者刚断乳仔猪发生。仔猪发病率通常为50%~80%,但死亡率低于10%。病猪主要表现出呕吐,腹泻,排出黄色、灰色或者暗黑色的粪便,呈糊状或者水样,机体明显脱水。剖检发现只有胃肠道发生病变,胃内含有大量内容物,外观呈特征性弛缓;小肠壁明显变薄,呈半透明状,且受损区的小肠绒毛明显短缩扁平。

    4.2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也叫做仔猪奶泄,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但在冬季气候骤变和夏季过于炎热时发生。通常是10~20日龄的仔猪易发,30日龄以上的仔猪基本不会发病。该病是由于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而发生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特征是仔猪排出灰白色或者乳白色粪便,大部分能够康复。该病发病率高,在50%左右,而病死率低,在10%左右。

    4.3 仔猪副伤寒

    该病的发生没有严格的季节性,是由于感染猪副伤寒沙门氏菌或者猪霍乱沙门氏菌而引起,主要是2~4月龄的仔猪易发。病猪体温明显升高,往往达到41~42℃,停止采食,下痢,排出混杂血液、假膜的粪便。主要病变是急性败血症和慢性坏死性肠炎,有时会发生卡他性和干酪性肺炎。剖检可见肝实质存在黄灰色的细小坏死点,呈糠麸状,脾脏呈暗蓝色,发生肿大,如橡皮样坚硬,被膜发生点状出血,白髓四周出现红晕。

    4.4 仔猪红痢

    仔豬红痢又称梭菌性肠炎,该病是由于感染C型魏氏梭菌引起,主要是7日龄以下的仔猪易发,尤其是1~3日龄的新生仔猪最易发生,有时发病率可达到100%,死亡率在20%~70%不等,而1周龄以上的仔猪基本不会发病。病猪主要是排血痢,空肠发生典型病变,而十二指肠通常没有病变。空肠内含有大量红色液体,使其外观呈暗红色,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发生弥漫性出血,肠系膜淋巴结呈鲜红色。病程持续略长时,主要是发生坏死性肠炎,肠管无明显出血,肠壁变厚,肠腔内容物中混有坏死组织碎片,肠黏膜呈黄色,或者覆盖灰色的坏死样伪膜,且易于剥离。

    5 防控措施

    5.1 药物治疗

    目前,该病还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治疗。出现发病后,主要采取对症疗法,避免发生脱水、酸中毒以及继发感染而导致死亡。

    5.1.1 西药治疗

    患病仔猪出现呕吐时,可每头肌肉注射2~5 mL维生素B1注射液,每天2次,连续用药2天。

    如果患病仔猪耳朵、鼻部以及四肢下端皮肤呈青紫色,可每头肌肉注射2~5 mL 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每天2次,连续用药2天。

    如果患病仔猪停止采食、饮水,且机体明显脱水,要及时灌服葡萄糖氯化钠溶液用于补充体液,每次用量为20 mL,每天5次,直至康复。

    5.1.2 中药治疗

    辩证施治,治疗原则是涩肠止泻、温中补虚。对于疑似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猪,按每20 kg体重计算:党参、诃子、白术、肉豆蔻、干姜、肉桂各15 g,10 g木香,白芍、当归、甘草、陈皮各12 g,加水煎煮,取药液给病猪灌服,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

    5.2 免疫预防

    常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苗,接种时将猪保定,选择在交巢穴注射。母猪适宜在产前20~30天接种,能够有效预防母猪及其所产仔猪发病。另外,新生仔猪每头免疫注射0.5~1 mL,注意进针深度适宜控制在0.5~1 cm,且进针时确保平行于直肠或者略偏上;体重达到10~50 kg时免疫注射2 mL,注意进针深度控制在2 cm;体重超过50 kg时免疫注射3 mL,注意进针深度控制在3~4 cm,能够有效预防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