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焦虑抑郁状态学生的心理成长支持教育案例

    董杰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心理问题呈现出低龄化趋势,青少年轻生案例屡见报端。如何帮助班级中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成为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和班主任班级管理面临的一个新常态和新挑战。本文从一例焦虑抑郁状态学生的心理成长支持教育案例出发,探讨心理问题学生的成长支持思路与途径,为老师们有效运用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专业的学生成长指导方法提供参考方案。

    〔关键词〕焦虑抑郁状态;成长支持方案;家校共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02-0032-03

    一、个案概况

    (一)一般情况

    小雨(化名),女,16岁,高三年级,身材中等。四年级时父母离异,由父亲抚养,但实际上一直是爷爷从出生抚养长大。母亲再婚后育有两个孩子,父亲未婚,目前事业、感情均不顺利。因此她在成长中父母缺位。家庭经济条件普通,主要靠爷爷收入承担整个家庭的支出。和爷爷关系有矛盾,既依赖又紧张。

    (二)问题表现

    小雨自述从五年级开始,无故出现抑郁情绪,多年来一直被困扰。高一时主动来到学校心理辅导室求助,后被转介至医院,诊断为抑郁情绪,开始断断续续接受治疗。高二时情绪渐趋稳定,学业进步显著。由于高三没能进入重点班感觉受挫,寒假期间心理问题加重,医院诊断为焦虑抑郁状态,有轻生行为,建议住院治疗被拒绝。她能够坚持上学,但每周缺勤2~3次,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易低落。她急切地想要好好学习,考上重点大学,但又受到情绪困扰,无法专心完成学业。

    二、评估与诊断

    (一)对小雨心理状态的评估

    生理原因:女性,16岁,正处于青春期。

    社会原因:父母离异,对其关心不足。爷爷强势,看重成绩,和她的关系较紧张。

    心理原因:

    (1)负面生活事件:没能如愿进入重点班、亲子冲突、分手等生活压力事件引发负面情绪。

    (2)错误认知:认为病治不好自己就没法有效学习。

    (3)情绪方面:易激惹,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弱。

    (4)行为模式:由于情绪不良,经常缺勤,有自残行为。

    (二)个案概念化及诊断

    小雨从小缺少父母关爱,爷爷控制欲强,看重学业成绩,期望高,缺少对其心理健康的引导。这种情况下,小雨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容易因为日常生活事件产生较大的情绪反应。加之与爷爷持续的不良互动,导致小雨心理问题加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

    诊断:由不断积累的负面生活事件引发的焦虑抑郁状态,持续时间2年以上,近半年加重。

    三、成长支持目标的制定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缓解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避免情况恶化,降低轻生风险,基本恢复社会功能。

    最终目标和长期目标:顺利参加高考,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多数挑战,促进人格完善。

    四、成长支持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第一阶段(第1~3周):评估状态,缓解情绪

    支持方案:建立联席工作群,年级长、班主任、心理老师、家长等保持密切的信息沟通,群策群力,明確本阶段成长支持目标,制定、调整、落实支持方案。

    辅导技术:情绪着陆技术。

    辅导片段:

    学生:老师,我很想好好学习,可是却没办法静下心来学习。如果我的情绪问题解决了,我就能好好学习了。

    老师:你真的非常想要好好学习,我也看到此前你在努力尝试解决情绪问题,你真的很不容易。

    学生:真的,我太难了,以前情绪不好,我就学习。可是现在一回到班上,就没办法(学习)。

    老师:你已经意识到,可以通过专心学习的方式,来帮助自己缓解情绪。

    学生:是的,可是现在连这唯一有用的方法都没用了。

    老师:你感到现在自己很无助。

    学生:真的,如果不是因为高考延期了一个月,我这样的状态是绝对不会来学校的。

    老师:是的,高考延期了一个月,你感到还是有希望的。我们带着这份希望,尝试一下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一点。你可以看看,现在我们房间里有几种颜色。

    效果评估:本阶段主要围绕稳定情绪、建立关系工作,帮助学生掌握情绪着陆技术,缓解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增加自我力量,让自杀风险暂时降低。

    第二阶段(第4~6周):收集信息,改变认知

    支持方案:心理老师、班主任、科任老师多方面提供及时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重拾信心。

    辅导技术:认知澄清技术。

    辅导片段:

    老师:老师听说你这次月考成绩全班第三,你真的很了不起。

    学生:刚知道成绩的时候,还是有点小开心的,可是看到第一名的分数,就觉得自己没有脸开心了。

    老师:看起来第一名的分数很有杀伤力?

    学生:我们差了三十分,感觉自己就是一坨屎。

    老师:一方面,当得知自己考了全班第三名的时候,你还是有点小开心的。另一方面,当你知道自己和第一名相差三十分之后,你对自己也有点失望,是这样吗?

    学生:是的,就是明明很差,还有脸想着玩,不去学习,可是就是不想学习。

    老师:你感到很矛盾,你非常想每天不玩,就学习,如果是这样,也许成绩就能再增加三十分了。

    学生:那倒没有,不过至少不至于像现在这么差。

    老师:或者我们可以尝试着分解目标,把三十分作为一个目标,分解成一些具体的小目标。你觉得自己在哪些科目上还有潜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或者花费一定的时间有所提高的?

    效果评估:本阶段主要围绕不合理认知开展工作,帮助学生通过自我澄清技术改变不合理信念和自动化思维,从而缓解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增强学生应对实际生活挑战和事件的心理能力,提高自我控制感和自信心。

    第三阶段(第7~10周):家校协同,助力成长

    支持方案: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支持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成长氛围,家校协同,共同助力学生成长。

    辅导技术:家庭治疗技术。

    辅导片段:

    老师:我们今天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坐在一起沟通,我想每个人都有想要表达的想法,也有对彼此关系的期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尽力做到不指责、不打断、轮流说,听对方把话说完后再澄清、补充,我会维持我们本次沟通的秩序。接下来,我们请孩子先说说。

    学生:你能不能不要老是说我不去上学就不要读了,我没有不想读书,我就是有时候不想去学校,我在家也是会学习的,不是在家就不学习。

    家长:你一个学生,不去学校,在家里学啥呢?

    老师:好,请爷爷稍等!孩子,你想表达的意思是爷爷以为你不想读书,而你并不是这样的,是这样吗?

    学生:是的,他老是说我。

    老师:好的,现在我们听听爷爷的想法。

    家长:作为一个学生,不去学校,在家学啥呢,还不是拿着手机玩,都啥时候了,心思就不在学习上。你的思想问题搞不好,不如就不要上学,先把思想问题搞好,再专心上学。

    学生:我没有思想问题,我就是在班上学不进去。

    家长:你就是因为那个人(前男友),拿着手机也是给他发信息,你心里想着他,你怎么好好学习?

    学生:不关他的事,每次都扯到他,他真的帮助我很多。

    家长:不关他的事,你为什么不去上学?还不是因为你看见他就难受?

    老师:好,我们在这里停一下。爷爷,您是觉得孩子不去上学,是为了避免见到前男友,可是现在马上要高考了,你很担心孩子不去上学会落下功课。

    家长:是呀,都什么时候了,心思还不放在学习上。

    学生:我没有,老师我没有。

    老师:好,我们这里停一下,爷爷是希望孩子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学习上,孩子是希望爷爷能看到自己有在学习,两位看看是不是这样?

    效果评估:本阶段主要围绕家庭支持系统开展工作,通过搭建沟通平臺,采取家庭治疗的方式,有效促进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提升。并将家长作为成长支持方案的重要实施主体,融合家庭资源,家校协同助力孩子成长。

    五、讨论与思考

    对这个案例,经过三年的成长指导工作,虽然这期间情况也出现多次反复,但最终学生顺利参加高考,并进入高校继续学业。可以说在家长的照顾和老师们的帮助下,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回顾整个过程,本部分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为老师们今后面对类似的成长支持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发。

    (一)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及时的成长指导至关重要

    面对逐年增多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家长与老师的理解和及时有效的指导对于这类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老师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教育者和陪伴者,可以通过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有需要的学生搭建有力的校园及班级支持网络。这些做法都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社会适应。因此面对心理问题的学生,老师们并不是无从下手,而是大有可为,且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融合校内各方资源,为学生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多数老师在遇到有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的学生,特别是有轻生想法或行为的学生时,都会感到不安和无措,这类学生给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因此,我们必须融合校内各方资源,通过落实联席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学校心理老师的专业引领、班主任的及时干预及反馈、科任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以及学校行政的大力支持及保障、生活老师的悉心陪伴、学生朋辈的贴心关怀,群策群力制定针对有效的成长支持方案,让校园里的每个重要他人都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教育力量,有力支持学生的成长。同时,还需加大教职工分层培训,帮助老师们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予以指导,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新挑战和新问题。

    (三)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家校社携手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众所周知,青少年心理问题并不是单一因素引发的,主要受以下因素的综合影响:一是青春期学生生理上的易感性;二是父母教养方式不当;三是持续性增加的学业或人际压力;四是青少年缺乏生活阅历和心理健康知识;五是重大刺激性事件的发生。加之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面对理想和现实间的巨大落差,长期没能得到有效的成长指导,就容易发展为心理问题。同时,孩子的成长也是一个漫长且系统的过程,甚至成长期间由于受到一定压力或生活事件刺激,心理问题还会出现反复,学校要与医疗部门密切对接,保障孩子及时得到有效的专业支持。因此,我们必须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有益资源,协同育人,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深圳,51811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