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做合一”初探

    朱敏菲

    摘 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影响深远,其中“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论一直以来受到各级教师的广泛支持。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数学教育教学实际,就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如何“做上教”与学生如何“做上学”问题进行初步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动手实践; 做上教; 做上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1-063-001

    陶行知说过:“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简单来说就是将“教”和“学”落实到实践上。数学课堂上教师教的多是方法,一节课下来可能所有人都知道答案,但是能真正说出想法的没有几个。所以“教”和“学”不能停留在表面,要落实到“做”上。

    一、教师:在做上教

    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正是这种缺乏趣味、形式单一的教学方法在整节课上的普遍使用,让许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渐减弱,变得像提线木偶一样,“牵一牵”才“”动一动”。如何有效提高广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依旧维持精神饱满、兴致盎然?

    1.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经被无数人讲了无数遍,但是真正有行动的,能坚持实施的又有几个?仔细想想,教学以来让许多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是哪些?是书本上常见的猴子摘桃?还是小朋友来回浇花?还是景区游玩乘车?……这些情景一次两次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如果出现次数多了,也就没用了。让小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对象是那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思维活动的人物或事物,是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实情趣事,是类似讲故事、猜谜语这样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课堂如果一开始就创设出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小学生就会凭着他们的好奇心去参与、发现、探索,进而主动地学习。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时,笔者将各类的生活用品纸盒带进课堂,提前将它们各个面拓印下来,让学生猜一猜它属于哪个图形,引出学生对立体图形各个面特征的进一步探究。当问到拓印下来的小正方形是哪个立体图形的面时,有些人说是在长方体上,有些人说是在正方体上,这就激起了学生思考的火花,让他们的注意力瞬间集中起来。

    2.技术是辅助

    有趣的导入环节让孩子的注意力得到集中,但这只是一时的。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加持下,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课堂增添颜色。比如将一节课的完整教学编成一个绘本故事,这样学生内心的压力有所降低,可以愉快地在故事中学习数学知识。即使之后的复习,学生通过回忆也能相对连贯地再现当时情景。

    3.创造是核心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根据“天时、地利、人和”做出相应的改变。如何成功地组织好教学活动与学生合作性探究,如何充分利用数学课堂上的现成素材进行教学生成、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不断探索学习,涉取新知,充实自己,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去培养自己的学生。

    二、学生:在做上学

    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一般来自直接和间接经验。间接经验主要指书本知识;而直接的活动经验是指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知识经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因为这些知识是现成的,经历过时间的考验和前人的实践,可以大大节约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少走多余的“弯路”。但这些经验是学生没有亲身参与的,不易于他们的理解和消化。因此,“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以练习册中“老鹰捉小鸡”问题和“十几减9”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教学片段1

    问题描述:有15个小朋友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已经捉到了6只“小鸡”,还有几只“小鸡”没被捉到?

    生:8只。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15-1-6=8

    师: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从15人里先去掉老鹰,再去掉6只被捉的小鸡,就是剩下的小鸡。

    师:真的是这样吗?请同学们现在排成4队,一起去操场玩一玩。玩的时候注意听清游戏规则,想一想如何计算剩余的小鸡数量。

    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学生分组进行游戏。

    笔者专门花了半节课来做一次补充讲解。在这节补充课中,笔者給了学生“做”时间和空间,在猜想——实践——发现——验证中理解了题目隐含的信息(这个游戏有三个角色,即1只“老鹰”、1只“母鸡”和若干“小鸡”),发现其中规律(要先去掉“老鹰”和“母鸡”,再去掉已经捉住的小鸡,剩下的才是没捉住的小鸡),最终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经验。

    教学片段2

    图片展示:盒内有10个苹果,盒外有3个苹果。小猴要拿走9个。

    师:我们已经知道求“还剩多少个”可以列式为13-9。得数是多少,你会计算吗?不着急,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有需要的小朋友可以借助小棒等学具摆一摆;已经完成的小朋友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学生同桌操作、交流。

    如果不借助任何学具直接教授“破十法”和“平十法”,学生是不容易接受的。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通过操作小棒等学具,学生能够迸发各种思路与算法。这时我们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认可和尊重,主动呈现并与他交流属于他的方法。交流后还要及时引导学生整理自己的操作步骤,并且完整地、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计算思路。通过这样反复多次的学习整理,学生就能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理清自己的思路与方法,纳入自己知识经验体系中去。

    总之,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对笔者当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努力吸取陶行知先生的思想精华,给小学生创设生活化、趣味化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大胆观察,勇敢质疑,自由探索、创造,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74

    [2]刘磊.初探小学数学中的“教学做合一”[J]时代教育,2014,(6):176-176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62

    [3]於慧敏.传承、突破、创新——小学数学“教学做合一”的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2019,8(26):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