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高山植物引种栽植试验

孙宏兵 夏文胜 黄永

摘要:为了在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上展示湖北省珍稀特色植物,从湖北宜昌和恩施等地引种珙桐、连香树、刺叶栎、山茱萸、血皮槭等23种高山植物及不同规格和种类的苗木共计176株,通过土壤改良、容器种植、化学试剂促成、搭建遮阳棚、微型喷灌调控温湿度等系列措施进行精细栽培和养护, 1年后共成活135株,其中珙桐成活率为928%,且有5株珙桐在第二年开花;连香树、刺叶栎、山茱萸、血皮槭等的成活率分别为100%,90%,100%和409%。本次部分高山植物引种栽培试验为武汉市城市绿化突出地域特色植物提供了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山植物;引种;栽培;湖北
中图分类号:S7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1-0023-05
Abstract: To exhibit rare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plants in Hubei province on the 10th China (Wuhan) International Garden Flower Expo (CIGFE), 23 kinds of alpine plants were introduced to Wuhan in 2013 from two sites (Yichang and Enshi). The species of these plants included Davidia involucrate, 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Quercus spinosa, Cornus officinalis, Acer griseum and so on. A total number of 176 seedlings with various specifications and types were cultivated andmaintained elaborately using several techniques including soil improvement, container cultivation, chemical enhancement, shedding with covers and adjustment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with micro-sprinkling irrigation. After the one-year experiment, 135 seedlings survived. The survival rate of Davidia involucratewas 92.8%, and five plants of the survived flowered in the next year. In addition, the survival rates of Cercidiphyllum japonicum,Quercus spinosa,Cornus officinalis and Acer griseum were 100%, 90%, 100% and 40.9%,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will provide suggestions on how to give prominence to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plants in constructing urbun forest in Wuhan
Key words:alphine plants; introduction; cultivation; Hubei
2015年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首次在武汉市举行,会址选在武汉市区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和城中村改造区。园博园内总计选用植物品种 320多种,并在湖北园中规划设计了“威尔逊之路”,英国植物学家尔尼斯特·亨利·威尔逊,在1899~1911年间4次到中国采集植物,足迹遍及宜昌、兴山、秭归、五峰、长阳、巴东、神农架以及四川、重庆、云南等地。在湖北宜昌地区采集的植物有珙桐Davidia involucrate、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等400多种原生植物,百年来,欧美经威尔逊直接、间接繁殖、推广应用于公私园林的树木花草新种,累计达1 000种以上[1-2]。据初步统计,以湖北地名命名的植物约140多种[3],其中有不少国家珍稀保护植物,考虑到这些植物多为高山植物,在园林中很少应用,常规的苗圃中没有这些种苗,如果要在本届园博上展示,有必要开展前期实地调研和引种栽植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植物种类
2013~2014年专业人员先后多次到湖北的恩施、宜昌、神农架进行植物资源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4-9],初步计划引入20~30种武汉地区园林中尚未广泛应用的植物。
1.2植物来源地与种植地
本次引入特色植物主要来自湖北省宜昌地区和恩施自治州,基本上是原生地的山苗,规格大小不一,种植于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内。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属季风性山地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雾多,雨量丰沛。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恩施州平均海拔1 000 m左右, 最低60多米,最高3 000多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海拔300~1 800 m地域的年平均气温在74~78℃ ,气温垂直差异明显,全年气温最低在1月,最高在7月。
宜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较长。年均降雨量为9920~ 1 4041 mm之间。雨水丰沛,较长的降雨期在6~7月份,雨热同季,全年积温较高,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为131~18℃,但随着海拔高度上升而递减,每上升100 m降低06 ℃。7月平均气温241~288 ℃,1月平均气温17~65 ℃。极端高温414 ℃,最低气温-156 ℃。在冬季比较暖和,极端最低气温低于-70 ℃年份极少。
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特点。海拔192~8733 m,大部分海拔在500 m以下。年平均气温158~175 ℃,冬季最低气温常在-50~100 ℃之间,1月平均气温35 ℃,极端低温为-181 ℃(1977年1月30日);年无霜期一般为211~272 d。
1.3植物移植时间与方式
由于引种植物分布不同地方,引种时协调时间较长,植物起挖和栽植时间较晚,栽植期集中在4月,在4月5~6日主要栽植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血皮槭Acer griseum、刺叶高山栎Quercus spinosa、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等植物,在4月8~11栽植鄂西绣线菊Spiraea veitchii 、石灰花楸Sorbus folgneri、山梅花Philadelphus incanus、湖北紫荆Cercis glabra、巴东荚蒾Viburnum henryi、鄂西瑞香Daphne wilsonii、光叶石楠Photinia glabra、恩施栒子Cotoneaster fangianus、建始槭Acer henryi等多种植物,在4月24日栽植湖北山楂Crataegus hupehensis、宜昌橙Citrus ichangensis等植物,以上所有植物均带土球移植,这些植物多为山苗,其起挖时带完整土球比较困难,所以土球比较小且松散。
2结果与分析
2.1引种苗木的基本情况
本次湖北高山珍稀植物引种23种,共计176株,最多的植株是珙桐,为70株,最少的因资源稀少只引1株;23种植物分属蓝果树科、连香树科、蔷薇科、山茱萸科、忍冬科等16个科22个属;另外,原计划引种的红花玉兰考虑栽植时间较晚,更换为宜昌柿。引种苗木的干径、地径、高度、冠幅各不相同,具体情况见表1。另外,随带土球方面大部分苗木的土球较好,土球的直径多为50~60 cm,其中刺叶栎、湖北紫荆、甜柿、湖北山楂和宜昌橙等大苗的土球直径为80~100 cm,有少数花灌木仅带随根土,其土球不完整,所以各个苗木种间的质量差异无法比较。
2.2苗木栽植措施
科研所内种植地为圃地,土质为长江冲积的沙壤土,透气性较好,富含腐殖质,地形平整,光照充足,长32 m,宽25 m,因长年出售苗木,使圃地地势低于路面60 cm,地下水位较高,易积水,小环境较好,空气湿度相对较高。
(1)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透气排水性。根据不同规格苗木土球直径大小,按正常苗木栽植规范标准,将种植穴的直径加大20 cm,穴深加大10 cm。栽种前,在种植穴内先填入1/5黄沙;再利用泥炭土与原土按1∶3比例拌合后回填。
(2)栽种时根据苗木不同规格(胸径、高度、蓬径、土球)分类种植。苗木胸径10 cm以下的,分别采用相应口径60 cm、80 cm和100 cm无纺布种植袋种植;苗木胸径10 cm以上的,采用PC塑料板围合成的控根容器种植;种植袋、控根容器均埋在地下。
(3)种植后稳固支撑,并搭建遮阳棚。遮阳棚用钢管脚手架搭建,面积为32 m×25 m,棚高分为9 m和6 m两大区,并保证树梢至遮阳棚顶部间有60 cm以上的间距,在遮阳棚的顶部进行遮阳,而且顶部的遮阳网可以铺收,通常在阴天、雨天或晚上将遮阳网收起;2014年6月10日以后,在遮阳棚的顶部再铺一层遮阳网,同时四周边加设高度2/3侧网。23种特选的植物按对应序号进行种植(见图1)。
(4)用化学试剂促进植株成活。苗木时栽植时,在根盘周围撒施生根粉,施用后浇足定根水,促进其根系生长。同时在树体的根颈部使用“施它活”营养液,通过吊袋给树体输液,快速补充水分和营养,维持树体水分与营养的收支平衡,促进植株移植成活。
(5)利用微型喷雾设施调节遮阳棚内温湿度(见图2)。在2014年5月中旬安装微型喷雾设施,然后从5~11月全程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开关微型喷雾设施;从6~10月的遮阳棚内的平均湿度分别为8000%,7926%,7662%,7800%,7655%。其遮阳棚内湿度人工调节方案:晴天,每天从8∶45~16∶45,每隔1小时整体喷雾3 min,保证棚内湿度为70%~80%;如果遇高温晴朗天气则在棚顶加铺双层遮阳网。阴天,多为13∶30后,每隔1小时整体喷雾2 min,且晚上打开棚顶遮阳网。雨天不进行喷雾,其湿度常大于90%,且打开棚顶的遮阳网。
(6)加强巡查,及时处理。由于23种植物均来自山地原生苗,在武汉市的适应性较差,栽植后每天需要对每棵苗木观察,记录其发芽、枝条生长、树皮鲜活情况,发现有枝条萎蔫、树干表皮失水、树冠回缩等现象时,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疏枝、截干,以减少水分蒸腾;在雨季及时深挖腰沟、厢沟、环状开挖排水沟,防止积水。定期对根盘表土进行松土,提高根部的土壤透气性。
2.3植物移植成活结果分析
本次试验引种栽植23种植物,共计176株,成活135株,各种植物成活率情况见表2。由于各植物种类引种的数量不等,有些种类因当时能引到资源有限,只引种1~2株,其能否成活本身具有偶然性,如果栽活了也只能说明在武汉市有移植成活的可能性。只有当其引种栽植数量达到5株以上,其成活率才能一定程度上来反映该树种在武汉市的相对适应性。
本次栽植试验是通过人工构建特定环境条件下进行,从总体结果来看是比较成功,综合植株的生长状况与试验测试结果,初步测试表明珙桐、连香树、刺叶栎、山茱萸、光叶石楠、宜昌橙、鄂西绣线菊、湖北山楂、恩施栒子、蝟实、山梅花等植物,可以在武汉公园绿地某些特定环境条件下能生存,但在引种驯化阶段夏季温湿度调控十分关键。本次试验中最典型的是珙桐,珙桐共计栽植了70株,其规格为胸径6 cm、高约4 m,是宜昌五峰县人工播种的圃地苗,苗木质量优良,土球携带完整,移栽季节在4月初,在疏除其弱小枝后,带冠栽植,定植半个月后基本上全部萌发,但在5月底~6月初因气温较高,遮阳棚微喷设施尚未安装好,部分苗木出现了叶片萎蔫,当遮阳棚开始喷雾保湿降温后,萎蔫情况明显好转。1年后珙桐成活了65株,而且在2015年4月9日有5株长势旺盛的珙桐开花,其中29株珙桐移植于园博园。同批移植于园博园的树木有18株刺叶栎、4株连香树、10株山茱萸、2株山梅花、1株光叶石楠、1株湖北紫荆和1株湖北山楂。但是在同等的栽植环境条件下,青钱柳、香果树、石灰花楸、双盾木、利川楠等植物全部死亡,有的树种是因为移植时间太晚,有的苗木带土球过小或土球破散,还有的苗木栽植前根系和树体过度失水,尽管导致新栽苗木死亡原因很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些树种对武汉夏季高温环境的适应性相对较弱。至于湖北紫荆和血皮槭能否在武汉种植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3讨论
本次引种栽培试验是园林工程苗木应用的一次前期测试,试验的设计虽然存在缺陷,试验得出的数据缺乏可比性,但数据真实可靠。当然,如果在高山植物原产地提前2~3年进行缩冠断根处理后,再进行规范性起苗,保证苗木较好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每种引种植物的数量,然后定植于武汉特定人工环境条件下进行测试,其结果会更加科学。
另外,本次引种栽培期较短,在1年时间内只能说明植物在武汉市内成活的可能性,而且是在当前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果离开这一特定环境还能否存活难以断定;今后还有必要继续对存活植株的生长量进行测试,或结合植株生长状况逐步恢复武汉地区夏季自然的温湿条件进行驯化和后期观察。
本次试验是较大规格的高山植物苗木移植的尝试,其结果对武汉地区城市绿化开发湖北乡土新优树种有指导意义,对湖北珍稀植物保护也是前期探讨;建议结合本次试验结果有选择性对一些珍稀植物开展育种和小苗的驯化工作。
参考文献
[1]蔡晟,刘学全,张家来.鄂西三峡库区大老岭珍稀树木群落特征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2):165168.
[2]刘启宏,陈英兰神农架地区药用植物的引种观察[J].武汉植物学研究,1986,1(1):8190.
[3]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编.湖北植物志[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 2002.
[4]贺金生,林洁,陈伟烈.我国珍稀特有植物珙桐的现状及保护[J].生物多样性,1995,3(4):213221.
[5]王俊青,刘宗恒,赵天宇,等.珍稀观赏用材树种珙桐引种栽培技术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12):3135.
[6]吴荭,庄平,刘仁英,等.珍稀植物引种适应性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1994,15(4):3337.
[7]彭佳龙,张汝忠,金孝锋,等.刺叶栎在浙江的分布特点和种群结构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5,(4):449453.
[8]吴甘霖.连香树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保护[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12(2):106109,119.
[9]陈朋,于雪丹,张川红,等.中国特有种血皮槭的天然更新[J].林业科学,2013,49(3):159164.
(责任编辑:郑京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