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文审美视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曾文珠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显著的优势学科,集中体现在自带人文教育的“流量”,蕴藏着无可比拟的“芸芸众美”元素,如语言文字美、自然风光美、人物形象美、情感意蕴美等。尤其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和重视强调“核心素养”观的新形势下,教师应始终坚持以语文课程为支撑,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形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语文审美教学,这不仅是语文课程活动体系中的应有之义,还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根本需要。

    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初中学龄正处于“审美教育”的关键时期。积极开展语文学科审美教学活动,既十分重要又非常必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积极有效地实施“审美教育”呢?

    一、明确审美内容和活动目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就是个例子。”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无论“例子”语篇还是课外读物,无论何种题材还是何种体裁,在许多历经沉淀而不朽的成功或优秀文艺作品中,都蕴藏着一些程度不同、或显或隐的各类审美元素。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活动的优质资源。

    以朱自清笔下的《春》为例。这是一篇满贮诗意的经典性散文,以其个性化的清新朴实、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我国南方独特的春景春意。如此而作,这不仅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春光秀丽的自然画卷,如“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而且唱响了一曲赞颂生命的活力之歌,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活动活动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业去…”等等。除此之外,文中还洋溢着热情似火的“情美”元素,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句,在把春天给予“拟人化”的同时,两个“盼望着”词语的重叠运用,更加突出了人们对美妙春天的期盼之情。教师在实際教学过程中,应当把这些“情感和审美”的“内容与目标”显示出来,并且把它们相互渗透并有机融合起来,以此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审美教学活动。

    二、在多元“阅读与体悟”中培养审美情趣

    自古以来,阅读一直就享有“教育之母、学习之本”的美好盛誉。作为一门语言类基础学科,语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不仅如此,它还融“综合性”“实践性”和“能动性”等特征为一体。正因为如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以“阅读与体悟”教学为根本,才能从“读书百遍”中形成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和情感的内化与迁移,努力攫取“其义自见”“其情自见”“其美自见”等方面的实质性效果。

    以闻一多笔下的《最后一次演讲》为例。这是一篇用于追悼李公朴先生的专题演讲稿,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反问句”和“感叹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已逝者的热情赞美和无限追思,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刽子手的极端鄙视和极度愤慨,与此同时,更加表达了作者对“黑暗之后黎明到来”的热切企盼,对“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这一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李公朴事迹及其被残杀”的历史背景知识;接着在此基础上,组织并引导学生通过“个读自悟”“同桌对读”“小组研读”“相互讨论”等多种活动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元的阅读与体悟活动;最后在集体范围内,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共享、总结与提炼。学生们“不用扬鞭自奋蹄”,自觉主动、热情高涨,而且从中体悟到了革命者那“不计生死”的大无畏精神。

    三、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审美意识

    众所周知,“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就初中学龄来说,他们正处于由“感性(或直接)思维”向“理性(或间接)思维”发展的过渡时期,许多人对语言文字的阅读与体悟能力还处于相对的薄弱状态。有鉴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或引入丰富多元的教学情境,积极开展喜闻乐见的情境教学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淡化课程活动形式,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内化与迁移,而且有利于在善教乐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为例。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向学生介绍了“作者的生平事迹与本文创作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接着,借助文中注释和课外工具书,重点解决了如“一词多义”“多词一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知识;然后,让学生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基本单元,开展相互之间的研读体悟和讨论交流活动,以此更好地理解桃花源的安宁祥乐之美和作者对自由理想生活的美好追求。在此基础上,还本着“同一主题”为中心的导向策略,引入了宋代苏东坡笔下的《和陶诗》,组织并引导学生开展“互文共读”活动。让他们从“求同与求异”的类比阅读中,切实感悟到了古代文人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力量。由此,让学生既从中习得了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又有效汲取了跨越时空的人文审美元素。

    四、在“信息支撑”下引领学生审美实践

    以多媒体为主体形式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以无可替代的视听冲击力,创设一种“图文并茂、音像和谐、动静自如”的教学情境,为课程活动提供喜闻乐见的“视听盛宴”场景,但与一般的情境类型和创设方式不同,它还具有“储备海量、更新即时、操作自如”等方面的优势功效,有利于大力开发与充分利用源源不断的课程资源,以此引领学生开展令人期待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实践活动,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把学生逐步引向积极良好的审美发展之路。

    以舒婷笔下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文为例。这是创作于1979年的一首现代抒情诗篇。作者在抒发自己爱国情感的时候,没有给予热情洋溢的歌颂与赞美,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独辟蹊径地精选了一组组意象,一方面直面祖国灾难深重的古老历史及其严峻现实,描述了中国过去的贫穷落后以及人民千百年以来的梦想与苦难;另一方面展现了现代中国令人振奋的崛起和新生。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这一科技平台,向学生展示了“破旧老水车”“熏黑的煤矿”“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驳船与拉纤”等古老活动的影子,同时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现代中国所取得的各项伟大成就,如先后成功地收复香港、澳门,航空飞船纷纷飞上天,自造航母成功地下水,“一带一路”的不断拓展与延伸等。让学生从“前后对比”中感慨过去,也激发他们与诗人的共鸣以及对祖国未来辉煌的无限展望。

    总之,审美教育是一项集“知识与智慧、能力与情感”为一体的艺术性实践工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这一重大课题,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王淦昌中学(215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