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广播作品

    戴天林

    【摘要】本文以8件获得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作品为例进行分析,梳理当下广播作品在创新创优方面的几个突出特点。文章提出,广播人要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砥砺前行,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佳作。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 广播作品? 新闻事件

    【中图分类号】G223? ?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新闻奖是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2018年11月2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48件作品获奖。①其中,有8件广播作品获得本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它们分别是:广播消息:《拥抱新时代,担当新使命——习近平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审议侧记》《福州市民為钓鱼岛自古就属于中国又添铁证》;广播评论:《带着感情去拆违》;广播专题:《穿越四十年对话高考》《归途》《世界记忆遗产的南京回响》;广播系列报道:《大漠风流》;广播访谈:《用好狠的办法,解决“好狠”的问题》;广播编排:《央广新闻》(10月1日)。这8件优秀广播作品各有什么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本文将按照获奖作品的类别进行一一分析。

    一、广播消息:聚焦重大新闻事件,写法各具特色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举世瞩目。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②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多场活动,在贵州团参加了审议。对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的几位记者来讲,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采访报道机会。审议时,记者进行了全程录音记录。会后,记者立即从3个小时的录音素材里精心选择了若干段精彩鲜活的对话来组织稿件。

    《拥抱新时代,担当新使命——习近平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审议侧记》与一般的程序性报道不同,该节目时长4分52秒,充分发挥了广播录音报道的特色,特别注重运用现场音响,全篇多次穿插习近平总书记与代表们的对话。总书记关注哪些问题,代表如何作答,这些都是广大听众很想知道的,记者用音响交代得清清楚楚,十分具体。这件作品的成功之处还在于,通过一段段对话充分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爱民、亲民、民主的形象,同时显示了党中央重视民意、注重民主决策的作风。这件作品在央广中国之声重点栏目《新闻和报纸摘要》中播出后,获得很好的反响,被多个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转载。

    广播消息《福州市民为钓鱼岛自古就属于中国又添铁证》,着眼大局,澄清谬误。记者挖掘清朝时期从福州赴琉球册封使节家谱、诗作等重要史料,对日本方面歪曲历史的做法给予有力揭露。这条消息时长2分57秒,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新闻价值很大,在日本试图对钓鱼岛更名的特殊时期播出,用事实说话,反驳有理有力。国内有关专家对这一重要史料进一步论证(使用采访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院长傅崐成的录音),为中国自古就拥有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这一事实再增铁证。同时指出,日本拟对钓鱼岛更名的做法是无效和非法的。另外,消息还加入外交部发言人的评论,点出事实的重要意义。这条消息在福建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广播晚间新闻节目《新闻那个范儿》中播出,同时在面向台、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定向广播的东南广播公司播出,进一步扩大了影响范围。

    二、广播评论:关注民生热点,叙事说理别具一格

    广播评论《带着感情去拆违》时长6分7秒 ,该作品从内容上看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记者调查。2015年以来,上海拆除违章建筑1.45亿平方米,没有发生过一起群体性事件。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的记者采访了多位居民、街道干部,在有限的篇幅内运用了场景、细节描写等手段,细致介绍了环境整治前后的变化。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街道干部依法依规,以理服人,又体恤民情,帮民解困,先做好改善工作,再拆除违章建筑,由此使拆违工作顺利推进。作品中的居民、街道干部语言各具特色,生动精彩,让听众如身临其境。第二部分是记者的手记。作品用广播独有的声音评论形式,对上述情况进行点评。广播评论不仅要观点明确,更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这篇评论有理有据,层次清晰,分寸恰当,及时提炼和总结了上海拆违的新方法,充分体现了媒体的新闻敏锐和社会责任,既展现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血肉关系,也体现了当地干部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的重要指示。这篇广播评论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作品中呈现的刚性执法、柔性操作赢得了各方赞赏。

    三、广播专题:选题策划独具匠心,故事化表达增强可听性和感染力

    广播专题节目的成功,往往得益于前期精心的策划,策划犹如制定作战方案。一般来说,专题节目的时效性比消息稍差,但是篇幅比较长,可以对主题进行更深入的开掘。如果作者在前期选题策划的时候就下了很大的功夫,那么这个专题节目可以兼顾作品的思想性和时效性,而不会给人炒冷饭的感觉。高考是广大青年学子及其家庭关注的大事。在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之际,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抓住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时间节点,推出了《穿越四十年对话高考》专题,有很强的时效性。这篇广播专题在形式上别出心裁,没有用主持人的串联引导全部话题,而是请一位40年前参加过高考的女士和一位马上就要参加高考的男学生进行对话。整个节目小切口、大视野,围绕1977年冬天的高考故事、高考改革的现状、高考与人生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展开,真实反映了我国高考的变革以及高考对考生个人人生和整个社会的改变,听众可以在节目中体会到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精心制作了串联片花,通过主持人旁白,将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创新的许多大事件一并勾连,增强了报道的历史厚重感和新闻纪录片似的质感。这期节目还通过新媒体进行二次传播,在官方微信公众号里插入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资料图以及两位访谈嘉宾的现场照片,图文并茂,取得了广泛和良好的传播效果。

    广播专题节目的成功往往有赖于讲好故事。聚焦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命运,采用个性化和情节化的手法来讲述新闻内容,以小见大,见人见事,从而吸引听众聆听节目,并使其在收听节目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归途》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在纪念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之际对外播出的一个专题节目,时长 38分53秒。80年前,侵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了长达6周的大屠杀,遇难人数超过30万,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特大惨案。广播专题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1944年,瑶族女子韦绍兰被日军掳走,强征为“慰安妇”,在逃跑后生下日军后裔罗善学,从此母子俩便开始承受战争的戕害。这个节目故事性很强,音响丰富,细节突出,画面描绘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这些是吸引听众的主要元素。作品真实地呈现出主人公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命运,细腻地刻画出作品人物孤独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由此引发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记者通过展现战争受害者的人生悲欢和对美好家园的渴望及追寻,呼吁和平。节目播出后,反响热烈。其中,有日本听众反饋说:回顾历史能让人更加珍视和平的宝贵。

    2017年12月13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广播在当天播出了特别策划的广播专题《世界记忆遗产的南京回响》,时长 21分18秒。报道对象是学术界面向全球线上、线下同步发行的《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丛书。该专题节目的突出亮点就是用历史档案增强了广播专题的真实性,通过声音解读使历史资料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创作团队在专题节目里设置了三个声音来讲述历史——由主持人、播音员讲述档案,由记者回访追寻历史,由历史相关人或专家点评历史。这样一来,既把历史和当下做了自然的时空切换,留下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又大大丰富了声音元素,发挥了广播的特点。作品的尾声借用对专家的采访强调:铭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我们要把这种“南京记忆”化为追求和平的动力,把人类家园、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好。这个广播专题在传统媒体上播出后,又借助互联网将节目音频加以传播,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四、广播系列报道:一部感人的生态治理史诗

    位于辽宁西北部的阜新市彰武县是世界上首次用樟子松固定住流动沙丘的地方,如果没有老一代人在沙丘上的苦干,风沙早已逼近沈阳城,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奋斗,这里生态环境大为改观。广播系列报道《大漠风流》时长8分36秒,探寻了老一代造林人的快乐和艰辛,讲述了新一代治沙人的奋斗和进取,总结了如何把荒凉的沙地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宝贵经验。辽宁广播电视台的记者在彰武县采访了两个多月,采访对象达100多人,从年过八旬的第一代造林人到新一代的“海归”科研工作者,再到沙产业的创业人,为听众展现了一幅纵贯60多年的生态治理画卷。记者用丰富的音响来刻画细节,使得整组作品广播特色突出,可听性极强。其中还有记者20年前录制的音响,使作品更具历史感。作品播出后,在听众中引发了强烈反响,不少听众留言说想带着老人和孩子到彰武去转一转,看一看那块“大漠风流”碑,听一听治沙人的故事,摸一摸在沙地里顽强生长的樟子松。打动听众的不仅仅是那片沙地、那段故事,还有当地干部群众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执着和向往。

    五、广播访谈:积极回应重大关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竞争力之一。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辽宁乃至整个东北的营商环境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热点。辽宁省领导坦言,辽宁“现在营商环境建设是上边的政策措施‘很好,有些基层具体办事人员‘好狠。”③这个问题不解决,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顽疾。 面对压力,辽宁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省级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这一举措到底有没有用,这个部门敢不敢较真、能不能碰硬?广播访谈《用“好狠”的办法,解决“好狠”的问题 ——访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局长赵连生》就这个问题展开深入访谈,节目时长 20分5秒 。

    该作品谈问题直截了当、客观坦率,既指出了部分地区和单位在营商环境领域里存在的问题,也充分体现了当地政府部门治理营商环境的明确态度和坚定措施。为了做好这次访谈,辽宁广播电视台的记者用了近半年时间跟随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暗访调研,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使访谈话题的展开做到有的放矢。访谈从治理打造营商环境中的见闻、感受谈起,层层深入到工作方式、作风理念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有访有谈,访谈记者与被访者问答流畅,转承自然得体,节奏把握恰到好处。其中一些采访音响被制作成片花,穿插在访谈过程中,使作品层次清晰,节奏紧凑,丰富了声音元素,凸显了广播特色。

    六、 广播编排:站位高、有创意,节目高潮迭起,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央广中国之声2017年10月1日播出的《央广新闻》,节目时长 30分钟,编辑团队以国家电台首次执行国歌法播放国歌为切入点,打破常规进行节目编排。这组节目编排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穿插了录音特写《国歌往事》、现场连线报道《数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现场观礼共唱国歌》和《河北干部群众广泛开展“升国旗、唱国歌,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活动》、权威解读《为什么要对国歌立法规范》等,信息量大,转换得当。

    好的广播节目往往善于运用各种音响来架构整个作品的起承转合,节目里音响丰富多彩,可听性就比较强。这组节目围绕国歌的诞生历程,结合当天现场活动,精心选取了近30段音频资料,涉及1935年拍摄的电影《风云儿女》片段、1940年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Paul Robeson)在美国纽约音乐会上用中文演唱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这些珍贵的历史声音在《央广新闻》节目中出现,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该节目从回溯国歌诞生历程开始,展现国庆节天安门广场升国旗唱国歌场景,再向国歌立法的背景意义拓展,回顾开国大典历史场景,展现正在进行的国歌主题活动场景,最后以八声部无伴奏合唱《我爱你中国》结束,让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

    七、广播人要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砥砺前行,努力创作出新的无愧于时代的精品佳作

    获得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8件广播作品为我们进行精品创作树立了新的标杆。而在这些获奖作品的背后,是一批优秀的广播人对职业理想和责任的执着坚守。

    新闻工作者在推动社会改革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④。我们要切实提高政治素质、厚植人民情怀、锐意创新创造、锤炼优良作风,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我们要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基层一线“抓活鱼”,从火热实践中发掘素材,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写出“沾泥土”“带露珠”“有温度”的精品力作,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展现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我们要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勤奋工作、甘于奉献,努力创作出一大批高质量、有影响力的优秀新闻作品,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伟大征程中砥砺前行,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注释

    ①《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目录》,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1/03/c_1123656210.htm.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版,第1页。

    ③何勇:《营商环境从最基层抓起(现场)》,《人民日报》,2017年12月04日。

    ④《2019年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强调? 聚焦主题主线 坚持守正创新 加快推动广播电视工作强起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网,http://www.nrta.gov.cn/art/2019/1/8/art_112_40155.html.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