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人碑刻纹饰述论

    陶照丽 王文广 姚亚琪

    

    

    

    【摘 要】在中国,皇权主义延续了两千多年,人们在君主专制制度的体制下,对权威与尊崇的心理日益加深,并形成刻板印象,影响深远。鸦片战争之后,开启了近现代中国的民族史,随着西方文化的深入,以及孙中山为首的一批志士仁人领导的民族主义革命,中国开始从传统文化向近现代文化转型,延续至今,并构建了具有新时代特征的象征性符号语言,民国期间,包括党旗、党徽、中山装、碑刻纹饰等一系列新的产物,都构成了现代民族主义的象征符号体系。

    【关键词】民国碑刻;象征符号;青天白日纹;铜钱纹;稻穗纹

    中图分类号:K879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6-0184-04

    在国人心中,中国形成的两千多年的崇拜文化是根深蒂固的,每个时代都有潮流的尊崇和符号印记。孔子是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先驱和集大成者,对中国的民族文化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孔子在中国文化的发展里程碑中得以延续,渐渐演变为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受后代瞻仰、尊崇。在近代中国史,权威和崇拜依然存在,特别是民国时期,在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军阀混乱的情况下,国人需要一个权威体制和政体引导信仰和方向,使孙中山符号得以建构并传播。

    一、民国名人碑刻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它废除了君主专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孙中山成为人们尊崇的新一代革命领袖和伟大先行者,从而走向了神坛。在江苏、西安、广州等地均有民国时期象征性的符号体系存在。中国古代,就开始立碑来纪念历史伟人,而纪念碑就是纪念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空间形式,人们呼吁建立孙中山纪念碑,在广州越秀山顶的中山纪念碑、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纪念碑,中山岛上中山纪念碑以及孙中山铜像、公园等,都成了祭奠孙中山和其特殊符号的空间形态。江苏南京中山陵的建成,更是使得人们将谒陵成为日常仪式,对孙中山的尊崇演变为一种政治象征和诉求。中山陵本身是一个开放性建筑群,也是挖掘民国名人碑刻的巨大宝藏所在之地,里面坐落着民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大批达人名士纪念碑,涌现出了国徽、稻穗等具有孙中山象征性符号语言的碑刻纹饰。

    二、孙中山符号的象征性纹饰

    民国之前,皇家墓葬、达官贵人所葬的建筑群都具有封闭性,是严肃、神圣的象征。只有身世显赫之人才能入室瞻仰,普通百姓一般不得入内。到了民国,达人名士的墓葬有了新的诠释。他们的碑刻不再封闭,而是成了公共的开放性建筑群,供国内外慕名而来的游客瞻仰。这一巨大改变,不仅满足了人们祭奠的需求,同时也宣扬了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轉变,辛亥革命之后新的政权的坚固地位。这一期间,碑刻纹饰也有了很大转变,民国碑刻纹饰造型多数摒弃了明清时期碑刻纹饰设计的繁文缛节和华而不实,在纹饰造型方面简约朴素,细节雕刻上没有过多的点缀装饰,与当时民国动荡的历史时期也有着很大的关联。这一时期,达人名士碑刻上出现了具有代表性、反映新时期的一些典型纹饰,这些纹饰的出现,也体现了孙中山符号对民国时期名人碑刻纹饰的深刻影响。

    (一)青天白日纹饰

    1.纹饰背景

    青天白日纹饰来源于民国的青天白日党旗。在中国古代未曾有过国旗,直到晚清,将黄龙旗定为清朝国旗。1895年,孙中山儿时的玩伴陆皓东设计了第一面青天白日旗。陆皓东解释这面旗帜的设计思路是:“青天白日”意味着自由平等和正大光明,体现了西方的自由民主观念,在“白日”的四周还有十二个角(又名叉光),如太阳光之辐射状,陆皓东说这个正好对应了地球上一昼夜的十二个时辰,与中国的传统地支相呼应①。这样的设计方式,体现了人们对太阳的崇拜与敬畏之情。太阳是人们塑造出来最早的神,人们最开始的崇1拜对象便是太阳崇拜。太阳神成了世界的统治者和领导者,它被人们美化成为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将太阳的形式呈现在党旗上,象征了至高无上的权利,也是太阳崇拜之后的另外一种延续形式,演变成对孙中山符号的崇拜,两者有着必然联系和内在转换。

    廖仲恺将军以及黄兴等人认为形式不美,想要换成其他设计样式的党旗,如“井”字旗、十八星旗、五色旗等,都被孙中山先生否决,先生坚持要用青天白日旗作为党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使用蓝底做映衬,其余四分之三都是红色。可见,孙中山先生对“青天白日”是非常钟情的。

    坐落于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石碑,碑额上便是国民党党旗的标志:青天白日纹。孙中山的附葬墓,谭延闿墓墓道的台阶中央也有一个巨大的台阶石碑,图1为变形的青天白日纹饰自绘图。位于孝陵卫钟灵街的卢师谛墓,图2,其碑刻上同样出现了青天白日纹的图案,以及位于西安碑林的彭仲翔烈士碑,生前在“陕西举义”后出任陕西省都督府的参谋长,有着光辉的业绩和荣耀。他的墓碑碑额上也清晰可见青天白日纹饰,图3。

    2.色彩象征意义

    南京中山陵,孙中山祭堂的墓室顶部,也可以看出设计的纹饰是青天白日纹,并配有蓝白红三种颜色。图4.国民党党旗的红色是重要的色彩元素,墓室忌用红色,设计作者吕彦直在墓室顶部运用部分红色作为装饰,并将地面的颜色设计成红色来象征“青天白日满地红”。孙中山先生认为,青天白日旗上的大片红色代表的是为革命牺牲的战友,为革命流淌的鲜血,是对战友的哀悼和怀念之情,要时刻谨记自己的使命和任务。青天白日旗上使用的蓝底,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白色则意味着纯洁、空灵的感情。因此青天白日旗上的三色代表着革命团体的政治信念,也吻合了孙中山先生主张的三民主义,民权主义、民族主义及民生主义。这也是孙中山先生坚持要使用青天白日旗的缘由。

    3.中西融合的社会语境

    (1)西方马赛克

    彩色马赛克纹样源于古罗马和古希腊的镶嵌艺术风格,古罗马人使用不同颜色的石子、玻璃碎片等彩色镶嵌组成的五颜六色的图案装饰。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墓室顶部的青天白日纹饰,如图4,图案中的蓝色马赛克镶嵌,采用了西方彩色马赛克的装饰特点作为点缀。马赛克是一种平面的设计方法,但这种镶嵌方式却给人带来一种特殊的视觉体验,有一种抽象美的感觉,正是结合了西方的马赛克镶嵌设计,使墓室顶部折射出独特的魅力,神圣而不失庄重。

    (2)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镶嵌

    玻璃镶嵌来自西方国家,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国家,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流行。最初盛行于欧洲哥特式的教堂内部,玻璃镶嵌不仅在教堂中起到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基督教的信仰和虔诚之意。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写道:“教堂内部罩着一片冰冷惨淡的阴影,只有从彩色玻璃中投入的光线变成血红的颜色,变成紫英石与黄玉的华彩,成为一团珠光宝气的神秘的火焰,奇异的照明,好像开向天国的窗户。”②由此可见,光在当时的基督教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信仰地位。光代表着上帝,照射出的光是自然通透、打开人内心的窗户,把一切净化美好之意。在孙中山祭堂的墓室顶部,如图4,可以看出,纹饰借鉴了西方教堂玻璃镶嵌的设计形式,透露着明镜、光芒,渴望自由的意味。结合当时的时代语境,光在西方代表着上帝,代表着美好,纯净,运用在孙中山祭堂墓室顶部,也是代表着美好的祝愿:革命尚未成功,同事仍需努力!有光的折射,就有希望的存在,是对未来无限的美好愿景和期望的寄托。这样的玻璃镶嵌的设计形式,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蕴含着深层次的设计目的。

    在民国碑刻纹饰上运用国民党党徽符号作为象征性空间的重要形态和色彩,更加强化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内涵,留下了深刻的符号印记,将人们对孙中山的个人尊崇和民国时期名人碑刻上的象征性符号——青天白日纹有机结合,巩固和传播了孙中山符号的权威性特征。

    (二)稻穗纹

    1.纹饰缘由

    稻穗纹,顾名思义,稻穗是水稻成熟之后的种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民以食为天,不论在当今社会还是盘古开天,粮食是必不可少的。在民国时期,一些名人志士的碑刻上出现了稻穗纹饰,在民国之前都是十分少见的。结合民国当时的社会背景,出现这類纹饰又是情理之中:老百姓民不聊生,社会动荡,处于大变革时期,因此在碑刻上刻有稻穗纹,表达了人们对衣食无忧的向往和憧憬。

    廖仲恺何香凝墓是中山陵有名的附葬墓,原来葬于广州黄花岗,1935年搬葬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图5为墓碑底座呈现出稻穗纹饰。西安碑林里也出现了民国时期的稻穗纹饰。图6、7分别为西安碑林中杨松轩及其父杨耀海碑额上的稻穗纹饰。碑刻上的稻穗纹采用了写实的手法,刻画精致,将一粒粒稻穗的形态都呈现了出来,杨松轩碑额上的稻穗纹饰非常饱满成熟,稻穗沉甸甸的,硕果累累。

    2.纹饰象征意义

    稻穗纹寓意硕果累累,五谷丰登的形象,呼应了民国时期的时代语境。与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中的民生问题遥相呼应,民生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和国民的生计问题,关注并解决民生问题是重中之重。这段时期,上承晚清,下至民国,百姓居无定所,稻穗纹象征着人们对硕果大丰收景象的期待。因此,在民国碑刻纹饰中,出现了罕见的稻穗纹,图中的稻穗都粒粒饱满成熟,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稻穗纹顺应了孙中山提出的民生问题而出现的象征性符号纹饰。

    (三)铜钱纹

    1.纹饰背景

    铜钱出现在秦汉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制,统一度量衡,废除了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形、布形、环形等的各类铜币形状,使用的外圆内方形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具有独特的东方货币文化。

    中山陵内的谭延闿墓建于民国1932年,建筑摈弃了传统陵墓的常规样式,借山川地势,倚山构筑曲折幽深的墓道,具有江南园林风味的墓园,是南京重要的近现代建筑群。图8是屹立在墓旁的石狮背部的铜钱纹饰。同样在碑刻上出现铜钱纹的是中山陵园东马腰东坡处的范鸿仙墓,范鸿仙为同盟会员,辛亥革命烈士,早期与于右任主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三报。孙中山先生称赞他“一支笔胜十万狮”,在碑底座呈现出铜钱纹和花卉的结合,图9。西安碑林,杨耀海妻刘太君墓的碑额上呈现了铜钱纹和稻穗纹结合,图10自绘图。

    2.纹饰象征意义

    铜钱纹饰出现在众多民国时期的纪念碑上,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社会的动荡变革使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当时的人们把铜钱纹饰刻在墓碑上,表达了他们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充分地彰显了人们对衣食无忧的期待和憧憬。它和稻穗纹饰的出现有异曲同工之意,是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的象征性符号纹饰。它们的出现,不仅是对孙中山理念的强化和崇拜,让民主共和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而且也是人们在精神领域价值观念的共识,形成国民的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的符号纹饰。

    三、结语

    孙中山一生为革命事业奋斗,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并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象征。近代中国,社会动荡,列强侵略,人们想要脱离外敌的欺凌控制,渴望自由独立,因此经过社会各界人士的发扬和推动,孙中山符号的弘扬和传播,已成为必然趋势,这对中国的民族认同感和中西文化的交融有着积极的意义。孙中山符号能够长期存在并延续至今,得益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能从中挖掘出新的象征意义。民国名人纪念碑上出现的象征性纹饰,也是孙中山符号深入人心的证明,它的影响力深入到寻常百姓家,党徽、稻穗、铜钱等纹饰,都是三民主义的符号性象征,加之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的折中和融合的社会语境,使得民国名人碑刻纹饰具有孙中山的符号印记和现代性的特征。

    注释:

    ①程龙.引用《青天白日旗的来由及其命运》.文史天地.

    ②丹纳(法):《艺术哲学》, 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1963.

    参考文献:

    [1]徐德友.《拜谒中山陵》[J].《兴安杜鹃》,2017年第3期.

    [2]李立新.《对中国设计现代化的历史思考》[J].《江苏陶瓷》,2005年第28期.

    [3]王文广.《民国“方尖碑”形制渊源与内涵考析》[J].盐城工学院,2014年第2期.

    [4]经姗姗.《南京中山陵的历史变迁》[J],2016年12期.

    [5]李恭忠.《开放的纪念性:中山陵建筑精神的表达与实践》[J].《民国研究》,2004年第3期.

    [6]恩斯特 海克尔.《宇宙之谜》[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年版.第264—265页.

    [7]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