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细节,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

    戴冬梅

    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由于古诗词创作的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其所描写的事件缺少真实体验,所以很难真正和作品产生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多元对话,而围绕古诗词展开生本对话的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教师抓住一些细节问题,展开深入探究。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和古诗词展开对话,并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一、填补空白,促发真实体验

    由于古诗词大多比较简练,同时还具有隐喻等作用,所以在古诗词作品中必然会留下大量的空白点。我指导学生尝试展开细节还原的活动,填补其中的空白处,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更真实的体验,进而更好地展开生本对话。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填补空白,我会给学生介绍一些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等,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真实体验,学生能更好地填补作品中的空白处。

    在学习《木兰诗》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尝试用填补空白的形式探究其中的细节。如可以让学生找出这首诗中的对话之处,并让学生填补空白,说说木兰在交流过程中的表情是怎样的,想法是怎样的。如当诗歌中问起:“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时候,木兰丝毫都没有掩饰自己的心事,而是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想法,说明自己没有哥哥,愿意替自己的父亲去出征。在这种急迫的表达中,看到花木兰的心中有着对于此事的焦急之情。

    同样是对话,这首诗歌中还有一段木兰面对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可汗的话语,当可汗问起是否愿意当尚书的时候,木兰毫不迟疑地表示拒绝,希望能回到家乡。通过填补空白,补充木兰的心理和说话时的姿态,学生感受到木兰是一个大胆率真、敢爱敢恨的人物形象。这对于学生下一步的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鼓励学生继续探究诗歌中的细节,说说这首诗通过哪些细节展现了木兰的形象。

    在指导学生填补空白的过程中,我并非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翻译其中的句子,而是鼓励学生进行真实的阅读体验。学生可以将自己想象成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然后体会古诗词中的细节。这样学生所体会的细节就不是空洞的,而是能激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二、激发共鸣,引导深度思考

    诗歌是作者抒发情感的作品,作者往往通过直接、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时候情感越是浓烈,作者所用的词汇反而越是隐晦。我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和古诗词作品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情感波动,并围绕问题展开深层次的思考。为了激发学生的共鸣,我还常常让学生在对接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产生共鸣。

    在学习《古代诗歌五首》的《望岳》的时候,我鼓励学生展开回忆,尝试回忆自己登高远望时的感受,并且和作者的诗歌进行对比,看看作者用何种方式表达自己登高远望的情感。学生发现,这首诗歌基本上展现的是登高远望时看到的内容,虽然直接抒发内心情感的句子不多,但是如果分析其中的细节,还是能看到作者将自己激荡的内心写入了诗歌中。如“阴阳割昏晓”这一句,可以让学生说说作者为何要用一个“割”字。学生可以发现:“用‘割能更鲜明地展现出明面和暗面的鲜明对比,同时也给人直截了当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了泰山的高峻和幽深。”此后我鼓励学生思考作者为何不用“分”等其他的词。学生体会到,这个字其实也暗示了作者的心情,作者在看到了高山后,内心产生了豪迈的心情,因此在选词的过程中也会选择“割”这样能体现出狂放之情的词语。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发现,一个小小的词就能展现出作者的心理变化。此外,我還鼓励学生分析“会当凌绝顶”等其他的词句,更好地感受作者的心情。

    在情感共鸣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内心感受。学生获得了真实的认知体验。我鼓励学生围绕文章中一些不起眼的细节部分进行感悟,学生会发现这些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往往是体会情感的突破口。这样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再是标签式的,而是更真切地进行深入感受。

    三、适度追问,探寻用词艺术

    在指导学生分析古诗词的细节时,我还常常采用适当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追问的方式鼓励学生探究作品的用词艺术,思考作品为何不选择其他的词汇,这些词汇的选择是否有什么独特之处。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深挖细节的方式体会到作者的语言艺术,借助分析字词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作品的内涵。

    在指导学生学习《唐诗五首》的《春望》的时候,我就用追问的方式让学生探究这首诗的诗眼。首先从诗歌的题目入手,让学生说说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在看到这些景物的过程中,作者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发现“花溅泪”“鸟惊心”等词句表面是在写景色,但实际上却是展现出了作者内心的凄苦之情。我又鼓励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要用“深”来形容草木。学生发现,这样能展现出草木之多,体现出荒芜,而且也能和远望相互呼应,和题目更为贴切。这样学生就体会到,整首诗歌其实都是从“望”而起,展现出山河沦陷后的残破景象。此后,我又鼓励学生尝试总结这首诗的诗眼在哪里。如有学生提出:“这首诗歌写的是望春景的情况,写了望后内心的波动,所以整首诗歌的诗眼其实就是‘望字。”我鼓励学生思考作者如何因“望”而观景,因“望”而感怀,在这样的追问中,学生体会到了诗歌的主旨。

    我鼓励学生尝试探究作品的诗眼在哪里,然后思考作者为了展现该诗眼,运用了哪些词句,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学生就能更专注地分析细节,其阅读古诗词的效率也会有所提升。

    四、合理扩写,培养想象能力

    在学生充分了解古诗词的细节后,我还鼓励学生尝试展开合理扩写。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添加情节,融入自己的情感,对古诗词的细节展开扩写的活动。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的活动,不仅能看到学生是否读懂了古诗词的内容,还能看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在指导学生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的《行路难》后,学生认识到这首诗歌展现了作者内心苦闷彷徨的情感变化。作者通过“停、投、拔、顾”这几个动词展现出作者想要饮酒,但是又内心感慨、茫然的心情。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鼓励学生尝试展开合理扩写的活动,学生可以想象一下作者当时处于怎样的状态,然后用白话文的形式描写作者当时的动作,展现作者的心理变化。如有学生提出:“我举起酒杯,想要痛饮,但是又感到心中十分烦恼,所以放下了酒杯,拔出宝剑来看,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成就功名。我的心中一片茫然,环顾四周,何处才有我的知音呢?”这段扩写基于诗歌展开,但是同时又夹杂了学生的想象,体现出了学生对于作者情怀的理解和感悟。

    在合理扩写的过程中,学生要将自己想象成作者,然后才能更好地扩写细节。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和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产生更多的共鸣,其对古诗词的理解也会愈加深刻。

    在指导学生展开古诗词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我尝试将古诗词中的细节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能获得真实的体验,思维更加清晰,距离文本更近一点,更好地和文本进行对话。这样阅读古诗词,学生才能避免模棱两可的理解,进而提升古诗词学习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郊初中(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