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穿越”

    刘帅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是在文学上还是在人生哲理上,不论是在政治思想上还是在教育理论上,《论语》都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论语》的现实意义,简而言之,我觉得可以把它归结为一本教我们如何活得快乐,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的书。它始终都在传递一种朴素的、中庸的生活态度。

    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的时期。一方面,社会快速发展并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社会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我们既需要在现实中找到原因,同时也要充分地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求有利的部分来帮助人们樹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而《论语》中的积极部分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完全可以发挥它的正确理念和观点,在理论上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做出指导。

    我今天想谈谈我从《论语》中读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生态保护思想。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相生相克、用养结合、因地制宜的生态理念。《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中也蕴含着很多生态保护的思想。

    《论语·阳货篇》中有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意思是指四季万物都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强调了顺应自然的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质是主张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来考虑,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活动,切勿一味索取,片面地利用自然和征服自然。主张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即达到“和”的境界。

    《论语·述而篇》有言:“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提出的“不一网打尽,不倾巢尽剿”的主张表明,自然界中有其生存繁衍的规则,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应顺应规则,既要考虑眼前,又要兼顾长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因此在人类活动中要防止猎尽捕绝,影响生物繁衍,违背规则,避免对自然的过分干预,否则会破坏生态平衡,危及自身的生存。

    《论语》揭示了生态保护中最为基本的思想,即要把人与自然放在平等的地位,如果人为地超载了自然本身承受能力,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这对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给大家看一道2013年江苏卷的作文材料。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考生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去立意,写人类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及不经意的举动也会对自然、对生态以至于对我们自己,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如果要立意更深远一些,还可以写善待自然,不仅需要行动,还需要情怀;善待自然,既要还生命以自由,更要还自然于自然。

    有人说,人在自然的规定范围内,可制作与创造,可施展聪明才智,但人是自然之子,不要以万物的主人自居。敬畏自然的神圣,培植对生命的敏感。

    一部《论语》在历经2500多年风雨的洗礼后,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与其说《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到更不如说是一盏能将你指引向更广阔天地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