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巫溪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

    邓旭明

    以生态文明为视角探索巫溪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路径,结合巫溪生态资源条件和生态功能地位,提出了“以自然养生为主题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以生态旅游为引领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以提升旅游品质为目标延伸生态产业链条,以涵养生态文化为依托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四项举措。

    巫溪县自然基础良好,生态优势明显,举全县之力践行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用好用活“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是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

    一、工业文明断代与巫溪经济“跟跑”困境

    (一)工业发展与社会财富积累的关系

    《寻根》杂志曾刊文说“国家要兴旺,社会要繁荣,工、农、商的发展缺一不可。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意在强调工业的兴盛与繁荣是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富裕的重要基础。人类经济发展历史证明,工业文明加快了物质财富积累的速度,推动生活相对富裕目标从理想变成现实。古代中国凭借发达的手工业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经济神话,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也推动了英、法、美、德、俄、日等国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创造文明,工业积累财富,通过发展工业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各地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的首要选择。

    (二)巫溪工业发展滞后与经济“跟跑”困境

    在机械化取代手工制作之前,巫溪依托天然盐泉靠煮卤熬盐、手工制盐的生产方式也曾富甲一方、享誉西南。随着机械化、信息化等科技手段融入并主导工业发展,巫溪手工制盐等传统工业逐渐走下历史舞台,现代工业体系受地方资源要素、交通条件、区位劣势等限制难以建立和健全,工业对地区GDP的贡献率大大低于全国和全市平均水平,巫溪经济的发展任然主要依靠农业。工业文明的断代和缺失,农业经济支撑下的巫溪经济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与全市、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长期处于“跟跑”状态,且“跟跑”的趋势愈发艰难。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巫溪经济“领跑”机遇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最新形态

    以时间为纵轴研究人类文明形态大致经历了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的演进和发展。自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人類现代化生活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三百多年的世界工业化发展使得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生态文明在顺应自然规律与人类发展规律的期盼中应时而生,成为了人类文明的一种新的形态。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的和谐发展道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加速巫溪经济发展的实践基础

    1.生态环境良好。巫溪工业发展不足客观上为发展生态经济储备了雄厚的资源基础。十八大以来,持续实施“五大环保行动”,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3%以上,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空气优良天数年均360天左右,已连续4年保持全市第一;2018年全县森林面积41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6%, 高出全市同期平均水平17.6各百分点,成为名副其实的重庆市森林资源第一大县;县内主次河流水域功能和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境内立体地貌明显,海拔最低139.4米,最高2796.8米,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

    2.产业生态化特质明显。山地农业凸显绿色品质,近年来,巫溪围绕农业生态化目标大力发展和培育绿色品牌,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推向市场,如巫溪马铃薯、大宁党参、板角山羊、大宁河鸡、巫溪蜜柚、冬桃等生态产品获得市场亲睐,巫溪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旅融合初见雏形。工业门类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方面,绿色化程度高。例如光伏发电、水能发电、风能发电、肉类加工等。

    三、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思考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巫溪经济发展必须重视的重大课题,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巫溪生态基础和经济发展基础为依据,本课题重点探索了以下四条路径。

    (一)以自然养生为主题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利用本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挖掘自然资源禀赋潜力,综合考量巫溪生态功能地位和作用,发展生态旅游是巫溪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实施生态经济战略的重要支柱。

    1.科学定位旅游主题

    “巫溪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好的资源也是生态。”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为追求健康生活品质的现代人提供了静心、安神、回归自然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生态自然优势和健康养生的生活目标在这里有了结合的基础和平台,因此将“生态养生”定位为巫溪旅游的发展主题,在景点景区建设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留自然景观的天然本色和原始风貌,科学植入地方历史文化,加强文旅融合,提升旅游产业的生态品质和文化品质。

    2.科学布局旅游规划

    巫溪高山大川,深壑纵谷,自然景色层次变化明显,在旅游规划中坚持一盘棋考虑,一体化打造,注重景点景区的差异度和关联性,以整体性的综合优势和差异化的特色发展形成巫溪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从全县旅游资源分布特点来看,景点景区可用“一心两翼千百脚”来整体规划。“一心”即以宁厂古镇和大宁古城为旅游文化中心,综合打造巫盐文化旅游景区;“两翼”即以红池坝生态草场为“高翼”,以兰英大峡谷为“低翼”,高原峡谷,俯仰生姿,两翼联动,优势互补;“千百脚”即依托核心景区的辐射带动,规划发展一批特色鲜明、互补性强、参与度高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在旅游规划中强化“心”与“翼”的关联,“脚”与“体”互补,综合形成巫溪生态旅游的整体优势。

    四、以生态旅游为引领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以旅游产业为主体,辐射带动传统农业、手工业、服务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化、生态化转型升级,积极构建一体多源的生态产业体系,大力提高生态经济效益。

    (一)着力构建生态农业体系

    将“绿色生态”作为农业产业的根本特质,积极培育具有本土基因的种养殖种源,大力推广绿色种植、绿色养殖, 有效提高能源资源的良性循环利用效率,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物最少排放,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公共品牌,全力推进种养殖业绿色化、生态化发展。

    (二)积极培育生态工业体系

    全力开发利用生态清洁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保护发展传统手工艺品制造业,源头治理能源过渡开发和环境破坏行为。

    (三)推动服务业生态化转型升级

    以绿色文化服务、绿色餐饮住宿服务、綠色出行服务为主题推动服务行业的绿色化生态化转型升级,以“绿色服务行动”带动和促进本地居民和外来消费者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带动形成绿色生态价值观念和绿色文明生活方式。

    五、以提升旅游品质为目标延伸生态产业链条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方位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消费需求,不断延伸生态产业链条,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供应市场,全力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积极保护本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积极性。

    (一)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生态价值

    对种养殖业的直接产品、手工业的粗放产品进行精细加工,研发开发特色菜系、特色农产品、特色手工艺品,着力开发地方特色明显、生态价值突出的旅游纪念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发展和完善康养产业,不断拓展和延伸生态产品的附加值。

    (二)加大文化融入力度,提高产品文化内涵

    挖掘地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本地区传统文化,加强特色文化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加大文化与旅游产品的结合力度,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吸引力。

    (三)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要提升产业主体的品牌意识,加大支柱产业培育力度,提高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二要培育绿色公共品牌,不断提高公共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和产品开发,以产品促进市场繁荣和消费升级。

    六、以涵养生态文化为依托提高生态环保质量

    修复生态应从改变人的行为入手,涵养生态重在涵养生态文化。以文化人,和谐内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治本之策。

    (一)培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决定行为选择,行为选择影响价值实现。配云巫溪干部群众对良好生态的价值认同是守护好“绿水青山”思想基础。首先要认同其生态价值,全球生态危机和资源枯竭日益凸显,全国环境制约形式严峻,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定位,重庆市“两点、两地、两高”的目标要求,以及巫溪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特殊地位,都昭示着巫溪自然生态具有独特的优势,极具生态价值;其次要认同其生活价值,“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巫溪“天然氧吧、养生天堂”的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就是巫溪人美好生活的幸福源泉;第三要认同其经济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是巫溪发展经济最好的基础和最大的优势,是最具潜力的重要资源,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道路,“绿水青山”就能变成“金山银山”。

    (二)再树巫溪“优质生态”的品牌形象

    通过持续实施环境保护工程,持续加大环境修复力度,确保全县生态优、环境美,进一步扩大巫溪生态质量在全市、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实施生态经济战略夯基础、聚人气、增内力。一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产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选择等环节要将环境保护作为首要考量条件,坚决摒弃先发展再治理的传统思维模式,坚决放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增长的产业发展项目,以“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战略眼光处理好眼前与未来、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生活领域环境期待与自我约束的关系,要引导人民群众将自对优质环境的需求和向往转化成对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从生活细节入手树立绿色消费、绿色生活观念,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落实到生产生活的具体行为当中。

    (作者单位:中共巫溪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