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中国国际传播新时代

    在“西强我弱”国际传播格局中,为尽可能避免失语和“误读”,必须大力创新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增强文化传播力親和力,才能有效把握国际传播话语权,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质量水平。

    近年来,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展迅猛。央广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方式,传统节日期间在世界网开展“中国文化”系列文化活动,推介中华传统文化。国广使用65种语言、5种汉语方言和5种少数民族语言(含方言)向全球广播,“国际在线”已发展成为由61种语言组成的中国语种最多的网络平台,日均页面浏览量1900万,全球链接“国际在线”各语种网站首页的网站数量近15000个,开通18家环球网络电台。央视积极谋划全球传播新布局,建有70多个海外记者站(含分台),广聘当地人做报道工作,初现“洋外华内”形象。设有1个视频通讯社,在脸书和推特两平台账号粉丝总数超5700万,视频素材被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家电视机构采用,成为全球唯一每天用6种联合国工作语言不间断从事国际报道的电视媒体。每逢国家领导人高访、国际国内大事,央视都能第一时间发声、巧借外媒外脑发声。旗下国际电视总公司在印尼、柬埔寨办有影视、娱乐、纪录3个频道。民营法国华人电视台(巴黎)、世界一带一路电视台(曼谷)相继开播,为中外经贸文化交流开辟新渠道。部分省市利用特殊地缘优势,积极开展周边传播和媒体外交活动,如广西台辐射东盟、新疆台联接中亚、黑龙江台生根俄东、内蒙古台联姻蒙古国、陕西台牵头境内外全媒体参与“丝路万里行”活动深入亚欧大陆,均取得亲诚惠容实效。相关机构发挥多渠道走出去优势,一方面更多参加域外影视节展,一方面邀请更多国外机构参加国内影视节展,为亚非国家培训编辑记者,以求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初步构建了多平台、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格局,为更好践行“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责任使命奠定了基础。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为标志,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入新时代,将在整合资源、创新理念、开拓形式等方面打开新局面。

    (张君昌文,摘自《军事传播》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