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呼唤“语文味”回归

    章雪琴

    摘 要: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化、多媒体的泛滥、公开课的走秀,让“语文味”不足或缺失,也让语文教学走进了死胡同。因此,呼唤“语文味”回归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该文从语文课程的本质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用心朗读、咬文嚼字、情景再现、发现空白等教学策略,对“语文味”教学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语文味; 用心朗读; 咬文嚼字; 情景再现; 发现空白片

    中图分类号:G623.2? ?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1-034-001

    “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韵味,也即语文美。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如何让语文教学拥有“语文味”呢?笔者从语文课程的本质出发,运用用心朗读、咬文嚼字、情景再现、发现空白等教学策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的味道。

    用心朗读,展现“语文味”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笔者以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带领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至关重要。学习《天上的街市》,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自由读、教师范读、听名家读、齐读等,让学生体会诗歌所传达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通过朗读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最有效的途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把学生的朗读置于中心位置,这样的课堂才会“语文味”十足。

    咬文嚼字,品析“语文味”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潜心读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笔者认为“咬文嚼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功。

    咬文嚼字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训练,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加以总结和提高,并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杨绛先生的《老王》一课,就有很多语句值得细细咀嚼,如“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一句中“活命”一词能不能改成“生活”?学生细细品读后会发现显然不可以,“活命”仅是维持活着,“生活”除了活着,也有享受生活中的美好的意思,“活命”更能表現出老王的孤独和困苦。又如“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咋看这段对话,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正是从这看似不合理的回答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老王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亲情的渴望,因为 “那儿”住了多年,却并不是他心中的家啊。这样值得玩味的语言在《老王》一文中还有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要尤为关注。

    情景再现,浸润“语文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要让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由此可见,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呢?笔者认为,情景教学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情景教学是指教师借助辅助手段让学生感受到课文所讲述的情景,从而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恰当的情景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情景再现可以是文本诵读、视频播放、舞台表演或现场参观等多种形式。学习朱自清的《春》可以展示有关春天的图画,碧绿的春草、艳丽的春花、轻柔的春风、迷蒙的春雨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学习沈括的《活版》,可以播放制版过程的动画,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当时活版印刷的操作方法,从而由衷地赞叹我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学习《皇帝的新装》可以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既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加深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学习《苏州园林》,可以带学生游览同里退思园,让学生真切感受园林的魅力,体会园林艺术家的匠心,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获得语文的浸润。

    总之,情景再现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它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要因文而异,因地制宜。如果一味追求情境的真实而将语文课上成艺术赏析课或表演课,那就本末倒置了。

    发现空白,填补“语文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挖掘文本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留白,往往能激发读者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阅读活动也会成为真正的精神享受。

    引导学生补白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化解教学难点,使文章内涵更为丰富,教学形式更加灵活。教学中可以采用推敲词句倾听人物心声,揣摩标点品味其中韵味,补写留白走进人物心理,想象结尾延续文章精彩等策略,巧妙地利用文章的空白进行教学。仍以《老王》教学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填补文本空白来走进杨绛和老王的心里。当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杨绛先生坚持要给钱时,老王说:“我不是要钱。”杨绛回答说:“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这里杨绛说的“我知道”是知道什么呢?文中没有写,这个时候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并补白了。作者虽然在“文革”中一度经济拮据,但整体收入远在老王之上,作者同情老王,尊重老王的人品,愿意照顾老王的生意,不让老王吃亏。“钱”在作者一方,是表达同情、感谢和关怀的方式。这就是杨绛先生当时的真实心理。同时通过这个补白,也能更深刻地理解杨绛先生对老王的“愧怍”了。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发现“空白”,质疑探究,深入思考,补写“空白”,从而咀嚼出语文的味道。总之,探索文本“留白”艺术,能让让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命力得以张扬。

    当然,以上教学策略不是各自独立、截然分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避免模式化、技术化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味”的回归。只要我们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堂课,并持之以恒,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神采飞扬,充满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