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两英译本操作规范机制探究

    何静

    

    摘要:翻译规范理论最先由著名的翻译学家吉迪恩·图里提出,他认为规范制约着所有种类的翻译活动,在翻译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翻译规范对翻译起作用。其中,操作规范指的是微观层面上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实际抉择。本文通过对《乡愁》两个英译本音、形、意三个方面的研究,探究两位译者余光中和Rewi Alley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对图里翻译操作规范的重构。

    关键词:图里;操作规范;乡愁;对比分析;英译本

    一、操作规范下《乡愁》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

    (一)诗歌意义的传递

    “是”字的翻译。在原诗中,“是”反复出现了四次,四个“是”字看似简单,平白无奇,实则是一种隐喻用法。

    余分别译为:was;was;was;becomes

    Rewi Alley则分别译为:seemed to be;was like;took the form of;is

    通过两位译者的译文,我们发现余光中试图用“was”和“becomes”来实现原诗中本体和喻体的自然衔接,隐晦朦胧地将自己的乡愁具体化,以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Rewi Alley则将原诗中的隐喻译成明喻,但也正是因为这种过于明朗化的表达,反而失去了让人细细琢磨,慢慢品味的兴致(周阳,2015:108-110)。

    (二)诗歌的形式

    在诗歌的翻译中,诗歌形式的主要由节奏快慢、文字分行等构成。《乡愁》总共分为四节,每一节的字数都相同,并且每一节每一行诗的字数都按照3,10,4,5的规律排布。余光中译本第一节和第二节每行的词数遵循了4,6,4,5的规律;第三节词数排布为3,5,4,4;第四行次数排布为3,5,4,5。虽然余光中的译本没有严格按照原诗中每节每行字数3,10,4,5的规律,但是分成两部分来看,一、二节和三、四节都有规律可循。所以从形式上来说,余光中的译本还是较为成功的,他不遗余力地再创造了目的语中所能达到的形式美。而Rewi Alley的译本却无规律可言,每一节每一行的词数都不固定,在形式上与原诗所带有的形式美相差甚远。

    (三)诗歌的音韵

    1.叠词

    原诗中,作者使用了一系列叠音词,四个叠音词正语反出,反衬出浓烈的思乡情绪,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形成了流动的优美的旋律。两位译者在翻译此处时也运用了不同的翻译技巧:(见表1)

    余译本对“小小的”采用了跟原诗异曲同工之妙的音韵表现手法,而“窄窄的,浅浅的”则运用了尾韵的处理方法,符合目的语特点。对比Rewi Alley的译本,其叠音词的翻译就稍显逊色,他将“小小的,窄窄的”一概而论,甚至将“浅浅的”漏译,这样的做法不仅让原诗的韵味缺失,同时音韵美也没有达到再现的效果。

    2.反复

    诗歌中作者在每一节第二句都运用了相同的句式“乡愁是...”。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经常出现在诗歌写作中,它能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这种音韵和谐也体现了诗的音乐美,增加了句子的诗意。余光中作为原作诗人,将反复这种手法再次应用到他的翻译中,每一节第二句都是“nostalgia was....”。Rewi Alley只在第一节第二句中译成了“nostalgia was.....”,后面三节他将“it”代替前面提到的“乡愁”。余译本保留了原诗所带有的韵律美;Rewi Alley的译本则受目的语规范的影响,用代词来代指前文已经出现过的事物,避免反复的手法。

    此外,原诗中“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使得全诗低回掩译,如怨如诉。余译本不仅保留了原诗的反复句式,还使用了头韵:“Me on....Mother on”使得整个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Rewi Alley译本则采用了英语诗歌中典型的省略句式,使得译文非常地道。

    二、操作规范的重建

    (一)意义传递上的操作规范

    在诸多文艺作品中,诗歌翻译乃文学翻译的集大成创作。因为诗歌的翻译不仅要求形似,更重要的是传达原诗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力求达到神似、化境等登峰造极之效果。余译本受源语文化的影响,将中国诗歌含蓄化的特点或多或少的植入到译作中,体现了诗人在写作过程中所要表达的朦胧美;而Rewi Alley也受到目标文化的影响,将英文诗歌明晰化的特点展现在译作中。由此他们对意义传递上采取的翻译技巧也有所不同,如前文隐喻的例子中,余光中将隐喻译成隐喻,Rewi Alley将隐喻译成明喻。

    (二)形式上的操作规范

    诗歌的形式美往往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在译诗过程中,诗歌形式美的重构也就愈显重要(张智中,2007:33-42)。从前文两英译本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余光中保留了原文的文体和格式,虽然每行字数不与原文完全对应,但也根据原文的字数规律在译文中构建了另一幅形式美的蓝图。而Rewi Alley在形式上却没有严格地去遵照原诗形式上的规律,字数安排上相较灵活,这与英文诗歌的创作特点紧密相关,因为英文诗歌在形式上没有固定的要求,表达更为自由。

    (三)音韵上的操作规范

    如果说诗歌的形式美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那么诗歌的音韵美则给读者带来听觉上的陶冶,这是诗歌写作和诗歌翻译一直追求的两个“美”的层面。余译本在音韵美的表达上尽量跟原文的韵律安排一致,如叠词的翻译,反复句式的保留,也采用了英语诗歌常见的韵律表现方法:或加入头韵,或加入尾韵。这就使译文既遵守了源语中一部分的音韵节奏,也融入了目的语中的音韵节奏,读起来和谐优美。Rewi Alley的译文既没有再现原作音韵美的特点,也没有将英语诗歌中常用的表现韵律方法运用到译文音韵美的再创造中。

    三、结语

    总的来说,翻译的操作规范即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所做出的实际抉择,它受源语和目的语的共同影响,我们应该在达意的前提下,巧妙融和源语和目的语的特点,争取再创和重现原文的形式美、音韵美。

    参考文献:

    [1]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周陽.概念隐喻与诗歌语篇连贯分析——以《乡愁》为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01):108-110.

    [3]张智中.诗歌形式与汉诗英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 (05):33-42.

    [4]Toury.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5]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Z].李德凤.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56-168.

    [6]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Routledge,2012:16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