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视角下的地理类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究

    张敏 马远军 刘杨

    

    

    

    2016 年 11 月,教育部等 11 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这标志着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地理学科以其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点成为研学旅行中的“排行兵”。与此同时,体验经济时代下游客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也对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的研学市場在课程开发设计方面,没有将教育过程和旅游体验做到深度融合,存在游学分离、重游轻学等现象。基于此,本研究从体验视角出发,以泰勒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旅游学领域的体验经济理论为基础,构建研学旅行地理课程的开发体系,开辟体验式旅游与体验式教学融合的新思路,也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以落实乡村地理教育,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课程目标

    体验视角下的课程目标是教育、地理和体验三者融合下的综合产物。具体来说,教育层面为教育的三维目标;地理层面选取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为大目标中的子目标,即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四个方面。地理核心素养可以与教育三维目标融合后,产生了研学旅行中的新三维地理课程目标(表1)。

    由于体验感的主观性和综合性较强,因此,对于体验层面的目标设定,根据其自身特点而定。结构方面,体验具有多重层次结构:从时间结构上看,包括预期体验、现场体验和追忆体验,呈现阶段性特征。从深度结构上看,体验呈现出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可分为感官体验、身体体验、情感体验、精神体验、心灵体验五个层次;从强度结构上看,体验通常可分解为一般性体验和高峰性体验两个层面。体验类型方面,美国学者将体验划分为娱乐体验、教育体验、审美体验和遁世体验四个类别。因此,课程目标中体验层面的目标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为体验的完整性,根据课程主题和外部资源环境,从时间结构、深度结构和强度结构三个角度设定体验的完整程度目标;二为体验的丰富性,具体包括体验类型的丰富性以及感官体验的多样性,根据课程内容和活动对象提前欲设体验丰富性目标。

    综上所述,课程目标的确定应包括教育三维目标、地理核心素养以及体验感三个方面,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对象,制定适宜的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教育要求

    当前我国的研学旅行主要集中于中小学生,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应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和目标,并注意紧密结合教材(表2)。

    2.课程内容的地理体系

    本研究通过对研旅基地的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将所涉及的地理课程相关资源汇总为2大主类、12个亚类,并对应相关的课程内容(表3)。

    以地理资源为主导的教学内容对应的体验活动要求以地理学科的基本特点为基础,分别是实践性、综合性、区域性。综合性要求体验活动不拘泥于资源本身,要关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区域性要求体验活动要蕴含区域比较理念,总的来说,体验活动要从地理资源本身出发,以资源为本,深入挖掘其内涵,充分联系教材,设计循序渐进的活动方式。

    三、课程实施

    体验类课程最重要的环节为课程实施,除了常见的交流访谈、实验观测、观赏游览等研学方式外,本文还总结了一些体验性较强活动路径(表4、表5),一方面,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使课本内容落地生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深入。另一方面,增强了地理课程的趣味性,也满足了学生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体验需求。

    四、课程评价

    评价主体方面,教育、地理、旅游各领域研学旅行地理课程的参与者或相关者都可作为课程评价的主体。但教师、学生和家长仍是最主要的课程评价者;评价内容方面,一是从教育、地理、体验三方面各自目标的完成度给予课程一个综合性评价。二是对每一环节的融合进行具体性评价,如课程目标的设定是否融合了地理、教育、旅游三大方向;课程内容是否符合不同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课程实施环节的体验活动带来的体验价值大小等,三是多维度原则,指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空间维度评价课程在整体游线中的空间布局和与研学基地配套设施的契合度;时间角度评价课程的阶段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