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引产的临床研究

    刘翠翠

    

    

    【摘要】 目的 探讨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在引产中应用效果。方法 400例引产产妇,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缩宫素引产组与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引产组, 各200例。缩宫素引产组采取缩宫素引产, 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引产组则采取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引产。比较两组产妇的引产效果、产程时间、临产时间、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体重、新生儿阿氏评分, 治疗前后产妇宫颈成熟评分, 剖宫产发生率, 胎盘早剥发生率, 宫腔感染发生率。结果 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引产组产妇引产总有效率100%高于缩宫素引产组的7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引产组宫颈成熟评分为(8.51±1.42)分, 高于缩宫素引产组的(5.56±1.41)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引产组产程时间为(9.23±2.41)h, 临产时间为(18.21±2.21)h;缩宫素引产组产程时间为(11.45±2.47)h, 临产时间为(36.21±2.34)h;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引产组产程时间、临产时间均短于缩宫素引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重、新生儿阿氏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引产组剖宫产发生率为10%(20/200), 低于缩宫素引产组的30%(60/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引产组胎盘早剥发生率为2%(4/200), 宫腔感染发生率为2%(4/200), 缩宫素引产组胎盘早剥发生率为2%(4/200), 宫腔感染发生率为2%(4/200);两组胎盘早剥发生率及宫腔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引产的效果理想, 可明显促进宫颈成熟, 提高宫颈成熟评分评分, 并缩短产程和临产时间, 有效的降低剖宫产率以及产妇并发症发生率, 且不影响新生儿的预后。

    【关键词】 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缩宫素引产;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7.031

    对于足月妊娠且有引产医学指征的孕妇及时引产是必然的选择。目前, 大多数引产方法主要采用缩宫素、前列腺素E2等药物, 但促进宫颈成熟的效果并不理想。宫颈成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妊娠晚期引产的成败[1]。本研究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400例引产产妇,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 缩宫素引产组采取缩宫素引产, 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引产组则采取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引产治疗。分析了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引产的临床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400例引产产妇,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缩宫素引产组与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引产组, 各200例。缩宫素引产组年龄22~32岁, 平均年龄(28.78±7.21)岁;初产妇127例, 经产妇73例;孕周37~42周, 平均孕周(39.15±3.41)周。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引产组年龄23~31岁, 平均年龄(28.81±7.55)岁;初产妇126例、经产妇74例;孕周37~41周, 平均孕周(39.12±3.51)周。两组患者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新型水囊促宮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引产组采取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引产治疗。新型水囊为双球囊的宫颈扩张球囊, 根据常规操作消毒外阴、阴道、宫颈, 铺巾及戴手套等, 将上端球囊放置在宫颈内口后, 注入生理盐水80 ml固定, 将稍下方的球囊牵拉置于宫颈外, 球囊内注入80 ml生理盐水, 宫颈至于两个球囊之间, 球囊持续性的、机械性扩的扩张宫颈。置入水囊24 h若无有效宫缩则给予缩宫素2.5 U混合500 ml浓度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 滴速从4~30滴/min调节, 直至有效宫缩出现。缩宫素引产组采取缩宫素引产。传统的人工破膜后给予2.5 U缩宫素混合500 ml浓度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 滴速从4~30滴/min调节, 直至有效宫缩出现。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产妇的引产效果、产程时间、临产时间、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体重、新生儿阿氏评分;治疗前后产妇宫颈成熟评分;剖宫产发生率、胎盘早剥发生率、宫腔感染发生率。引产效果判定标准[1]:显效:宫颈成熟良好, 引产充分;

    有效:宫颈成熟度较好, 引产有一定的难度;无效:引产效果不理想。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产妇引产效果比较 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引产组产妇引总有效率高于缩宫素引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产妇治疗前后宫颈成熟评分比较 治疗前, 缩宫素引产组宫颈成熟评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引产组宫颈成熟评分高于缩宫素引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临产时间、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体重、新生儿阿氏评分比较 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引产组产程时间为(9.23±2.41)h, 临产时间为(18.21±2.21)h;缩宫素引产组产程时间为(11.45±2.47)h, 临产时间为(36.21±2.34)h;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引产组产程时间、临产时间均短于缩宫素引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引产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重、新生儿阿氏评分分别为(236.21±

    12.34)ml、(3.45±0.34)kg及(9.21±0.24)分;缩宫素引产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重、新生儿阿氏评分分别为(236.45±12.31)ml、(3.43±0.32)kg及(9.24±

    0.24)分。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重、新生儿阿氏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4 两组产妇剖宫产发生率、胎盘早剥发生率、宫腔感染发生率比较 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引产组剖宫产发生率为10%(20/200), 低于缩宫素引产组的30%(60/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为了保证母婴的健康, 引产的核心是促进宫颈成熟, 增加阴道分娩成功率。传统的引产方法主要是以药物诱导为主, 药物引产方法简单, 但药物诱导成功率低。这是因为受体分布在子宫颈中的比例少, 引产效果欠佳, 容易出现产道裂伤和胎儿窘迫, 导至剖宫产率以及胎儿窘迫发生率升高[2]。妊娠晚期的分娩诱导是产科治疗高危妊娠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诱导分娩成功的关键是宫颈成熟。如果宫颈成熟评分<6分, 引产时剖宫产率和胎儿窘迫发生率将升高[3]。因此, 引产前宫颈评分较低的孕妇应促进宫颈成熟。目前, 促进宫颈成熟有两种主要方法, 如药物和机械扩张, 上述方法提高了引产成功率, 大大降低了剖宫产率[4, 5]。新型水囊通过连续压缩和扩张子宫颈促进缩宫素的释放和垂体后叶中内源性前列腺素的分泌, 从而促使宫缩出现和有效娩出胎儿, 其可更好促进宫颈成熟, 提高引产成功率, 降低剖宫产率以及胎儿窘迫发生率, 减少母婴并发症和改善妊娠结局[6, 7]。引产是产科临床工作中的一项基本技能操作, 传统产科临床常用的引产器具大多是用硅胶导尿管、避孕套和丝线临时制作而成, 密封差容易泄露, 不能有效持续刺激宫颈, 效果有限, 成功率低, 并且容易引起感染。新型水囊结构简单, 使用方便, 产妇舒适度高, 安全性可靠, 引产成功率高, 故新型双球囊宫颈扩张器是一种理想的水囊引产器[8, 9]。

    综上所述, 新型水囊促宫颈成熟联合缩宫素引产的效果理想, 可明显促进宫颈成熟, 提高宫颈成熟评分评分, 并缩短产程和临产时间, 有效的降低剖宫产率以及产妇并发症发生率, 且不影响新生儿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赵国强, 蔡圣强, 阮秀兰, 等. 足月妊娠引产中应用Cook宫颈扩张新型水囊与Foley尿管水囊促宫颈成熟效果比较. 中国乡村医药, 2018, 25(5):13-14.

    [2] 赵立荣. COOK新型水囊和单球水囊促宫颈成熟和分娩效果比较. 中国妇幼保健, 2016, 31(8):1601-1603.

    [3] 魏璐. 足月妊娠引产中应用Cook宫颈扩张新型水囊与Foley尿管水囊促宫颈成熟效果比较. 医学美学美容, 2019, 28(6):40.

    [4] 何秋. 足月妊娠引產应用不同方法对促宫颈成熟的预后效果分析.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6, 8(4):62-64, 66.

    [5] 吴羽雷, 张淑仪, 李庆, 等. 低剂量米索前列醇置阴道后穹窿与低位水囊促宫颈成熟后缩宫素引产的效果对比分析. 吉林医学, 2018, 39(4):691-692.

    [6] 曹蕾蕾, 王鵍, 陈祥云, 等. Foley导尿管小水囊足月引产的临床研究. 中国妇幼保健, 2018, 33(20):4629-4632.

    [7] 魏琴. 不同容量小水囊在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中的应用实效性评价. 安徽医学, 2016, 37(7):807-809.

    [8] 吴春霞. 低位水囊促宫颈成熟技术的临床应用.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6(5):132-133.

    [9] 王国华, 刘亚琼, 石丹. 低位水囊与米索前列醇对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引产效果观察. 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36):44-46.

    [收稿日期:201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