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公共文化空间再造

    强燕

    摘要:承载学校文化内涵的建筑空间,能够彰显学校的气质,真正发挥其育人价值。开放、灵活的公共文化空间,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培养,打破空间局限性,使学习空间和活动空间相融合。创设具有多元化、课程化、整合化的公共文化空间,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习和交往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核心素养;公共文化空间;建构策略

    邵兴江认为,学校建筑既是实用的物质空间,满足一定的教育功能,同时又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公共文化空间的再造,在于对学校办学理念、空间布局、课程设置和学习机制的改变与矫正,打破资源链接的障碍,让空间围绕着学生及其需求展开,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融入文化特色的“一湖两园”

    暨阳文化源远流长,学校文化内涵丰富。在设计新学校景观时,将文化特色与景观公共空间整体架构做到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地域文化特色与学校文化相融合,努力让学校景观空间成为富有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的学习空间,彰显学校的独特内涵与品格。

    1.小暨湖

    叶长龄《暨阳湖考》考证,古时在杨舍的南面原是一个水泽区,那里有一个较大的湖,谓“暨湖”,亦称“胥湖”。湖之北有一块较高的地域,即今杨舍地区。公元281年成立暨阳县。山之北谓阴,水之北为阳。因此,暨湖之北的地方即为暨阳。小暨湖位于校园南面,叠瀑流水,小桥石路,藤萝摇曳,乔木灌木交错,四季花卉次第。小石路自然连接读书长廊,廊架藤蔓,石桌石椅,景石点缀,与淙淙流水呼应,沉淀暨阳千年历史文化底蕴,营造自然的园林式空间。

    2.养正园

    《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一语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教育。养正园的构建秉承“守正出奇”的校训,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养正园自然景观错落有致,四季色彩丰富,从野堂遗迹、缪昌期家训、石狮小品,巧妙缀入其中,涂鸦地面让学生童心飞扬。

    3.呈奇园

    呈奇园源自校训“守正出奇”。出奇,即以人为本,突出发展的多样性,给学生多种可能,注重个性化发展与创新。呈奇园设有“多多秀场”“艺术梦想廊”,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张扬学生个性和特长,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颗关于梦想的奇妙种子。

    二、多元、开放的学习社区

    跨学科教育、项目式学习、社交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的不断提出,需要一种更加自由、开放的共享学习空间。学习社区是一种非正式的学习空间,也是一种混龄式的社交空间,一种支持混合型活动、富有活力的共享公共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沟通能力的发展,促进相互之间的连接,并通过跨学科、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来鼓励多个年级之间的协作、混龄学生之间的交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建设新学校时,考虑到所有可用的空间,以提供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习和交往行为的发生。精心设置随意就坐的交流空间,借助学校建筑中的半封闭交流平台打造一个开放、互动,可以再生的学习社区,让空间围绕着学生及其需求展开。新校建有形式多样的主题学习社区,如文学社区、艺术社区、运动社区、智能社区等,主题学习社区给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多种可能,尽显童真需求。文学社区以学校少年文学院为依托,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展示学生优秀日记,不断丰润学生的人文底蕴;艺术社区作为学生艺术私人订制展区,给学生搭建一个自由展示的梦想舞台,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运动社区设有乒乓球、桌式足球、平衡车等项目,使运动健体随时随地成为可能;智能社区设有小型影视厅、电子阅览区、智能移动书库等,实现在线互动,与世界相联系;……学习社区的打造,打破了学科壁垒和教学时间、空间的界限,实现了跨界融通,使单一的学习空间转变为多样的开放空间。学生根据不同的个体需求选择最佳的学习场所,优化学习状态。

    三、交互融合的数字化电视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新了许多学习方式,众多教室之外的非正式学习空间改变着我们的教育布局。校园电视台不仅作为对内、对外交流宣传的一个窗口,还是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互动的信息平台。暨阳实验小学红领巾电视台成立于1990年,是张家港最早成立校园电视台的一所学校,从栏目策划、节目组稿编排到播出,全部由学生担任。如今,新校区将重点打造红领巾数字化电视台这一公共空间,集主持、拍摄、录像、收音、配音、剪辑、制作于一体,成立“多多传媒”精品社团,采用梯队建设和分层培养的方式,启发学生在科技、音乐、美术及设计等方面潜在的创造力,让学生在掌握使用多媒体计算机,以及“摄、录、编、播”等综合器材技术时,独立制作视频课件、教学素材、电视节目等内容,为学生搭建一座展示风采的舞台。

    公共文化空间的再造,是一个融合教育学、建筑学、設计思维、数字技术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问题,将资源内容、学习方式与空间设置紧密结合,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邵兴江.学校建筑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