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系统研究视角的研学旅行实施建议

    张娇

    一、引言

    2019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的健康快速发展。除了政策的推动,随着我国居民家庭收入稳步增长以及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旅游+教育”双结合的游学产品受到用户的欢迎。数据显示,我国游学人次自2014年后迅速增长,境内游学人数由最初的140万增长至2017年的340万,境外游学人数则由2014年的35万增长至85万,游学市场一年比一年火热。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社会构成要素、形态历史演变、系统结构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伴随着研学市场的火热进行,使得“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此层面上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系统性的原因所导致的。因此,利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为基础,对当今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进行更系统的阐释。

    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研学旅行

    1.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讨论对社会中已经存在的系统质,能否建立合理的系统模型和理论来加以描述和还原的问题。具体可以归纳为整体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环境分析法四种。整体分析法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核心,它认为系统由若干分离区域构成,应该从全局角度理解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2.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以青少年为主体,在旅行过程中以增进技艺、增长知识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自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将研学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广、实施这一教学计划,研学成为教育界、旅游界的热点话题。据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中小学校数量达34.9万所,中小学生数量已达26 560.25万人。研学旅行被视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大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举措,研学已成为大势所趋。

    三、当前我国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不完善

    课程目标和主题模糊,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传达教育理念、明确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研学旅行应当具有清晰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当前研学旅行的开展,没有清晰的教育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该活动能使学生获得何种能力、让学生形成怎样的品格,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研学旅行设计没有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制定,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教育内容不贴切,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不能紧贴主题,这就导致活动开展产生较大的随意性,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复合型师资匮乏

    研学旅行是 “学 + 游”的有机组合,其核心在 “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更全面的专业知识,若是教师素质跟不上,研学旅行就会变成“只行不研”的旅游活动。高质量的研学旅行离不开优秀的研学旅行教师,而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教师,更需要具备丰富的地理、历史知识和相关的导游技巧。在旅行途中,研学导师需要与研学旅行基地管理者、景点负责人沟通协调,担当统筹与规划的角色。

    3.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研学旅行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带领学生到校外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校外集体教育活动,参与人员众多。因此,管理难度大大增加。近年来学生春游、秋游频频出现安全问题,让许多家长对研学旅行望而却步。学生在旅行途中还可能产生各种突发事件。研学旅行团队需要配备能处理突发疾病的随行医生和教师,否则将会严重威胁学生的生命。

    四、研学旅行实施建议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系统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里的应用和体现,也是解决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和发展唯物辩证思维方法在当下的重要途径。按照系统的观点,统筹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将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运用于研学旅行过程之中,为研学旅行提供更科学合理的决策。

    1.整体分析方法

    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设计研学方案,选择地理研学旅行的内容,设计研学方案,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影响。它还承担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任务,特别是当代我国硬实力的快速发展,地理学科教育对学生認知人地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整体分析方法要求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应当首先把研学旅行看作一个整体的过程,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以整体的视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的局部以及整体与局部的内在关系。

    2.层次分析方法

    立足于学科交叉培养全面型人才设计研学方案,前面提到了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而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本来就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相互渗透和融合,对于复杂问题和难点可以结合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地理学科体系的分类中,包括了政治地理、历史地理、生物地理学等,都与其他学科有效衔接。在一次活动中可以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高中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从思想和行动上间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实际教学和提高学生素质都有很大帮助。研究研学旅行时,应当把整体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层次,然后进行逐层次的分析和论证,通过系统科学地考察不同层次的特点以及各层次之间的联系,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3.环境分析方法

    立足于乡土地理,融入情感教育设计研学方案。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学校所在区域的综合情况,可将乡土地理作为地理研学旅行教学中广泛涉及的内容之一,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从身边小事做起,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能真正领悟生活的技能。乡土是每个人从小生活的地方,也是每位学生所熟悉的地方。环境分析方法就是利用探索性数据分析和推断分析对事物或者某一社会现象进行外围的系统性解剖,进而来得到相应的数据。通过环境分析方法更便于考察社会历史过程的多变性和方向性,以及对社会上出现问题的决策和事物运动、发展总趋势的预判。

    4.动态分析方法

    立足于地理课标和教材设计研学方案。关于“地理课程标准”的定义,是教育部规定的课程,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而地理学科的研学旅行必须立足于课标,从开始阶段主题的确定、路线的规划到实践过程中对地理实践力的提高,再到最后的总结和反思都是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正好满足新课标中对这一要素的强调。动态分析是对事物变动的实际过程所进行的客观分析,其中就包括分析有关变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以及这些变量在变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动态分析法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为考虑时间因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并将社会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

    五、总结

    研学旅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教学的延伸,也是培养社会型人才的需要。在新的地理课标中,也明确了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参与研学活动,投入教育实践活动,能让学生领略自然风光、社会文化。研学旅行是 “学”与 “行”的深度融合,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文化知识之后,将头脑中的知识带进真实的环境中,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已有经验的认识,使得书本知识与实践体验相互印证,去伪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