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王朝的土官制度

    刘波

    关键词:朝鲜王朝;职官;土官;权力秩序

    朝鲜王朝职官系统从就职地点角度区分为三类,京官职、外官职和土官职,三类皆各分文武即东西两班。中国学术界对朝鲜王朝国家机关体系虽早有关注,但偏于概略介绍,缺乏对其设置方式、分支结构和职权功能等问题的系统研究。韩国学术界对京官职、外官职体系与职能所做研究较多且深入,1然涉及土官的研究偏于梳理设置过程,对其职能、地位和除授方式等研究多有不足。2本文基于朝鲜王朝文献,结合京官、外官情况,对朝鲜王朝土官的职能属性、权力地位、选任方式进行细致考察,由此透视朝鲜王朝国家机关结构、功能的基本特征。一、《经国大典》中的土官

    《经国大典》是朝鲜成宗十五年(1484年)继承太宗至世祖时期历次官制改革成果基础上颁布的国家行政法典,它损益国初陆续颁布的《经济六典》、《续六典》和《六典誊录》中的法条,以吏、户、礼、兵、刑、工“六典”体例重新更定当时文武两班职官的组织架构和职事权限。3其中,“吏典”篇和“兵典”篇在收录两班职官时,将其分作“京官职”、“外官职”、“土官职”3类。根据这3种职官类型,可将它们身处的衙门称作京官衙、外官衙和土官衙。

    京官衙是置于王京汉城内,负责决策和处理各项政务的中央机关。成宗十五年,共设议政府等95个京官衙,官员分九品十八级,各掌职事。外官衙指分置于八道及辖下各府、州、郡、县处理政务的地方机关。朝鲜地方行政采用“道”统府州郡县之制,八道为京畿、忠清道、庆尚道、全罗道、黄海道、江原道、永吉道、平安道,共辖4府、4大都护府、20州、44都护府、82郡、34县和141屬县。1《经国大典》规定,外官“阶及迁官、加阶、行守,并同京官”。2这提示二者虽然设置处所和具体职能上有所差异,但实为一体。

    基于《经国大典》所载成宗时期国家机关设置情况,可梳理出土官与京官、外官的主要差别。

    第一,土官仅设立于永吉道和平安道的12处府州内。京官衙置于王京,外官衙遍置于八道,而土官仅分布在永吉道的永兴府、镜城都护府、会宁都护府、庆源都护府、钟城都护府、稳城都护府、富宁都护府和庆兴都护府,以及平安道的平壤府、宁边大都护府、义州和江界都护府,3其分布范围位于朝鲜版图的北部两道。

    第二,土官的品秩被限定在正五品至从九品范围内。土官按职事分为文、武两班衙门和官职,但无论是衙门还是官职,它们的最高品级皆止于正五品。以永兴府的土官为例,其文班衙门分置都务司(正五品衙门)、典礼署(从五品衙门)、诸学署(从六品衙门)、戎器署(从六品衙门)、司仓署(从六品衙门)、营作署(从六品衙门)、收支局(从七品衙门)、典酒署(从八品衙门)、司狱署(从九品衙门)、仁兴部(从九品衙门)、礼安部(从九品衙门)、义兴部(从九品衙门)和智安部(从九品衙门)共13个,都务司是品秩最高的正五品衙门。其中,都务司中的土官职置正五品都务1员、从六品堪簿1员、正八品管事1员,“都务”职的品级定于正五品。4 12处土官武班衙的组织形式皆是军卫,平壤府设“镇西卫”,永兴府设“镇北卫”,宁边大都护府设“镇边卫”,镜城都护府设“镇封卫”,义州设“镇江卫”,会宁都护府和庆源都护府共设“怀远卫”,钟城都护府、稳城都护府、富宁都护府和庆兴都护府共设“柔远卫”,江界都护府设“镇浦卫”。这些军卫中分置若干武职,镇西卫、镇北卫、镇边卫和镇封卫各以正五品“励直”为最高阶武职,镇江卫、怀远卫、柔远卫和镇浦卫各以正六品“励果”为首,其品秩皆未逾越正五品。

    第三,土官有其独立的散阶体系。成宗时期土官职的文、武散阶如下:

    (文班)正五品,通议郎;从五品,奉议郎;正六品,宣职郎;从六品,奉职郎;正七品,熙功郎;从七品,注功郎;正八品,供务郎;从八品,直务郎;正九品,启功郎;从九品,试仕郎。(武班)正五品,建忠队尉;从五品,励忠队尉;正六品,建信队尉;从六品,励信队尉;正七品,敦义徒尉;从七品,守义徒尉;正八品,奋勇徒尉;从八品,效勇徒尉;正九品,励力徒尉;从九品,殚力徒尉。5土官职的散阶截然不同于京官职和外官职,6说明土官职独立于后两者之外。这种制度设计表明土官职的特殊性,同时也提示出朝鲜职官类型和政治组织方式的复杂性。

    第四,土官职的地位逊于相同品级的京官职和外官职。这从《经国大典》关于各衙门用印规制中可见一斑,“(京、外衙门)五、六品,二寸一分;七品以下及土官都务司、都辖司,并长一寸八分,广一寸三分。”1都务司是平壤府、永兴府、宁边大都护府和镜城都护府的土官正五品衙门,而都辖司是义州等地土官正六品衙门,二者衙门印信尺寸未列入京官衙或外官衙中的五、六品之列,反而序于正七品以下,可见土官衙的地位在相同品级的京、外官衙前被减杀。此外,《经国大典》还规定土官职向京官职迁转时,需降一品除授:“土官职,迁官、加阶、仕数,同京官。六品以上加阶……授京官时,降一品。兵曹同。”2可见土官职的地位被减杀之状。

    通过对《经国大典》中土官记载的梳理,可对土官的特点进行总结:土官仅设立在永吉道和平安道部分府州,其品秩被限定在正五品至从九品范围,地位又逊于相同品级的京、外官职。土官制度反映出朝鲜政治组织架构的复杂性。

    朝鲜既在八道及诸府州郡县设有外官衙及外官职,为何还要另立土官?二、土官体系的设置沿革

    高丽末期已在北部的和宁府与平壤府,以及南部的济州设立土官。平壤府设土官的原因已不可考,和宁府土官是恭愍王(1351—1374年在位)趁元朝国力衰微向北拓进的产物,“和州……高宗时没于蒙古,为双城总管府……恭愍王五年,出师收复,为和州牧。十八年,升为和宁府,设土官”,3济州土官是高丽肃宗十年(1294年)将耽罗(济州岛)改置为郡后,用当地首领之子管治其民的举措。《高丽史》载“(高丽)太祖二十一年,耽罗国太子末老来朝,赐星主、王子爵。肃宗十年,改乇罗为耽罗郡”,又云“(忠肃王五年,1318年)济州民使用、金成啸聚凶徒以叛,逐星主、王子。星主、王子奔告。”4

    朝鲜开国时继承高丽旧制,3地土官仍置不革。太祖至太宗初期依然向北拓进,5但未在新拓之地增置土官。综观这一时段,土官之制虽有所损益,但仅是调整衙门及品官的名号和组织规模。如太宗四年(1404年)改动济州土官诸衙和品官的名号,“改济州土官号:以东道千户所为东道静海镇,西道千户所为西道静海镇,都千户为都司守,上千户为上司守,副千户为副司守,道知官为都州官。以星主为都州官左都知管,王子为都州官右都知管。

    太宗末期,随着咸吉道(永吉道)最高军政长官都巡问察理使自永兴府移驻咸州(咸兴府),土官设置处所开始发生变动。太宗十六年(1416年),永兴府土官衙及品官跟随都巡问察理使迁至咸兴府。《世宗实录》记:“十六年丙申,升咸州牧为咸兴府,乃降(永兴府)为和州牧,置牧使、判官,罢土官”,“本朝太宗十六年丙申……都巡问察理使移司于此(咸兴府),置土官。”7咸兴府土官设立不久,吏曹判书黄喜上疏请求革除平壤府和咸兴府两地土官,提议仿照其他府州更置乡吏,“平壤、咸兴请如他府牧之例,革土官,置乡吏为便,”太宗认为土官设立已久,或被明朝使臣赞许,否决黄喜条陈,“民之习于耳目久矣,仍旧可也。且平壤,上国使臣来往之地,不亦为观美乎?革之未可”。8

    世宗即位后,为防御北部建州女真,不断在鸭绿江至图们江(豆满江)流域南岸修筑稳城都护府、会宁都护府等行城。9为充实边镇的实力,朝鲜奖授部分入居边地者以“土官职”,以图募民实边。世宗二十四年(1442年)议政府所呈启疏,表明咸吉道(永吉道)和平安道增置土官的原因是“补边境虚耗”:

    议政府启:“咸吉、平安道,地广人稀,野人逼居,侵掠边民,无岁无之。且平安道境连上国,为国初面,朝廷使臣与本国入朝者,络绎不绝。故以他道富强民户,移徙入居,以补边境虚耗之策,诚不得已也。其迁民慰悦之方,亦不可无也……诚宜特立劝励之典。下三道与黄海道入居人內……又于入居之后,考其才干,有可用者,差土官。其才干特异者,启闻差军官,愿从仕于京者,亦依他例施行。”从之。

    世宗至文宗时期保留平壤府和咸兴府土官,又在永吉道和平安道大规模增置土官,其脉络分作两条:第一条是在永吉道内,依次于庆源都护府(世宗九年,1427年)、吉州(世宗十五年,1433年)、2会宁都护府(世宗十六年,1434年)、镜城都护府(世宗十八年,1436年)、钟城都护府(世宗二十二年,1440年)、稳城都护府(世宗二十三年,1441年)、庆兴都护府(世宗二十五年,1443年)和富宁都护府(文宗元年,1451年)设置;第二条是在平安道内,分别在宁边大都护府(世宗十年,1428年)、义州(世宗十四年,1432年)和江界都护府(世宗十八年,1436年)创置。在北部两道大幅增置土官之余,济州土官在此期间进行了调整。世宗二十七年(1445年),议政府据兵曹启本上疏,称济州左、右都知管役使良民“有违于例”,请求革除济州都知管,“济州虽在海外……其州族姓称为左、右都知管,至造印信,役使良民,非徒有违于例,民实受弊。请革都知管,收其印信,减其奉足之半,乡中诸事,依他例京在所考察。千户、百户等职,沿边各官通例,请仍其旧。”3世宗允准革除济州左、右都知管。

    世祖、睿宗和成宗三朝,不时对土官设置之所和土官组织方式进行整合。世祖三年(1457年),吏曹称庆尚道和全罗道“土地之广、人物之繁,倍于他道,而于大邑不设土官,诚为阙典。如庆州、全州本是御乡,须设东、西班五品以下土官”,4世祖允从吏曹之言。吏曹认为大邑设土官乃典制,但当时土官仅分布在济州和两道部分府州,其他诸道并未设置,其言夸大不实。吏曹为解决庆州和全州“人物繁忙”问题提议增置土官,其动机与世宗令土官“补边境虚耗”的设计初衷相悖,正缘于此,世祖八年(1462年)吏曹和兵曹再上疏论及土官时,以诸道土官存在多寡不均、名号异同或不紧迫处设立为由,请求整合土官。世祖遂命厘定永吉道和平安道土官组织,又命革除庆州和全州土官。5上述故事于世祖十一年(1465年)在开城府再次复演。当年十一月,吏曹称开城府是使臣往来之所,因无乡吏处置接待事宜,请依平壤府和咸兴府之例设立土官,“开城府本无乡吏,而使臣往来都会之地,依平壤、咸兴,设立土官。”6开城府设立土官四年后(睿宗元年,1469年),睿宗又命“开城府罢土官,置录事十人、书吏二十三人”。7另外,世祖十二年(1467年),因李施爱发动叛乱,世祖遂降咸兴府为咸兴郡,并革当地土官,然至成宗元年(1470年),成宗又命永兴郡升为永兴府,再复设土官。济州土官都知管在世宗末年被革除,至《经国大典》颁布前夕,济州土官武职亦被革除,8于是济州土官不复存。《经国大典》颁布后,土官的分布范围和组织方式再未发生变动,而这种制度设计也延续到朝鲜末期。三、土官的职能

    如前所述,东、西道静海镇和左、右都州官分别是济州土官的文、武衙门。太宗十六年,济州都安抚使吴湜上疏,称济州东、西道静海镇职在“聚军马沿边防御”,两名都司守负责考察豢养军马,并兼管牧场之民,“济州置郡之初……东、西道置静海镇,聚军马沿边防御,而东、西道都司守,各以附近军马考察,兼任牧场……又静海镇军马及牧场兼任数多职员,率其无知之辈,军马考察依凭,侵民作弊,或无时畋猎,搔扰残民。”1世宗九年(1427年),济州察访金为民称,左、右都州官职在与守令共同治理辖地事务,“济州之地……旌义、大静,居东、西二隅,牧官在其中,虽无土官,岂难治哉?而别置都镇抚、东西都司、左右都州官,皆受印信,与守令并立。”2据上文世宗二十七年议政府请革除济州都知管的启疏,称将都知管原本负责的乡中诸事改由京在所考察,3“请革都知管,收其印信,减其奉足之半,乡中诸事,依他例京在所考察。”综观可知,济州土官都知管的职能是协助守令处理乡里事务,西班武职则是参与沿边防御。

    朝鲜开国时,对平壤府和咸兴府以北地区的统治力较弱。如太祖七年(1398年)新置的庆源都护府(孔州),便在太宗十年(1410年)因军力不济被建州女真攻陷后废置。《世宗实录》记:“太祖七年,初置府于孔州,始号庆源……(太宗)十年,斡朶里酋长童猛哥帖木儿诱引深处野人入寇,杀府使韩兴宝等,于是徙民户,合属镜城郡,遂虚其地。”4世宗朝为防御女真,不断在鸭绿江和图们江南岸新置府州,虽然这些府州中相应分置外官职,但辖下却缺乏辅其分理政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房”衙吏及乡吏等配套组织。如宁边大都护府在世宗十年创置,府使和判官也于当年新立,但直到世祖四年(1458年)方才添设六房衙吏。5世祖十一年,吏曹请于开城府设土官,其理由便是当地无接待使客的乡吏,“开城府本无乡吏,而使臣往来都会之地,依平壤、咸兴,设立土官。”6成宗八年(1477年)时,吏曹称当时平安道和永吉道(永安道)六房衙吏仍难以充差:“永安道六房知印、主事并一百二十八,平安道六房知印、主事并一百四十六,合二百七十四人。一时去官,非徒猥滥,两界人物凋残,一时充差为难。”7

    在平安道和永吉道乡吏不足的情况下,朝鲜将本应由乡吏承担的“六房”职事和乡中事务交付给土官东班诸衙处理。世宗二十四年(1442年),开城府留守启称平壤府土官东班中的都府司各职品官也在奔走服役,“朝廷使臣初至平壤,城郭巍巍,人物繁庶,都府土官,各以其职奔走服役,庶无失宜”。8世宗三十一年(1449年),议政府和吏曹启疏承认镜城府土官行六房之任:

    议政府据吏曹呈申:“咸吉道镜城府人全庆等言:‘本以下三道乡吏,永免乡役,入居于此,除授土官,以供六房之任,仕路开通,皆怀感悦。自节制使移营钟城以后,称户长、记官、将校、通引以使唤,非特仕路废塞,虽至子孙,未免乡役。乞设土官递儿,以安新徙之民。然土官之职,不可遽设,后当更议,姑依富居县例,以知印、主事称号,以慰边民之望。”从之。9

    世祖八年整合永吉道和平安道土官时,以平壤府土官为例,划分土官东班诸衙的名号和具体职掌。《世祖实录》载:

    平壤府:都府司总掌府中诸事……军器署掌军器、戎兵、机械诸事……典宾署掌供馈使客诸事……正设局掌宴享诸事……典礼局掌礼乐诸事,小处则兼掌使客供馈、宴享诸事……营作院掌营造帷幄、柴炭、炬草、铺陈等事……诸学院掌儒医译学诸生供给、院舍修葺、剂药、救病等事……典酒署掌酒酝酒亭诸事……仁兴部掌东西兵农、救荒、禁令诸事……礼安部掌南面兵农、救荒、禁令诸事……义兴部掌西面兵农、救荒、禁令诸事……智安部掌北面兵农、救荒、禁令诸事……信平部掌府内兵农、救荒、禁令诸事……司仓署掌看守仓廪、出纳钱谷等事……收支署掌廪给出纳诸事……掌膳署掌公衙供馈诸事……司狱署掌犴狱修葺、囚徒救恤等事……掌漏署掌奏时……10

    都府司总掌平壤府中诸事,仁兴部等“五部”管理民户,司仓署、收支署负责钱谷出纳,典宾署、正设局、典礼局、诸学院、典酒署、掌膳署负责礼仪和接待使客,军器署负责兵器,司狱署掌刑狱,营作院负责修缮营造,这些衙门并非府州衙门中的“六房”,但职能却与“六房”职事相吻合,证实上述诸衙是在“六房”缺失的情况下代其处理地方事务。

    成宗二十二年(1491年),艺文馆大提学鱼世谦称此前平安道置土官,是在乡吏不足情况下为辅助监司(观察使)处理政务而设,“平安道无乡吏,故以良人为土官,或为骁尉,所以严监司体貌也。”1显宗五年(1664年),徐必远在卸任咸吉道(永吉道)监司后致书闵大受,称该道协助监司酬应百务者皆为土官,又援引土官之言称土官承担府州衙门中的“六房”或知印职责,“土官,即六房及知印之谓也”:

    此道规例,营吏则只主文书,至于举行百事,皆在土官。而土官之苦如此,故人无愿入者。弟察见其弊后,问其变通之策,于土官中稍知人事者则答曰:“土官即六房及知印之谓也。”主事以下,元(原)不以土官待之……大概监司之所与酬应百务者,皆是土官。

    沿边府州守令有守境之责,鉴于守令长期抵御女真而不得专治民政,朝鲜以土官西班职常往守御。世宗二十四年,世宗允准兵曹和平安道监司启疏,命土官千户负责守御边境:

    兵曹据平安道观察使关启:“本道沿边各官守令因防御最紧,不得专治民政,况知慈城郡事于虚空桥、知理山郡事于央土里、朔川府使于仇宁,相距数十里,常往守御,不顾民事。请于秋节损实及义仓征敛时,各以军官及立番甲士有智勇者,定为头目,并令土官千户守御。各其守令五日一次,来往考察。”从之。

    同年九月,议政府和兵曹启请平壤土官依宁边土官之例赴防,“宁边土官,于江边各处赴防。平壤土官,独不防御,非徒劳逸不均。平壤户数既多,闲良游手者亦众,请自今平壤土官,亦令分番赴防,”4世宗允从。由此可知,土官武职参与边境宿卫。

    土官的职能与乡吏的职能相近,但与乡吏亦有区别。首先,乡吏不授品级,不获俸禄,其承担职责相当于一种服役。《经国大典》“乡吏”条规定,乡吏逃役乃违律之举:“连二代立役,则虽诉本非乡孙,勿听。二代立役,谓祖及父连二代乡役者。厌本役而逃者,同類人捕告十人以上免役,二十人以上并其子免役;九人以下,则每一人免三年役。”5相比于乡吏,土官职是品官,享有俸禄。太宗六年(1406年),西北面都巡问使赵璞请求改置平壤府土官之制,疏文称:“平壤府司元数,相考其数,至六百余人受禄。故近处各官及平壤府外村接白丁,请托受职,规免军役。”6又如太宗七年(1407年),太宗允准议政府详定永兴府土官田禄,命“五品每一员给六结,六品五结,七品三结五十卜,八品二结五十卜,九品一结五十卜,总计四百十五结。”7其次,乡吏的政治地位要低于土官。《经国大典》载乡吏和土官在迎送京官职或外官职时的仪制差异:“乡吏,公服,迎于五里亭,伏地。土官、校生,大门外迎送。”8乡吏和土官在拜谒京官职或外官职的礼仪也有区别:“京、外官相见……土官、校生就阶上,乡吏庭下,再拜。”9上文中,开城府留守称平壤府都府司品官“职奔走服役”,徐必远称“土官,即六房及知印之谓也”,他们只看到土官从事与乡吏相近的服役活动,却未关注到国家令土官代行乡吏职事的原因。四、土官的除授与迁转

    朝鲜国初在平壤府、永兴府和济州设立土官。太宗六年和太宗七年,西北面都巡问使赵璞与议政府分别上疏请求改置平壤府和永兴府土官之制。1据此推测,两地高级土官应由议政府或以宰臣临时差出的都巡问使启闻,待国王允准后除授。济州土官的除授方式与其他两地稍有差异。太宗十一年(1411年),济州星主之后、前总制高凤礼上疏称左都知管为其世袭职,乞请其子高尚温袭职。《太宗实录》载:“命济州人高尚温袭世职。前总制高凤礼上言:‘济州都州官左都知,臣之世职也。乞代以长子尚温。从之。”1史籍中未载右都知管的除授方式,因左、右都知管在高丽时期分别称作星主和王子,朝鲜建国后他们又是左、右都州官的最高长官,推测右都知管也是由国王任命的世袭职。东、西都司守是济州东、西静海镇的最高长官,他们的除授定式不详,但据太宗十一年“以前护军文方宝代高凤智,为济州静海镇都司守”的记载,3可知都司守是国王任命的非世袭职。都司守之下还有千户、百户等武职,他们则是由济州守令差授。太宗十年(1410年),济州敬差官赵源启本称:“济州百户、千户,从其守令差定。至有司直、副司直趋过于前,踞床不为礼,故土人轻王爵重土官,是以无子弟愿从仕于朝者。”

    太宗时期进行官制改革,将议政府权力分割至“六曹”,吏曹和兵曹由此确立铨选职能。国家权力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后,土官除授之法也发生变动,它表现为授土官职者先经本道或本州最高军政长官拟差,待铨曹核实启闻后除授。如《世宗实录》载世宗十一年设立宁边府土官武职时,由平安道都节制使拟定差授者,兵曹承国王教旨差下:

    平安道都节制使具宁边府设立条件以启:“一,宣德三年十一月十九日兵曹受敎内:‘宁边府亦依平壤府例,量加西班土官之职,使边民乐于趋赴,以成巨镇。今考平壤府西班各品之数……请依此例,择可任者差下……”命下兵曹。

    又如文宗元年(1451年),兵曹请改授济州土官除授之法,文宗命济州安抚使拟差土官后报兵曹,待兵曹启闻后差下。《文宗实录》记:“兵曹启:‘济州土官百户、千户,安抚使擅便除授,实为未稳。乞依《元典》,安抚使望报兵曹,兵曹依平安、咸吉道土官例,启闻差下。从之。”6成宗颁布《经国大典》时,济州土官已被革除,它继续规定平安道和永吉道土官由观察使和节度使拟启,“观察使以本道人拟启,西班则节度使”

    京官职或外官职须经文、武国试或六品以上显官荐举后方可除授,而土官职却不以科举出身进行选拔。《经国大典》明文规定,即便未经科举的义州译学生徒亦可授任,“义州译学生徒,仕多者,二人亦授(土官职)。”8土官的选拔标准为何?吏曹和兵曹又按何种尺度进行覆核?居于土官设立之地的“土人”或“土著”是授职者必须具备的条件,这也是土官被称“土”的原因。世宗十一年,左司谏柳孟闻批评咸兴府和平壤府以“非土著”除授土官,“近年以来,咸兴、平壤府,其土官除授……又以非土著者滥差土职,以为仕进之阶……臣等愿土官除授,一依成法……傥有窠阙,荐土人有材干者,并录其居处与父之姓名,然后铨曹更加核实。”9《经国大典》颁行后,规定拟差土官者需“本道人”:“观察使以本道人拟启,西班则节度使。”

    土官设立之地,并非人人皆可授土官职。土官的设置目的在于增强边地府州处理地方事务的能力,从他处“自募入居者”是除授土官的主要方式。如世宗十五年,世宗允准赏除自忠清、江原、庆尚、全罗等道迁入庆源和宁北镇的良民和乡吏以土官职:

    兵曹启:“今设(咸吉道)庆源、宁北镇,姑筑壁城,设置土官……如本道可徙民户,未满二千二百户,则忠清、江原、庆尚、全罗等道自募入居者,良民则赏以本处土官职,乡驿吏则永免其役……”从之。

    此外,本地之人也可通过孝廉、军功和“递儿”等多重途径除授。1如世宗十三年,平安道碧潼郡幼学崔常渊孝敬父母,世宗特命土官叙用。2又如世宗十八年(1436年),世宗传旨平安道都节制使,命探察女真军情者除土官职:“传旨平安道都节制使:越江深入贼境,体探贼变,有功于国者,或土官或京职,从自愿除授。”3“递儿”原指子袭父职,但土官递儿并非体现职位的世袭,它只是土官之子获取职事的一种方式,且受职者既不在本地任职,品级也按例降一阶。4《世宗实录·地理志》载世宗时期庆源都护府和会宁都护府土官递儿定式:庆源都护府土官职共83员,递儿20员赴庆兴都护府,“本府土官,东班八品一,西班司直一、副司直一、司正三、副司正三、司勇五、队长二、队副四,递儿凡二十,分给于庆兴府西班,仍称柔远卫”;5会宁都护府土官职共98员,递儿29员赴钟城都护府,“本府土官东班六品一、七品一、八品二、九品二、西班司直二、副司直二、司正三、副司正三、司勇五、队长三、队副五,递儿凡二十九,分给于钟城府西班,仍称怀远卫。”

    吏曹和兵曹定期考核各级官吏,被考核者凭政绩优劣褒贬迁官,此制称作“都目政”。朝鲜开国后,中外各级品官在每年由吏曹和兵曹主导的都目政后迁官,太宗十六年又将都目政调整为每年两次。7因迁官过勤而政事废弛,世宗即位后命施行久任法,即规定各级官员迁官前的最低任期。其中,京官职和外官职任期为一年至60个月有差,土官职则需仕满三年。世宗十一年,左司谏柳孟闻援引《六典誊录》该法条批评平壤府和咸兴府土官滥遷,称土官职以三年为迁官定式:“谨按《六典》,土官除授之法,以寅、申、巳、亥为式年,盖欲久其任,而专其务也。”8世宗时期在永吉道和平安道增置土官后,更定诸地土官职以30个月为准迁转。《世宗实录》载世宗二十一年以平安道之例更定咸吉道(永吉道)土官职任期:“吏曹据平安道观察使关启:‘平壤、宁边、义州土官,请依咸吉道土官例,谨勤奉职满三十朔者,加资迁转。从之。”9《经国大典》颁行后,规定土官职参照京官职仕日迁转:“(土官职)迁官、加阶仕数同京官。六品以上加阶,则倍”,10而京官职迁官前的任期为360至900日不等:“(京官职)六品以上仕满九百,七品以下仕满四百五十,迁官,又加阶。无禄官,仕满三百六十而叙。

    土官职若被贬则直接去官,若升任时主要在其资阶框架内由低品向高品迁转。世宗十九年(1437年),世宗允准司谏院启本,命土官职必按其资阶迁转,定为恒式:

    司谏院启:“今咸吉、平安道各官土官受职人内,或以队副,或以白身为副司正。且以从八品为从七品,以从七品为从六品,以从六品为从五品。如此超等受职人,颇多有之。土官,非添设杂职之例也。五品则准朝官六品,以此递降,而别无功劳者,以一时人情,荐望超授,官爵冒滥,诚为未便。上项滥授官爵人,令主掌曹改正。今后土官受职人,都目当次人外,循资叙用,以为恒式。”从之。朝鲜中前期,诸处土官职的最高品阶被限定在正五品以下,他们若遇升任而资阶尽时则去官。英祖二十二年(1746年)颁布的《续大典》补充规定,土官职虽资尽,但需年满60岁方可去官,“土官,虽去官当次,年满六十,方许去官。

    世宗时期还规定,土官职中如有才干特异者,由观察使荐举后向京官职或外官职迁转。世宗三十年(1448年),议政府上启本,世宗允准

    “咸吉道咸兴土官内才干特异者,令监司荐望,京、外官叙用。”1因土官职的地位逊于京官职和外官职,世宗还命土官职向京官职或外官职迁转时,需降一品除授,“以土官五品,准朝官六品,以此递降其位次,各从从品之末。”2及至成宗朝,土官职迁转京官职时例降一品之法未变。《经国大典》载:“(土官职)授京官时,降一品。兵曹同。”3朝鲜典制虽然允许土官职在特定情况下向京官职或外官职迁转,但通过此法除授者寥寥无几,它并非是土官迁转的主要方向。

    五、结语

    朝鲜的土官是设立在部分府州,主要负责协助当地最高军政长官处理地方事务的一类官职。朝鲜开国初期继承高丽旧制,在济州、平壤府和永兴府3地设置土官。世宗即位后,鉴于永吉道和平安道大部疆土未经开发,为防御建州女真,于是在鸭绿江至图们江南岸大量修筑行城。因新置边地行城实力孱弱,朝鲜主要通过奖授迁移入居者以土官职,进而达到募民实边的目的。世宗朝大规模增置土官后,其后又经文宗、端宗、世祖、睿宗和成宗五朝调整,最终多地土官被革除,仅分布于永吉道和平安道12地府州。

    济州设立土官,是朝鲜延续高丽中后期将耽罗纳入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后施行的举措。济州土官被革除前,其文职主要是协助守令处理乡中诸事,而武职则是参与沿边防御。永吉道和平安道土官的职能是补充边地府州的行政能力,即在“六房”衙吏和乡吏不足的情况下,负责辅助本道军政长官处理边地军政事务。

    土官职作为品官,亦有除授和迁转之法。济州土官被革除前,都知管和都司守皆由国王任命,而千户和百户等职则在吏曹和兵曹铨选职能确立后,与永吉道和平安道的土官分别由本地最高军政长官拟差,并经吏曹和兵曹承王旨差下除授。欲授土官職者,需先满足入居永吉道或平安道的条件,入居者可通过自他道迁入、才能、军功等多种途径获授土官职。土官职每半年参与考课褒贬,仕满固定任期后迁转,然迁转主要是在其资阶框架内展开,若向京官职或外官职迁转时,则降一品授职。

    以往学界在探讨朝鲜职官制度时通常仅列出京官职和外官职两种职官类型,本文通过对土官制度的梳理,认为,虽然土官职的分布范围与外官职存在部分重叠,但它在国家政典中拥有独立的衙门组织、文武职事和资阶体系,是朝鲜设置的一类职官。土官职的品秩被严格限定在正五品至从九品范围,地位逊于相同品级的京、外官衙及官职,且向京官职或外官职迁转时需降一品除授,它显示出朝鲜政治组织间也存在等级权力的差异性,而这正是国家权力秩序结构层次特征的生动表现。

    与朝鲜同时代的明清中国亦施行土司制度,二者虽然总体称谓类似,但设立目的和具体内涵存在重要差别。明清两朝授予一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首领以土司官职,令其在服从中央管辖权前提下自行管治辖下土地与人口,其位世袭,主要体现出以流官治理州府郡县而以土司主导边疆地域事务的区域差异性。朝鲜王朝则是在外官职主导府州政务的框架下,选授地方之民以土官职,令其协助处理边地的乡里事务。朝鲜的土官职在选授时不强调民族属性,其位不世袭,它主要体现的是权力秩序结构中的层级支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