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垂法求三角形面积的思路探索与应用

    何莲清

    [摘? 要] 铅垂法是求解直角坐标系中三角形面积问题的常用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简捷地构建面积模型,然后联系点的坐标形成相应的面积通式. 文章探究铅垂法求解面积问题的构建思路,总结方法步骤,并拓展模型,结合实例应用强化,与读者交流、探讨.

    [关键词] 铅垂法;面积;抛物线;铅垂高;水平宽

    三角形面积问题是初中数学的经典问题,常规图形可以采用对应的面积公式求解. 但对于融合了直角坐标系的不规则图形,则无法直接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解. 解题时主要有两大难点:一是几何图形不规则,无法直接构建面积模型;二是图形的线段长未知,难以确定图形中底和高的长. 而铅垂法可以实现面积转化、模型构建,下面对其进行深入探索.

    问题描述,方法探索

    函数背景下的三角形面积问题,主要有以下特点:①结合了直角坐标系,量化了三角形顶点位置;②题目一般不会直接给出线段的长,需要联系点的坐标来进行计算. 以下面的问题为例进行分析.

    问题描述?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1,1),B(7,3),C(4,7),试求△ABC的面积.

    解法探索? 对于图1中的不规则三角形,直接利用公式法求解难度较大,可采用铅垂法. 求解的基本思路是“面积割补→联点建模”,即首先采用面积割补法,将其转化为规则图形的组合,然后结合点的坐标构建相应的模型.

    如图2,过点C作y轴的平行线交AB于点D,过点B作直线CD的垂线,垂足为F,过点A作直线CD的垂线,垂足为E,则S =S +S ,其中S = ·CD·AE,S = ·CD·FB. 所以S = ·CD·(AE+FB). 不难发现AE+FB为点A和点B之间的水平距离,实际求解时可以联系点A和点B横坐标的值,得S = ·CD·x -x .

    对于本题,由点A和点B的坐标可知直线AB的解析式为y= x+ ,进而可确定点D的坐标为(4,2),于是CD=7-2=5. 又x -x =6,所以S = ·CD·x -x =15.

    方法总结,应用剖析

    1. 方法总结

    上述是对铅垂法的探索. 对于该方法,可形成如下定义(以图3为例):

    ①A,B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之为“水平宽”;

    ②过点C作y轴的平行线交AB于点D,线段CD称之为AB边上的“铅垂高”.

    于是S = ,也就是S = ·CD·x -x .

    实际解题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第一步,结合铅垂法建立面积模型;

    第二步,由点A和点B的坐标求水平宽,以及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

    第三步,由点C的坐标和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确定点D的坐标,从而确定铅垂高的值;

    第四步,代入铅垂法的模型公式,求解三角形的面积.

    2. 实例剖析

    函数背景下的三角形面积问题的形式较为多樣,综合性强,实际解题时需要灵活变通,合理利用铅垂法来构建解题思路,下面结合实例进行剖析.

    例题? 如图4,抛物线y=ax2+2x+c与y轴的交点为A(0,6),与x轴的一个交点为B(6,0),点P是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试求该抛物线的表达式以及顶点坐标.

    (2)分析点P移动到抛物线的什么位置时,可使∠PAB=75°,并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

    (3)点P从点A出发,沿着线段AB上方的抛物线向着终点B移动,点P的横坐标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变化,同时点M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AO从点A向着终点O移动,点P和点M移动到各自的终点后停止. 设两个动点移动的时间为t,四边形PAMB的面积为S.

    ①试求S关于t的函数表达式.

    ②当t为何值时,S有最大值?求出该最大值.

    解析? (1)分别将点A和点B的坐标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可求得a=- ,c=6,于是可得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 - x2+2x+6,将抛物线的表达式化为顶点式,可确定其顶点坐标为(2,8).

    (2)分析可知,若点P在直线AB上方,过点P作PC⊥y轴,垂足为C. 由OA=OB=6可知∠OAB=45°. 又∠PAB=75°,所以∠PAC=60°. 利用三角函数分析,得tan∠PAC= ,即 = . 可设AC=m,则PC= m,于是P( m,6+m). 将点P的坐标代入抛物线表达式,可解得m=0(舍去)或m=? - . 所以此时点P的坐标为4-? , +? . 若点P在直线AB下方,则点P在y轴左边. 过点P作PC⊥y轴,垂足为C. 因为∠OAB=45°,∠PAB=75°时,所以∠PAC=30°. 利用三角函数分析,得tan∠PAC= ,即 = . 可设PC=m,则AC= m,于是P(-m,6- m). 将点P的坐标代入抛物线表达式,可解得m=0(舍去)或m=2 -4(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所述,使∠PAB=75°的点P的坐标为4-? , +? .

    (3)该问有两个动点,已知移动速度和时间,于是有Pt,- t2+2t+6,M(0,6-t). 对于四边形PAMB的面积,可以采用面积割补的方法,即S=S +S ,其中△AMB的位置较为特殊,可直接表示为S = AM·OB= ×t×6=3t;而△PAB的形状及位置较为一般,可以采用铅垂法,具体求解方法如下.

    如图5,过点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E,交直线AB于点F,其中点A和点B之间的水平距离OB为模型的“水平宽”,PF的长为模型的“铅垂高”,于是S = PF·OB=3PF. 分析可知EF=EB=6-t,所以F(t,6-t). 所以PF=- t2+2t+6-(6-t)=- t2+3t. 所以S =- t2+9t.

    综上可知,S=S +S =- t2+12t=- (t-4)2+24. 分析可知,当t=4时,S取得最大值,且最大值为24.

    评析? 上述第(3)问属于二次函数背景下涉及动点的面积问题,虽然所求图形为四边形,但通过割补,依然出现了不规则的三角形,所以突破的核心是利用铅垂法构建不规则三角形的面积模型. 解题时,应结合点的运动推导点的坐标及线段长,然后结合函数性质完成面积最值分析.

    模型拓展,范例强化

    1. 模型拓展

    铅垂法是求解直角坐标系中三角形面积的常用方法,上述所呈现的是其中常用的构建模型,学习时,还可以对其加以拓展变形,构建不同的模型. 下面探究其中两种模型.

    (1)拓展模型1:铅垂水平化

    如图6,过点B作x轴的平行线,与AC交于点D,则视△CDB和△ADB共用底边BD,则模型中点A和点C之间的垂直距离为“水平宽”,线段DB为“铅垂高”. 对于该模型,有S =S +S = ·DB·y -y .

    (2)拓展模型2:铅垂平移化

    如图7,过点B作y轴的平行线,与直线AC交于点D,则△ADB和△CDB共用底边BD. 于是模型中的点A与点C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水平宽”,线段DB为“铅垂高”. 对于该模型,S =S -S = ·DB·x -x? -x -x? = ·DB·x -x .

    2. 范例强化

    上述呈现了铅垂法的拓展模型,构建的核心思路依然是面积割补,只是变动了模型中的水平宽和铅垂高,使其更适用于不同的问题. 实际解题时,需结合条件,尤其是通过已知点的坐标来选定铅垂法模型,合理构建解题思路.

    例题? (2019年绵阳中考题改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二次函数y=ax2(a>0)的图像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可得图8中的抛物线. 已知该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为A和B(点A在点B的左侧),且OA=1,经过点A的一次函数y=kx+b(k≠0)的图像与y轴的正半轴交于点C,与抛物线的另一交点为D,△ABD的面积为5.

    (1)试求平移后的抛物线与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點E是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且位于一次函数图像的下方,试求△ACE面积的最大值,并求出此时点E的坐标.

    解析? (1)容易求得平移后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x2-x-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x+ .

    (2)已知A(-1,0),C0, ,分析可知,当△ACE的面积取得最大值时,显然点E不在y轴左边,于是设点E的坐标为m, m2-m- ,可采用铅垂法构建面积模型,具体如下.

    如图9,过点E作y轴的平行线,与AD交于点F,则点F与点E的横坐标相等,结合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可确定Fm, m+ . 于是S =S -S = ·EF·x -x? -x -x? =- (m2-3m-4)=- m- 2+ . 分析可知,当m= 时,△ACE的面积最大,且最大值为 .

    评析? 本题所涉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为动点,因此模型构建应充分考虑该点的坐标. 上述解法利用了铅垂法中的拓展模型2——三角形的铅垂高外移,充分联系动点的坐标来构建模型,过程简洁,思路清晰.

    总结思考

    上述深入探讨了铅垂法求解直角坐标系中三角形面积的构建思路,其中呈现了三种常用的模型,虽然模型有所不同,但其构建思路是一致的:利用面积割补法作铅垂线,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同底三角形的组合,然后联系已知点的坐标构建模型的解析公式. 在实际学习中,不仅要关注模型本身,还要透视模型,理解模型构建的原理以及选用的技巧,这样才能深刻理解模型,从而利用模型高效解题.

    在利用铅垂法构建面积模型的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总结方法,应引导学生掌握模型解题的策略,形成程序性的解法;二是合理渗透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思路构建过程中的构造思想、化归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明确思想方法解题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感悟思想内涵,逐步内化吸收,拓展和提升学生的解题思维.

    总之,利用铅垂法求三角形的面积具有极高的探究价值,从问题出发,展开模型构建,总结解题策略,深入拓展探究,对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有一定的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他们总结解题通法,从而形成解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