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陈桂英

    【摘要】学困生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方法的研究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研究表明,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智力发育不完全、对学习无兴趣、知识基础差并断层缺乏自信、懒惰等.学困生的转化依赖于教师爱的感化,以及尊重、理解和包容,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真诚的肯定和激励,激发学困生的自信心、上进心,循序渐渐地帮助与引导学生学习.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名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有教育者说过:“转化一名学困生不亚于培养一名学优生.”陶行知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教师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转化学困生不仅能提高班级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能让学困生数学上有所发展.所以,转化学困生的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我们只有深入了解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才能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困生进行教育、转化,使学困生不再学困.下面主要从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及如何转化学困生三方面进行阐述.

    1 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1 自身原因

    1.1.1 智力方面的原因

    (1)理解思维能力差,接受能力慢,对一些重要的概念掌握不好,不会变通,会做的题目改头换面后就无从下手,解答问题思维混乱.

    (2)注意的品质差,上课容易走神,自己管不住自己.

    (3)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的不足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1.1.2 非智力方面的原因

    (1)学习动机不明确:学生年龄小,不懂学习的意义,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下降,逐渐成为学困生.

    (2)对学习无兴趣:学困生由于基礎差或没有掌握数学学习和解题的方法,对数学学习摸不到头绪,感到枯燥,无味.他们更愿意把时间用到自己喜欢的学科上,在数学学习上花费时间少,并且学习效果差.

    (3)意志力不强:学困生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遇到困难不能坚持学习,不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久而久之,变得害怕困难,不求进取,成为意志薄弱的学困生.

    (4)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好动、贪玩、纪律性差等导致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低,学习很被动.

    1.2 教育原因:

    1.2.1 班级学生比较多

    班级学生人数多,教师倾注在每名学生身上的精力有限,又因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是固定的,课堂的节奏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定,所以课堂上一些教师不能留给学困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学困生真正参与学习的机会少,只能看其他学生操作,听其他学生讲解,也就不能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时间长了,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就会越来越差.

    1.2.2 补差不及时,知识脱节严重

    一些家长无法辅导或不重视学生的学习,采取自由生长式教育,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没完全掌握知识,在课外没有及时补充学习.时间长了,要补的知识太多,老师没精力补,学生不爱学,导致学生的成绩越来越差.

    1.2.3 教学实施不科学

    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只针对学优生,不符合学困生实际,导致学困生学习效果不佳,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成绩下降,学困生越来越多.

    在以上两个方面原因中,教育原因是产生数学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2 数学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2.1 自卑心理

    一些学困生因学不会、学不好、成绩低经常受到一些教师的批评,而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总觉得自己比不上他人,缺乏信心.

    2.2 厌学心理

    一些学困生因知识基础差,而课堂学习效果差,即使他们认真听课,努力学习,学习成绩也仍旧不高,总处于班级最后.一些学困生在学习上看不到希望,在学习成绩上得不到认可,时间久了,就会讨厌学习数学.

    2.3 懒惰心理

    学困生中的一些学生是比较聪明的,但他们自制力不强,管不住自己,课堂听课效果不好,课下只想玩耍,不愿花时间去学习,即使努力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持久付出,学习成绩不好,渐渐成为学困生,最后对学习失去信心,在学习上更加懒惰.

    3 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基于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我们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庭和同学为辅助的一导、一体、二辅的形式,对数学学困生进行帮扶与转化.

    3.1 因材施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1.1 深入了解每名数学学困生,明确学困所在

    每数学学困生学困的原因都各不同,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每名学困生是转化数学学困生的前提条件,只有找到学困生学困的根本原因,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方法,最大限度地帮扶和转化学困生.

    3.1.2 转变观念,用爱心去感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爱是沟通师生之间心灵的桥梁,爱是情感诱发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发自内心的尊重、爱护和鼓励学困生,给予学生心灵的温暖,让学困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使他们喜欢教师,愿意接近教师,愿意听老教的话,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真诚、平等、充满浓浓爱意的师生关系,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石.教师对学困生的态度会影响班级里其他学生对学困生的态度.师生关系融洽了,生生关系融洽了,学困生在集体生活中就没有了心理负担.教师的爱、尊重与信任,教师对学困生的希望、认可、表扬与鼓励,同学的关心和帮助,都能使学生困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也能使他们约束自己,努力学习.

    3.1.3 给予学困生认可与鼓励,增强学困生的信心.

    学困生往往是比较自卑的,他们更多看到的是自己的不足,如果让他们说出自己的优点,那么他们能找到的优点是微乎其微的,有的人根本说不出自己的优点.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学困生更需要被关注、被认可.首先,教师要引导学困生发现自己的优点,让学困生意识到自己并不差,其实也很棒.其次,教师尽可能多地发现学困生的进步之处,放大学困生的进步点,给予真诚的鼓励,逐渐帮助学困生认可自己,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1.4 上课四部曲,关注学困生

    课堂是学困生转化的中心场所,我们采取先教后学、优先提问、梯度练习和激励评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先教后学.在新授之前,教师向学生揭示目标,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在学困生自学后,教师做适当讲解,必要时提前组织基础题练习,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减轻学困生的心理负担.

    (2)优先提问.因为教师采用了先教后学策略,所以学生对知识了然于心.课上,教师可对学困生能准确作答的问题优先提问学困生,并加以鼓励,给学困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

    (3)梯度练习.教师可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基础题和一些简单的提高题,学优生完成较难的提高题和拓展题;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4)激励评价.学困生的转化需要依托外因的引导和干预,但也要重视内因,所以教师对学困生的评价要以肯定与鼓励为主,既要让学困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又要起到激发学困生继续自觉努力的作用.例如,“你终于能举手发言了,老师真为你高兴!”“看来只要认真思考,你也会很棒的!”“他回答对了,我们给他来点掌声鼓励一下!”“这个题目都能做对,你的进步的确很大!”“老师今天很佩服你!”

    教师不能简单地从知识角度去评价学生,而要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心理变化上进行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学习主动性.

    3.1.5 在批改中鼓励学困生

    (1)采用面批方式,便于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讲解、辅导.

    (2)评价要体现差异性.学困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差异较大,评价要降低要求,让学困生蹦一蹦、够得到,让他们也能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困生努力学习.

    (3)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大力表扬,给予印章、贴纸等实物奖励.

    3.1.6 专项训练法

    学困生的知识系统不完善,所以教师应深入分析学困生知识结构的缺失点与薄弱点,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单项训练,提高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根本上查缺补漏,提高学困生的成绩.

    3.1.7 分阶段要求,逐步提高

    一段时间解决一个问题,循序渐进,教师应一点点帮助学困生改掉坏习惯,同时细心观察,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珍视他们微小的进步,放大闪光点,以此激励学困生的上进心.例如,对于学生何某,笔者一段时间内要求他按时完成作业,在他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基础上,要求他主动改正错题,再要求他上课不做小动作,最后要求他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渐渐地何同学的学习习惯有了很大改观,学习成绩提高很大.

    布置作业时,教师可给学困生单独布置,使他们跳一跳,够得着,有成功的体验.

    3.2 家庭配合——增强转化效果

    3.2.1 适时多鼓励

    通过见面谈与打电话的方式,教师经常与家长取得沟通 ,让家长尽量配合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多与学困生沟通,了解学困生心里所想,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循善诱,眼光不能总盯在分数上,要关注学困生回家学习的态度、习惯,多给予鼓励,并可以适度给予物质奖励,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3.2.2 适当多实践

    平时,家长多带学困生出行,多给独立办事的机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3.2.3 教师经常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学习薄弱点,教师与家长共同给予关注,共同加强辅导,从根本上消除学困生学习的盲点与错误点.

    3.3 同伴帮扶——缩短转化时间

    同学之间相互比较了解,又经常在一起生活和学习,没有什么心理距离,交流起来非常容易,教师可采用学优生和学困生“一帮一”和小组成员“多帮一”两种形式开展帮扶活动.

    3.3.1 学优生和学困生的“一帮一”主要指在课上时,当学困生遇到困时学优生对其进行帮助.

    3.3.2 小组成员“多帮一”指在班级活动中,对于学困生的不懂、不会之处,组内成员给其讲解,或者监督学困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课堂上,小组成员也要尽量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为了使小组帮扶有成效,教师可开展帮扶小组评比活动,评选帮扶最负责任小组和帮扶作用最大的小组,并予以奖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不是一天产生的,因此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要有耐心,不能过高要求,不能操之过急,要包容学生的反复,激励学困生进步,要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展开引导,促使学困生转化.

    总之,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要用真诚的爱去感化学困生,缩短学困生与自己的心理距离,用尊重、理解和包容唤起学困生对自我的积极肯定,用真诚的认可与激励激发学困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不断约束自己,努力学习,渐渐地走出学困,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陳旭远.交往教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李献林,张淑清.学困生心理特征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