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纪录片创作教学中的应用

    【摘 ? ?要】目前,纪录片创作教学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创作能力弱、社会满意度低的困境。疫情下的线上教学,也对自律性和自主性不够的学生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以真实竞赛的作品任务为驱动展开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学的能动性,提升教学质量,使人才培养有的放矢,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实践中,要注意竞赛与课程的匹配、普通生和尖子生的协调培养及教师创作热情的保护等问题,确保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纪录片创作

    2020年初起,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开展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同时,广大师生“停课不停学”,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线上教学。在此特殊时期,如何结合疫情防控主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做好线上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挑战。

    《纪录片创作》是高校新闻传播和影视学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一般面向新闻和编导专业学生开设,传授纪录片的策划、调研、采写、摄制等知识与技能,以期学生学完后能创制较高质量的纪录片。然而当下纪录片教学多沿袭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重知识而轻能力,使得纪录片教学陷入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创作能力弱、社会满意度低的困境,加上当前的线上教学,对自律性和自主性不够的学生的学习构成了极大的难题,因此纪录片创作教学迫切需要改革创新。

    广东财经大学(以下简称广财)以竞赛,尤其是当下国内正在进行的各大抗疫主题竞赛为载体,打通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实施“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为纪录片创作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路径。

    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内涵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内容与竞赛内容相结合,以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授的能动性,进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一)以赛促学

    即通过竞赛形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作品与本校或其他院校学生乃至业界专业人士的作品相比所处的位置,从而了解到自己的优势或差距,产生自豪感或紧迫感,使得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朝更高的目标奋进。同时,获奖学生给其他学生尤其是师弟师妹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在以往的纪录片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案例通常是一些著名纪录片导演的作品。这些作品固然有学习价值,但学生会觉得可望不可及。为此,教师通过竞赛的形式,将部分优秀的学生纪录片作品带进课堂,作为教学案例。这些学生作品,从技法到理念,都会让学生产生兴趣,得到启发,从而跃跃欲试。这些作品出自本班本校,或国内外院校,创作者与学生年龄相仿,专业相同或相近,在教学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能做到,那我也能”,从而产生榜样的作用,促进学生创作,朝着这些目标前进。尤其是有的学生参加行业性竞赛,与业界专业人士同台竞技,并获大奖,所产生的激励效果更是不言而喻。这些获奖作品为学生将来的升学或就业提供了筹码,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创作。

    (二)以赛促教

    竞赛内容随着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不断变化,这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掌握社会及本专业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提高业务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

    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竞赛的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新闻传播专业的青年教师大部分是才毕业的学生,往往走的是新闻传播学术型路线,缺乏媒体一线工作经验,所以在实操方面有所欠缺。而新闻传播学科是应用性强的学科,加上当今媒介发展迅速,媒介产品从内容到形式,从艺术到技术都在不断发展,媒体需要的是实操能力强,有高质量作品的毕业生。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学习和掌握前沿的知识与技术,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毕业即可上岗,进而反促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实施

    (一)优化教学内容

    学科竞赛内容与能力要求反映了社会和行业发展的特点及趋势。《纪录片创作》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创作出较高质量的纪录片作品。纪录片是以真人真事为创作素材,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被誉为国家相册。纪录片最主要的功能是记录并反映现实。现实内容是发展变化的,且记录现实内容的技术也是发展变化的,所以,纪录片教学要紧紧围绕这两个发展变化,更新优化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有的放矢,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这也体现在纪录片竞赛内容的两大方面:主题要求和制作要求,因而纪录片教学内容优化需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主题内容设置。纪录片竞赛的内容主题每年都在更新,体现了时代特征,广财据此創作摄制了一系列相关作品,并荣获各大赛事奖项。比如2018年,各大赛事主题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广财据此创作了纪录片《过江》《偶像养成记》,且这两片分别荣获“第五届世界(巴黎)新闻教育大会之新闻学院创意内容大赛”卓越奖(国际奖)和“第三届中国梦·青年影像盛典”一等奖;2019年,竞赛主题为“庆祝新中国70周年”,广财创作了纪录片《我和我的国歌》《足尖警梦》,两片分别获“第四届广东高校网络媒体展示节”二等奖及人民网“时代新人说”微视频大赛最佳人气奖。今年的主题为抗疫和脱贫攻坚。为做好抗疫这个主题,纪录片创作的教学内容必须加入新冠肺炎疫情这个现实部分,要求了解熟悉疫情发生的来龙去脉及观察分析疫情下的人间百态,然后调研策划,实地采拍,直到制作完成。

    二是制作内容设置。学科竞赛制作内容的变化是行业技术发展的风向标。纪录片所属的影视及新闻传播学科竞赛,从DV作品分辨率的720P到微电影作品的1080P,是影视作品整体和画质制作技术要求的提升;从微电影到VR则是从常规视觉技术到虚拟现实视觉技术的提升。这些新技术同样必须增入教学内容。

    总之,竞赛打破了传统教材的束缚,融入当代社会特征与拍摄风格,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教学设计

    其一,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即讲好抗疫故事,做一部好的抗疫纪录片。第一堂课就给同学们展示历届竞赛获奖作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教学目标,也可谓布置期末考试作业:像往届那样做一部好的(参赛)纪录片,纪录片主题为抗疫。其二,以(抗疫故事)作品为驱动组织教学。第一堂课教师宣布完期末作业后,马上讲授有关纪录片创作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技能,比如选题、调研、采访、拍摄、撰稿、剪辑等。这样,同学们带着作业任务,能够迅速且用心地投入学习。而且课后马上理论联系实际,走出家门校门,走入社会,运用课堂所学操作摄制。

    当然,一次课肯定讲不完所有的知识和技能,正好让同学们在实操中先摸索学习,然后第二次第三次课在他们已经实操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印象更深刻。学生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会不断碰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很多在讲课或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这迫使学生走出课堂,查阅资料、动手实践并相互交流。最后,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方法解决了问题,成为问题的提出者、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实现主动学习,而这正是教学所要达成的效果。

    (三)重构教学关系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核心理念是以作品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作品,让学生在讨论、分析、操作完成作品的过程中顺利建构起知识结构,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而作品驱动教学以创作作品为目标,变“坐中学”为“做中学”。此外,因为作品要参赛,对其质量要求也高得多。所以,师生对它格外看重,希望它能呈现最完美状态。因此,师生一起,无数遍地修改、完善,甚至多次通宵达旦。此刻的师生,更像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

    (四)创新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评价,考核学生综合能力:1.作品展映和团队汇报。展映让学生互相观摩,互相促进;汇报让教师整体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2.选送优秀作品参加国内外竞赛,比如国际短片节、世界新闻学院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用社会竞赛方式检验学生作品质量,同时加强作品的传播。3.推动作品转化。让作品进一步接受市场的检验。4.孵化学生创业团队。作品一旦转化成商品,其创作团队很自然落地为创业团队,将激发专业成就感,推动作品质与量的提升。

    (五)建立教学保障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需要建立长效的激励和运行机制来保障。广财2019年5月就制定实施了《广东财经大学教师指导课外活动与竞赛奖励办法》。根据所涉及的学科规模、举办历史、影响力等因素,学校将竞赛分为ABC三大类。A类竞赛指“挑战杯”和“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双创大赛”;B类竞赛指国家部委和国家级行业协会组织的竞赛;C类指由省级政府部门和省级行业协会主办的竞赛。三类别共计99项赛事入选,奖励金额根据竞赛类别和奖项等级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学校还相应制定实施了学生参赛的激励机制,给予获奖学生在奖学金、学术科研奖、创业实践奖等评比上加分或倾斜。

    三、疫情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思考

    (一)挑选适当的竞赛参与,注意竞赛与课程的匹配

    新媒体时代下,视频类(含纪录片)的竞赛非常多。这要求教师须根据主办单位、专业规模、影响力、举办历史等因素来选择参与,要把师生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选择竞赛时,还要清楚竞赛的性质和要求,是否与参赛的课程教学计划及班级学生的知识架构相匹配,不能为赛而赛,否则会拔苗助长、得不偿失。《纪录片创作》一般对本科高年级即大三大四学生开设,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学过相关的新闻采写、摄影摄像、非线编辑等基础课程,比较适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权威的影视传媒类竞赛,让学生作品通过社会竞赛得到检验,进而反哺课程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二)尊重学生的参赛意愿,协调对普通生与尖子生的培养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中,竞赛仅仅是手段,从来不是目的。《纪录片创作》的教学目标也是让学生能创作摄制出纪录片。若是在往常,教师倒是可以要求学生参赛,学校也鼓励学生走进田野,理论与实践结合。但是疫情下,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教育部门希望学生少出门。而纪录片的核心要素是真实,是到现场采拍真实的人和事。在此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宅在家里,但仍有少数传媒专业学生,积极行动,利用专业所长,采拍记录这一特殊时期下的人和事,展现传播抗疫正能量。他们和众多响应团中央号召,积极投身志愿活动的学生一样,为抗疫贡献了一份青年学子的力量。

    在参赛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对普通生与尖子生的培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参赛模式中获益。获奖的尖子生能从中获得专业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对没获奖的普通生也会起到一个促进和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打磨参赛精品中,尖子生自然会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但普通生同样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指导。教师切不可忽略普通生,应对他们取得的进步,给予及时肯定和表扬,也可在考核中给予他们一定的态度加分,帮他们形成学习成就感,激发学习热情。

    (三)提升教师的创作水准,保护教师的创作热情

    任何一部优秀学生作品的背后,必定有一位优秀的指导教师。学生作品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专业教师的创作水平。所以指导教师最好是“双师型”,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创作实践。

    竞赛不仅要求教师拥有较强的创作能力,更要具有发自内心的创作热情。因为,竞赛会给教师增加很多额外的工作量。每个好作品无一例外都是教师付出大量课余时间,和学生苦苦打磨出来的。尤其线上教学,大量的交流修改不得不由原来的面对面改成了线上,效率有所下降,工作量倍增,这要求教师要多想办法鼓励学生,花更多的耐心和时间在学生身上。另外,目前很多高校教师的评职考核的是科研成果,而不是作品,更不是指导学生创作的作品,科研成果是教师评职考核的硬指标、必选项,而指导学生创作(含获奖)则属可选项。因此,没有创作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教师很难坚持下去。

    此外,疫情下的纪实作品创作,要求指导教师比以往要多一份勇气与担当。疫情下,成为一名见证者不难,但成为记录人,仍需勇气。学生出外采拍,一方面是自愿自发,另一方面是更多受到了来自专业教师的号召和鼓励。比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从今年1月26日起,就在其公众号上连续推出学生采写的防疫报道,截至4月13日,已推84篇。内容涵盖湖北封城、医疗救治、志愿者、企业复工、海外华人等眾多社会聚焦的领域,获得社会广泛关注与好评。采写团队在6位教师指导下,从最初的30多位学生增至180多位。团队负责人白净教授表示“这个事情实在是太大了,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所以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拿起笔,记录这样一个特殊时刻。”她在悉心指导学生采写的同时,时刻不忘关心、提醒学生做好防护,并坦承“有事我担着”。正是这样有勇气有担当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在“特殊时刻,用专业的力量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结语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和教师业务水平的综合检验,在提升教学质量和学校、专业的知名度上都有一定的成效。它集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战能力,为其升学、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也让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改进教学,努力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在实践中,要注意竞赛与课程的匹配、普通生和尖子生的协调培养及教师创作热情的保护等问题,确保教学有效性,营造一个教师、学生、学校、社会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石屹.纪录片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

    [2]王珊珊.综合实训与竞赛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智库时代,2018(31).

    [3]邹蔚苓.“讲好中国故事”与《纪录片创作》课堂教学创新实践[J].新闻知识,2019(04).

    [4]疫情报道,哪些大学的“准记者”在行动[EB/OL].澎湃网,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505000,2020-03-15.

    (作者: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