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三读”,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编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等四篇关于中国古典名著中的精彩选文。这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典名著,单元语文要素有两个,分别指向阅读和习作。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红楼春趣》作为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自然承担着迁移运用前面学习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一任务。笔者认为,教师应立足文本特点,紧扣学生实际,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关注《红楼春趣》‘趣在何处,聚焦宝玉人物特点”展开教学,可通过灵活运用“猜读,跳读,多重阅读”等阅读方法实现对课文理解由粗放到基本到精准的目标,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关键词】猜读;跳读;多重阅读;读通;读顺;读懂;语文要素

    【中圖分类号】 G623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2-072-03

    【本文著录格式】赖美连.活用“三读”,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以略读课文《红楼春趣》为例[J].课外语文,2021,20(22):72-74.

    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到六年级教材中编入了一定量的国内、国外名篇名著,这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接触一些经典和名著,拓展他们的视野,逐步做到由读一篇到读一类再到读一本书,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这些名篇名著的篇幅都比较长,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红楼春趣》就是一篇长课文,由于课文篇幅长,语言难,不易懂;人物多,难理清,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因而,教学时,教师要立足学情,活用“三读”,把握整体,关注主要情节,聚焦关键人物,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一、善用“猜读”,把握整体,读通课文

    “猜读”之于课文阅读重在“猜”什么,是在学生刚接触课文内容对文章背景一知半解,对课文词句懵懵懂懂之时,依靠连猜带蒙,或者联系上下文,粗略了解课文大概意思的一种阅读方法。这是课文起始学习阶段对学生粗放的阅读要求,也是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红楼春趣》一课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题目为后人所加。课文讲述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曹雪芹用变化多端的手法,塑造了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课前的阅读导语是:“读读课文,能大致读懂就可以。读后和同学交流:宝玉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作为一篇略读课文,需要迁移运用之前三篇课文初步所学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来自主学习本文。

    教学前,笔者曾经对某校五年级某班52名学生做了“关于《红楼梦》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学生通过看连环画、阅读青少年版名著、观看影视作品等途径,对《红楼梦》已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读过原著的同学寥寥无几。大多数同学认为《红楼梦》语言生僻难懂,人物多且关系复杂难理清,因而不爱读、不会读《红楼梦》是五年级学生的共性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紧扣学情,适当放低目标,降低学习难度,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前面学习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来自主阅读。比如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可引导学生运用“猜读法”来自主阅读,遇到一些较难理解的语句,不用反复琢磨,比如“高墩”“剪子股儿”“籰子”等等,只要知道它们都是与风筝有关的物品就可以。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猜测语句的意思,比如文中第一自然段“紫鹃也太小器,你们一般有的,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可以大致猜测是“放风筝就是放晦气是当时的社会习俗,紫鹃捡到别人的风筝就是捡到晦气”。这样可以减少阅读难度,扫清阅读障碍,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把握课文大意,读通课文。

    二、巧用“跳读”,关注情节,读顺课文

    跳读就是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快速浏览课文的能力,以及根据需要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为后续初中语文学习做好过渡和衔接,是长课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也是统编教材编排的“整本书阅读”栏目常用的阅读策略。

    《红楼春趣》属于经典文本,教学空间多样,可挖掘的知识点很多;加上作家的创作手法高超,整篇文章语言简洁而传神,故事情节妙趣横生。整篇课文教师可教、学生可学的东西很多,但是依据教材要求,基于文本在学段目标中的定位,结合单元语文要素,站在尊重和理解儿童的基础上,这就需要教师紧扣教学目标,既要思考教什么,也要思考不教什么,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的选择。在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有大致把握的基础上,围绕《红楼春趣》“趣”在哪里,鼓励学生大胆采用跳读的方法,对于文本中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学等方面的内容,不必过于关注,不宜解读太深,而适合“就文解文”,有的甚至可以直接跳过,紧扣抓情节这一要求,直奔相关内容进行前后勾连,前后关照,边读边想象,提取有效信息。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好地把课文读顺了,学生对课文的情节也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对“《红楼春趣》‘趣在哪里”就有很清晰的印象:趣在“风筝来得有趣”;丫鬟们七手八脚准备放风筝的场面热闹有趣;其中最有趣的当是宝玉,风筝被人拿走,自己的美人风筝怎么也放不上天;趣在“放风筝就是放晦气的习俗有趣”;趣在“人物对话语言生动有趣”;趣在“神态描写逼真有趣”;还趣在“动作描写传神有趣”……

    “红楼春趣”的“春”又指什么呢?第一层,表示时间是“春季”,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第二层,表示这些人物都青春年少;第三层,表示“希望”,希望身体健康,怀揣着美好的愿望。文中“黛玉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和“李纨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

    通过“跳读”,提高了学生长文阅读的效率,学生能根据文本内容和编者意图,关注小说情节,提取有效信息,更好地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妙用“多重阅读”,聚焦人物,读懂课文

    多重阅读就是依据学情,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对文本中的部分内容做多遍阅读,这里的多遍阅读不是简单的多读几遍,而是根据阅读需要,每次阅读都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解决不同的阅读问题,最终达成阅读目的。《红楼春趣》一课中“大致读懂课文,结合文本内容,和同学交流,宝玉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当学生的学习有疑难时,需要教师给学生搭建适切的支架,需要教师开展适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聚焦文中描写宝玉的相关语段,抓住描写宝玉动作、语言、神态的相关句子,组织学生巧妙运用多重阅读的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突破本课学习的重难点。

    (一)圈画批注,自主感知

    学生对书中人物的印象都是由浅入深,由关注外在变化,走向关注内心变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圈画批注,获得对书中人物的初步感受。此时学生边阅读边圈画批注是下一环节阅读交流的抓手和支柱。接着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圈画批注,交流各自对宝玉的初步印象。这个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即可,教师适时点拨。此时的交流,学生对宝玉的印象都是单一的,只是初步的感受,但能较好地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脉络。

    (二)交流碰撞,深化体验

    为了让学生对宝玉的印象更加立体,更加真实,更加可感,除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开展自主学习,还应该适时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阅读、交流、碰撞、同伴互学中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学生的语文学习就是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习得的。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通过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细细品读,进一步丰富宝玉的人物特点,这个环节中,既有学生个体阅读经历,也通过与同伴相互切磋,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挖掘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为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各自的感受做了很好的铺垫。此时,学生的感受是真实的,不贴标签。宝玉大度、不计较、平等待人、率真、善良等等的形象已更深地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三)多维解读,丰富形象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和“单元主题”“双线并行”的编排特点,决定了语文要素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教师教学的抓手,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但单元语文要素的达成不是一课就能习得的,也不是一单元的学习就能掌握,而是需要不断循环往复,加以训练,以至最终达成。为了更好地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教师巧妙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多重阅读方法,从多个角度去了解、去认识宝玉,从而获得更多元的印象。可以是学生读原著第17回的印象,可以是学生读过青少年版《红楼梦》整本书的印象,也可以是之前看过连环画的印象,可以是以前影视片断中的印象,还可以链接“快乐读书吧”,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和阅读方式。在这里,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站在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学生对于书本中的人物能产生更加立体、更加可感的印象,对于故事场景、历史背景也能有整体的认知。此时的组合阅读为学生走向课外指明了方向。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圈画批注、交流碰撞、多维解读等方法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与老师和同伴对话,宝玉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就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平面走向立体,由单薄走向丰满,由模糊走向真实可感。学生往往就会因为喜欢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进而喜欢阅读这部小说,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和欲望。

    对于统编教材中的古典名著教学,需要教师教给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善用“猜讀”“跳读”“多重阅读”等多种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读懂课文,真正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以篇带类,引导学生由会读一篇课文到会读一类的课文。

    追求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参考文献

    [1]殷玉霞.古典名著节选和改编文本教学策略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7(2).

    [2]罗小红.浅谈小学语文古典名著类课文的教学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陈先云.如何做到长文短教、难文浅教[J].中国教育报,2020(10).

    [5]第二届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优质课观摩展示活动课例及点评,2020.

    作者简介:赖美连,女,1976年生,福建泉州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