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研究

    张林杰 葛彩芹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时间窗不同分为时间窗<3.0 h组和时间窗3.0~4.5 h组, 各50例。时间窗3.0~4.5 h组在急性脑梗死发病3.0~4.5 h内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及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 时间窗<3.0 h组在急性脑梗死发病<3.0 h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及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降低45%的时间、炎症相关指标好转时间;治疗前后患者NHISS评分、白介素-6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时间窗组治疗总有效率100%(50/50)高于时间窗3.0~4.5 h组的80%(40/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时间窗<3.0 h组NHISS评分、白介素-6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别为(12.55±0.21)分、(61.78±2.35)pg/ml、(8.57±1.21)ng/ml、(1.25±0.18)分, 均优于时间窗3.0~4.5 h组的(17.10±0.46)分、(124.29±12.01)pg/ml、(15.56±2.35)ng/ml、(2.02±0.23)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窗<3.0 h组NHISS评分降低45%的时间、炎症相关指标好转的时间分别为(7.52±2.21)、(7.50±2.21)d, 均明显短于时间窗3.0~4.5 h组的(9.21±2.78)、(10.56±2.27)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窗<3.0 h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1/50)低于时间窗3.0~4.5 h组的22%(11/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替普酶时间窗<3.0 h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控制炎症水平, 改善患者的预后, 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安全性高。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7.060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临床疾病, 也是典型的脑血管疾病。该病 具有起病急、预后差的特点, 且发病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该疾病主要采用溶栓治疗, 阿替普酶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静脉溶栓药物, 被称为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许多临床医生认为阿替普酶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但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特别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尚未得到肯定, 缺乏对最佳治疗时间窗的判断, 且治疗时间不同治疗效果也明显不同, 因此选择最佳治疗时间非常重要。本研究将本院2015年4月~

    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时间窗3.0~4.5 h组在急性脑梗死发病3.0~4.5 h内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时间窗<3.0 h组在急性脑梗死发病<3.0 h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由此分析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根据时间窗不同分为时间窗<3.0 h组和时间窗3.0~4.5 h组, 每组50例。其中, 时间窗3.0~4.5 h组男35例, 女15例;年龄48~82岁, 平均年龄(58.78±7.75)岁;合并糖尿

    病17例、高血脂12例、高血压19例;体重42~87 kg,

    平均体重(61.57±8.48)kg。时间窗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时间窗3.0~4.5 h组在急性脑梗死发病3.0~4.5 h内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及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 时间窗<3.0 h组在急性脑梗死发病<3.0 h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及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方法如下:阿替普酶总用量0.9 mg/kg, 开始静脉注射0.09 mg/kg阿替普酶, 并于1 min内注射完毕, 剩余阿替普酶则实施静脉滴注, 滴注时间1 h, 治疗24 h后实施CT检查, 若患者颅内无出血, 可给予氯吡格雷(规格:75 mg/片)

    1片/次, 1次/d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口服。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NHISS评分降低45%的时间、炎症相关指标好转时间;治疗前后患者NHISS評分、白介素-6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不良事件(恶心、呕吐、皮下瘀斑、脑出血)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病情恢复正常, NHISS评分改善>90%;有效:NHISS评分改善45%~90%, 症状体征改善;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1]。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NHISS评分得分越低治疗效果越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临床疗效 时间窗<3.0 h组显效37例、有效

    13例、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100%(50/50);时间窗3.0~4.5 h组显效15例、有效25例、无效10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0%(40/50)。时间窗<3 .0 h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时间窗3.0~4.5 h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治疗前后NHISS评分、白介素-6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治疗前, 时间窗3.0~4.5 h组NHISS评分、白介素-6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别为(22.20±0.54)分、(162.80±16.57)pg/ml、(31.12±

    6.21)ng/ml、(3.11±1.32)分;治疗后, 分别为(17.10±

    0.46)分、(124.29±12.01)pg/ml、(15.56±2.35)ng/ml、(2.02±0.23)分。治疗前, 时间窗<3.0 h组NHISS评分、白介素-6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别为(22.24±0.56)分、(162.67±16.16)pg/ml、(31.13±6.14)ng/ml、(3.13±1.25)分;治疗后, 分别为(12.55±0.21)分、(61.78±2.35)pg/ml、(8.57±1.21)ng/ml、

    (1.25±0.18)分。治疗前, 两组NHISS评分、白介素-6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时间窗<3.0 h组NHISS评分、白介素-6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优于时间窗3.0~4.5 h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NHISS评分降低45%的时间、炎症相关指标好转时间 时间窗<3 .0 h组NHISS评分降低45%的时间、炎症相关指标好转的时间分别为(7.52±2.21)、(7.50±2.21)d, 时间窗3.0~4.5 h组NHISS评分降低45%的时间、炎症相关指标好转的时间分别为(9.21±2.78)、(10.56±2.27)d。时间窗<3.0 h组NHISS评分降低45%的时间、炎症相关指标好转时间明显短于时间窗3.0~4.5 h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4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时间窗<3.0 h组发生皮下瘀斑1例;时间窗3.0~4.5 h组发生恶心6例、呕吐3例、脑出血2例。时间窗<3.0 h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1/50)低于时间窗3.0~4.5 h组的22%(11/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病灶由缺血中心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2], 其引起局部脑组织血流的变化, 甚至在中央坏死区引起不可逆的坏死, 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随着缺血时间的增加和严重程度的加深, 缺血性半影变得越来越大。研究显示[3], 由于血流供应急剧降低, 脑细胞储备能力降低, 容易出现酸中毒, 产生炎性反应和大量自由基, 引起脑细胞损伤, 且缺血再灌注情况下各项炎性因子可引发局部炎性反应, 导致微循环障碍加重, 因此, 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至关重要。作为一种可以帮助闭塞血管快速开放的治疗方法, 溶栓可以快速、有效促进局部受损区域的明显再灌注, 从而在最低水平处理可逆性损伤状态的神经细胞,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4, 5]。阿替普酶作为第三代溶栓药物, 是一种内源性酶, 虽然在没有纤维蛋白的情况下更难激活纤溶酶原, 但其很容易在血栓体内激活纤溶酶原, 然后转化为纤溶酶以溶解血栓, 最后发挥强烈的局部溶栓作用[6-8]。在实施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过程需要严密监测出血情况, 并注意合理掌握治疗剂量, 以最大限度减轻对患者的危害。但是, 不同时间窗下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效果存在差异[9, 10]。

    本研究结果显示, 时间窗<3.0 h组NHISS评分降低45%的时间、炎症相关指标好转的时间分别为(7.52±2.21)、(7.50±2.21)d, 均明显短于时间窗3.0~4.5 h

    組的(9.21±2.78)、(10.56±2.27)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 时间窗3.0 h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良好时机, 其可更好促使脑梗死区域血流恢复再通, 促进缺血半暗带供血的改善。时间窗<3.0 h组治疗总有效率100%(50/50)高于时间窗3.0~4.5 h组的80%(40/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 时间窗<3.0 h组疗效更好, 主要因为发病后3.0 h内是患者有效治疗的关键, 这一时间内可更好促使脑梗死区域血流恢复再通, 促进缺血半暗带供血的改善。治疗后, 时间窗<3.0 h组NHISS评分、白介素-6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别为(12.55±0.21)分、(61.78±2.35)pg/ml、(8.57±

    1.21)ng/ml、(1.25±0.18)分, 均优于时间窗3.0~4.5 h组的(17.10±0.46)分、(124.29±12.01)pg/ml、(15.56±

    2.35)ng/ml、(2.02±0.23)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 时间窗<3.0 h组患者的炎症控制更明显, 因此在治疗后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降低更显著, 且时间窗<3.0 h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更显著, 可见时间窗<3.0 h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的有效时机, 因为时间窗<3.0 h大面积梗死后的脑组织的水肿、坏死等症状均可有效缓解和逆转, 而随着时间延长, 梗死病灶越大且水肿越严重。时间窗<3.0 h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1/50)低于时间窗3.0~4.5 h组的22%(11/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时间窗<3.0 h的疗效优于时间窗3.0~4.5 h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 且时间窗<3.0 h有更好的耐受性, 药物的安全性高, 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阿替普酶时间窗<3.0 h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控制炎症水平, 改善患者的预后, 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 安丽.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41):130, 133.

    [2] 吴涛. 年龄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 12(14):27-28.

    [3] 赵娟.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干预. 中国医药指南, 2019, 17(13):229-230.

    [4] 闫丙川.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的影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8):1-6.

    [5] 付慧丹. 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对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影响比较. 北方药学, 2019, 16(6):104-105.

    [6] 冯帅南. 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 26(7):46-47.

    [7] 关宇. 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研究. 中国实用医药, 2019, 14(9):91-92.

    [8] 李江涛, 刘荣丽, 王润青. 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9, 16(1):30-33.

    [9] 刘拓, 许琳. 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 10(5):142-144.

    [10] 张琳. 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47):9152, 9154.

    [收稿日期:201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