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心理辅导的助力作用

    【摘 要】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两大常规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心理辅导,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实际的工作中,如果能充分把握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在关键时刻相互补充,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更好地整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对于心理辅导的助力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普及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形象,利用同伴力量疏导问题,观察学生并因时制宜辅导。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辅导;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8-0032-03

    【作者简介】付婧,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210001)教师。

    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常规工作主要是两大模块——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心理辅导。这两部分工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共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精神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升幸福感这一总目标服务,但两者具体的目标、形式、内容、方法等有所不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而《纲要》中对心理辅导室提出的要求为“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这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心理辅导的功能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活动为载体的心理教育活动,主要目的是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以及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提升其心理素质;而心理辅导是面对有额外心理支持需求的个别学生或团体,帮助其解决学习、生活及成长中实际面临的问题,主要目的是解决已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心理辅导在具体目标上的不同,从本质上决定了二者在形式、内容及方法上的不同。因此,当心理健康教师在这两种类型的工作之间进行切换时,要敏锐地意识到它们的区别,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工作目标和方法;但是又不能只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区别而忽视了联系,以至于割裂了这两大块工作。

    如果可以充分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心理辅导的区别与联系,在关键时刻相互补充,不仅可以发挥这两种形式的优势,更好地解决问题,还可以整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一、普及正确的心理健康观

    不少一线心理健康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学校心理辅导室落成后愿意主动前来接受辅导的学生少之又少,一些的确需要被帮助的学生被班主任建议前来,学生还十分不情愿。主要问题在于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且对心理辅导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为了避免学校刚建成的心理辅导室陷入同样困境,笔者在开学第一课中对“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什么是心理辅导”做了通俗的介绍,尤其对心理辅导的认识误区进行了澄清,同时通过图片详细地解释了心理辅导室的各个功能区,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为了强化教学效果,笔者还设计了“遇到烦恼的小明同学到底要不要去心理辅导室?”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本节课的反响很好,不仅在热烈的氛围中达成了活动目标,还利用团体动力为后续的心理辅导工作扫除了障碍。

    二、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形象

    心理健康教育课注重活动性、体验性、互动性、生成性、主体性和有序性六大原则,在充斥着活动和讨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学生进行知识、感受、情绪分享时可能会陷入一种无秩序的混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常常陷入两个极端:一是一些教师为追求有序放弃了活动性,让整堂课变成无聊的说教或是心理知识的讲授;二是教师为了讨好学生,放弃了有序性,让活动与游戏体验占据整个课堂,学生很开心、放松,但并未从课堂中收获对于自身心理发展有益的养料。前者有专业的形象,但是学生觉得教师不够亲切,距离感太强;后者虽然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但是学生无法感受到教师的专业功底,很难产生真正的依赖。

    心理辅导室应该成为全校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港湾,要让学生怀着期待、信心走进来,不是靠宣传标语或教师介绍,而是靠学生对心理健康教师的信赖。因此,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十分重要,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更多地运用一些心理辅导的理念、技巧与方法,如人本、共情、具体化等,设计课堂活动,回应学生的分享。这样不仅能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同时也展示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以课堂为主阵地,在学生群体中建立一个亲切、友爱、热情、对学生积极关注、遵守职业道德和伦理要求、可信赖、有能力的专业形象,这对于打开心理辅导的被动局面很有帮助。

    三、利用同伴力量疏导问题

    学校心理辅导势必要面临“价值干预”的问题,因为价值取向模糊、价值认同失衡以及价值观念错位等众多问题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而学校的心理辅导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活动,要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干预主要借助于心理咨询技术,让学生充分进行价值澄清、自我抉择。初中生正值青春期,身心迅速发展和变化,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观,此时价值的澄清与抉择是一个关系自我认识、自我同一性建立的重要人生课题。青少年此时尤为重视同伴关系,十分在意同伴的观点与评价,因此,在进行价值澄清时,如果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开放视野,了解到同伴的想法,对于他们调整自己的认知有重要作用。笔者在辅导室中接待过一位自我认知有偏差的学生,他片面地认为自身的内向性格是不好的,因此在人际交往中隐藏自己真实的一面,极力表现出开朗、幽默、大方,虽然在班上人缘不错,但是该学生日渐感到与真实的自己相去甚远,并不快乐。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引导这个学生重新评估内外性格的优缺点,他虽然意识到了内向性格所具有的优点,但还是不够自信,觉得身边没有同学会喜欢内向性格。恰逢一节课讲到“自我认识”,而“性格”是“自我认识”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于是笔者在课堂上组织了“你更欣赏哪一种性格”的讨论,学生纷纷为自己喜欢的性格列出理由,最后黑板上一左一右分别写满了大家认为的内外向性格的优缺点。该学生看到关于内向性格的优点,心中感到喜悦,也变得自信了。这就是利用同伴群体的力量旁敲侧击地启发学生,进行价值干预,极大地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

    四、观察学生并因时制宜辅导

    一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通常是一周一节或两周一节,这就导致心理健康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机会较少,对于学生的真实情况缺乏了解,更多时候只能从班主任处获得。其实,虽然机会少,但是只要留心观察,也可以从课堂中获得不少信息。如笔者曾经辅导过一名情绪控制能力极差的学生,虽然在辅导室中帮他总结出了调节情绪的三条妙招——“默数冷静,想法积极,学会表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是否会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自我调节,笔者很难干预。一次上课时需要进行情景剧的角色扮演,其他同学先拿走了他想要扮演的角色,他立刻就不开心了,站着不动,不愿意配合演出。见此情景,那位也很想表演这个角色的学生主动将自己拿到的角色给他。下课后,笔者将他叫到办公室,和他聊了聊这件事中他的情绪、想法,让他猜测做出让步的同学的情绪,引导他从当下的事件中去反思: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同学的情绪反应分别给他人留下什么印象,对于课堂又有什么影响,是否可以学习同学的情绪反应,如何将辅导室中学习到的方法运用于实践。经过简单的启发,该学生对于刚才发生在课堂上的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改变学生已有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效的学校心理辅导不是方法层面上的一蹴而就,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一方小小的心理辅导室。心理健康教师不是学生心理问题的“救世主”,应与学生保持情感適度的心理距离,但是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干预,利用好每一个机会,帮助学生觉察、反思并实践,将心理辅导的效果延伸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而心理健康教育课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场所,让心理辅导可以走出辅导室、走进教室,更有效地促成学生的改变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