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视野下的地理案例教学方法

    李正荣 谭晓宇 张小东 刘守江

    

    

    

    “人地协调观”是当代地理教育研究的中心问题,也是新课标下地理学科素养的最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之间的矛盾,合理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地协调观的主要育人价值。对于长期被文字浸染的高中生而言,掌握具备抽象性与复杂性的人地协调观的实际应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高中地理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工作成为必然。此外,旅游地理的有效教学是落实“人地协调观”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步骤之一。对此,本文以2016—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旅游地理试题内容为例,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学生人地协调观培育过程中的合理应用,以及整合高中地理教师对旅游地理有效教学的运用模式。

    一、借助案例教学方法,促进地理教学

    1.地理学科的案例教学方法

    对地理学科来说,所谓的“案例教学方法”是指地理教师将所选的典型地理案例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目标先让学生讨论案例并回答问题,然后再讲解的一种新型教学策略。案例教学方法逐渐受到高中地理教师的重视并被高中地理教师广泛运用于地理学科各个模块内容中。案例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清除地理教师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知识点概念抽象、形成过程复杂等屏障。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地理学科的学科地位将面临新的挑战,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便是应对该挑战的有效策略。

    2.地理教师的案例教学方法

    为了能使学生准确理解地理现象形成原理与规律,地理教师需选择合适的典型案例。首先,地理教师需熟知地理学科案例教学法的展示案例、提出问题;引领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总结;拓展延伸、促进迁移四大应用步骤。其次,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所选的案例要具备典型性、多样性、具体性的特点,并且地理教师还可通过多样形式展开案例教学,如多案例渐进分析式、多案例对比分析式、单一案例分析式等。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接触地理事物与现象,深切感知人地协调观学科素养的魅力与价值所在,深入理解教材知识内容。

    二、再现旅游地理真题,领悟案例教学

    自四川省开始借助全国卷代替四川卷作为该省高考选拔人才的依据以来,旅游地理便成为地理高考试卷中的必考内容与单独成题的部分,且占据着试卷总分值10%的比例。紧扣新课标背景下旅游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与高考考纲要求,旅游地理所考内容大致分为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资源与旅游业保护以及旅游个体实践四个部分(图1)。就此,以2016—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旅游地理试题为典例,分析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1.典型乡土地理案例教学

    乡土地理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素材与资源。它包含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且人文要素为旅游地理的主要成分。具体而言,人文乡土地理案例带有浓厚的地域风情,如风俗习惯、建筑风格、交通运输等,并凸显人地之间和谐的关系。

    此外,地理教师在选取乡土地理案例时,需注意以下事项:①案例需贴合生活实际。具体性是案例教学法的最基本特点,高中地理教师在选择乡土地理案例时,切勿随手拈来,而是要根据当地目前的地理现象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当地区域特点的案例。②案例需具典型性。高考中“旅游地理”选考题考查某地区的旅游价值往往为该地区最特有的旅游资源或旅游现实状况,所以高中地理教师需选择能够展现该地区独特旅游价值的乡土地理案例。③案例需具可探讨性。乡土地理案例被选取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准确理解某地区的区域特色并领悟当地的旅游价值,正确认知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等。简言之,地理课堂中的乡土地理案例是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育的捷径。

    例1.(2017年新課标全国Ⅰ卷)试题材料:近年来,我国许多传统古村落被开发成旅游观光地,一些古村落的村民仍留在村内,如“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头洲村,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图2),依然有百余户村民生活在村中,坚守着那份宁静与质朴。

    分析村民生活在村中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例2.(2016年新课标全国Ⅲ卷)试题材料:香榧是一种名贵干果,因其原产区和主产区在浙江诸暨东北部的枫桥地区(图3),又称枫桥香榧。这里打造香榧森林公园,每年夏季以举办“香榧节”为契机,吸引杭州、绍兴、宁波等城市的游客。

    分析枫桥地区借香榧发展旅游业,把客源地定位在周边城市的主要原因。

    以上两道真题均考查了学生对某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分析能力。此知识点是高中地理“旅游地理”选修内容的重要考点,除了这两年高考考查到以外,在2019年全国Ⅰ、Ⅱ、Ⅲ卷选考试题“旅游地理”模块也出现了此知识点。这一考点旨在让学生能够从旅游资源的价值、群聚状况和地域要素综合状况以及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基础设施与文化、客源地区等多方面评价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意义。所以,为了让学生能技巧性地拿下高考“旅游地理”10分,在平时练习或检测中,高中地理教师需要选择一些意义非凡、内涵别致的乡土地理案例,让学生从家乡的地理环境出发,发现身边的素材;提醒学生通过实际感知将教材理论具体化,丰富答题方法,巧拿高分。

    2.多样性趣味地理案例教学

    在高考试题中“旅游地理”模块,除了检验学生对以上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考查学生对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区域发展的意义展开论证与探实的能力。趣味地理案例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思考欲望,还能升华高中地理教师的职业情怀、提升教学技能。

    趣味地理案例选取时也需要注意:①案例需具来源多样性。趣味案例意在激起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探索欲望,旅游地理除了覆盖着人文地理以外,自然地理也是分析某地旅游资源、产业、规划时不可忽略的要素。就此,地理教师需选取内容全面性、问题多样性的趣味性案例。②案例需具针对性。尽管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多方位选取地理案例,但粗制滥造,漫无目的的案例也普遍存在。高中地理教师在筛选相关地理案例时,要针对性地结合高考考查点、地理区域特色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该案例是否达到高中生的兴趣标准,是否能够降低长期处在高压学习状况下的高中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疲惫感。

    例3.(2019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试题材料:安仁古镇位于成都市大邑县境内,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市区39千米,距大邑县城8.5千米。古镇内现有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公馆27座、现代博物馆30余座,在全国同类小镇中首屈一指,素有“中国博物馆小镇”之称。近年来,安仁古镇开展了以博物馆为特色的观光旅游,游客人数逐年增加,但同时也存在游客很少留宿古镇的现象。

    简述游客在安仁古镇很少留宿的主要原因,并为当地吸引游客留宿古镇提出合理建议。

    以2019年全国Ⅰ卷为例,题目明确表示:学生需简述安仁古镇少客留宿的主要原因以及提出改变此现象的合理建议。吸引游客留宿古镇建议的提出最基本的前提是分析出留宿该地游客少的原因。只有针对具体原因与实际问题,才能准确为安仁古镇旅游规划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应对措施。同时,设计旅游活动、分析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与提出合理旅游规划建议也是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旅游地理”选修内容的主要考查面,例如,2017年新课标全国Ⅱ卷“旅游地理”选考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文化角度方面思考暑期一群旅游爱好者在沿茶马古道徒步游前需做足的前期准备;同年新课标全国Ⅲ卷“旅游地理”模块试题,让学生分析重庆武隆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对该地旅游活动的不利影响并探讨应对措施。

    综合而言,针对考查旅游规划知识点的题目,在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成为试题情境的“主人翁”,真切感知环境,从自身角度出发思考,再结合题意按照一定的逻辑思路综合分析。采用此方式不但能将“人地协调观”内化于学生心中,还能增强高中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维的培养。

    3.最新热点地理案例教学

    热点地理案例更贴近于当下高考命题方向、更符合地理课程标准的价值所在。那么,高中地理教师要时刻关注热点事件,并将此融入平时的地理教学课堂中,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量,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社会发展与时共进。

    高中地理教师选取热点地理案例时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①案例需与地理相关。实时案例涉及范围广泛,通常与政治、文化教育、地理等相关。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在关注热点事件的同时,應站在地理角度思考该事件是否贴合地理学科性质与育人价值,是否为切合当代高考考查知识点基础上,足以运用的地理案例素材。②案例需具有实时性。在“旅游地理”模块,高考除了考查学生从人地协调观素养角度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外,还检验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地理热点实例正是在一定时段内,对某地区域或者全球造成利弊双存的影响的典型案例。所以,高中地理教师所挑选的实时地理案例应带有实时性、代表性、全球性或区域性的特点。

    例4.(2018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试题材料: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在震后重建规划中,当地有关部门制定了扩大生态保护区面积、扩大农牧发展区面积、适度减少旅游产业聚集区和人口聚集区面积等多项土地利用优化措施。

    分别说明上述措施对九寨沟旅游发展的意义。

    从以上例题可以看出,热点事件为近些年命题素材之一。2017年九寨沟发生的里氏7.0级地震事件是当年全国影响巨大的地理相关事件之一。针对高三学生,高中地理教师需将高考前两年影响较大的地理热点事件加以总结,其次将这部分地理案例运用于学科的各个模块内容教学中,让学生放下高考“重担”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针对地理知识点相对比较薄弱的其他年级学生,高中地理教师则只需暂时将其作为营造课堂氛围、凝聚学生注意力的案例即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提高学生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通讯作者:刘守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