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物理实验微课的设计

    水明

    摘要:微课是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制作微课是技术,设计微课却是艺术。”本文针对初中物理实验微课的制作,从选题设计、目标设计、思路设计及任务单设计等多维度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使微课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微课? 设计

    引言

    在信息技术与教学不断融合的今天,越来越多新的硬件和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微课”就是其中一种新颖且效果显著的教学方式。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和灵魂,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很大比重。笔者在制作初中物理实验微课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解决如何将较难的实验讲透,以及补充设计一些实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易错点。现以自制微课《会聚作用&会聚于一点》(适用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单元第五节“凸透镜成像”相关知识点学习)为例,探讨初中物理实验微课的设计。

    一、主题的选择和设计

    确定主题是制作一节微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选择前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用途。准备制作的微课是为了用在学生学习的哪一环节?它可以是学生预习新课的辅助;也可以是课堂上老师解决难点的帮手;还可以成为学生课后自学时巩固重难点或知识体系延伸的手段。

    2.课题范围。本节微课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单元第五节“凸透镜成像”,向学生介绍凸透镜,并了解它对光线的作用和成像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凸透镜方面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是一个挑战,课后对该知识点做针对性复习和巩固很有必要。因此,笔者将凸透镜相关知识点作为选题的范围。

    3.课型和课题。凸透镜成像这一节的知识点主要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加以观察、归纳和总结,因此此节微课也准备以实验为主体来设计。

    课题的选择需要教师具体分析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难点。新课标要求学生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沪科版课本在介绍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时使用的语言是“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可见凸透镜对光有汇聚作用”“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是否就是能将光线会聚于一点?”这是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的,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就成了本节微课的选题依据。

    二、目标设计

    实验微课的目标紧贴课堂教学内容,因此,设计前需要教师先研读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熟悉课标对每个知识点的要求,灵活使用微课突破课程目标中的重难点。笔者在制作微课之前,制定了以下目标:1.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是使光的传播方向向主光轴偏折。2.根据实验现象比较会聚作用和会聚于一点的区别。本节微课运用实验展示、动画讲解、联系巩固、任务驱动等途径突破这些目标和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三、逻辑设计

    在微课中,笔者设计了简单的故事脉络,再通过对比实验现象、闯关游戏的形式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本节微课关注到学生在学习凸透镜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解的点,即“会聚作用是否就是将光线会聚于一点”。本节课的一个创新点是将知识点讲解和操练嵌入到实验操作中去,形象直观且一目了然,也体现了实验在物理学习中的地位。而在设置练习时,一改学生熟悉的作业模式,以场景性练习和游戏性闯关练习形式呈现。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设置情境。播放动画,观看完“放大镜点燃火柴”小视频后,思考什么是凸透镜的会聚作用,与会聚于一点有什么不同。

    第二环节:介绍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作用。根据课本的实验设计,通过实验现象认识“会聚作用”。

    第三环节:继续设计实验三种不同类型的光束经过凸透镜,比较各自所产生的不同现象。

    第四环节:通过实验现象的分解介绍,了解会聚作用和会聚于一点是不同的。

    第五环节:分层操练,用故事性的对话和练习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点,提升趣味性。

    第六环节:课堂总结,梳理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与会聚于一点这一光学现象的不同,并在黑板上简明扼要地呈现知识点。

    四、任务单设计

    (一)学习环境设置

    笔者设计本节微课是作为学生课后自学使用的。教师在课堂教授完第四单元第五节凸透镜成像(第一课时)后,将本节微课上传至学校学习平台或班级群,布置学生观看学习。学生可以在家中通过电脑或各种移动设备自主学习。

    (二)任务单设计

    合理的任务单可以调度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微课学习前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任务单,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1.学习目标设计

    第一,观看微课、完成《任务单》,理解什么是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第二,掌握对光有会聚作用指的是光线向主光轴偏折。

    第三,完成闯关游戏中的练习。

    2.学习过程设计

    流程设计:视频动画引出课题—实验探究问题—听讲解—做练习—总结归纳。

    第一步:通过看动画视频,引出课题。

    第二步:思考视频中提出的问题。

    第三步:实验探究,现象讲解,分析问题。

    第四步:通过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来巩固新知。

    第五步:总结归纳。

    3.评价方式设计

    方式一:利用“放大镜点燃火柴”视频,对实验现象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

    方式二:在观看实验和教师讲解中,深化对凸透镜会聚作用的认识,并对学习成果给出合理评价。

    方式三:交流和分享所观看的微课资源和相关练习,相互说出感受与体验,形成反思和总结。

    教师要结合微课系列的知识框架,列出每节微课的学习要点。同时,在相应知识点后标注对应的微课名称,便于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从而能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的学习资源。

    五、学习支架设计

    (一)建构微课支架

    1.实验为主体,将其放入带有故事性的自制动画中,学生能从直观实验现象中学习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对实验视频中关键现象分别截图并对照,帮助学生分析现象。

    3.设置难度渐进的练习,用闯关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二)学习支架设计

    学生观看微课时的学习支架设计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步: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堂上分发课前问卷调查,学生作答并提交。

    第二步:观看微课。学生随时观看,根据个人情况可重复观看,答题时或有疑问时可随时暂停播放作答或思考。

    第三步:完成课后“进阶练习”。学生课后及时完成进阶练习并在导学平台或班级群提交。

    第四步:课后延伸。教师在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前发布并收集问卷,了解学前情况,学生观看后提交进阶练习。通过对比学生课前、课后的掌握情况,实现课堂的翻转。

    第五步:评价方式。综合学生自学、練习情况、自评以及教师对学生问卷和进阶练习的评语,多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

    微课设计是决定微课质量的一项核心指标,在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以学生为本,充分认识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一节微课在制作过程中都要做到目标精准、有效解决问题。根据不同课型的需要,有针对地选择各种多媒体手段和教学工具,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郑小军.微课发展误区再审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2).

    [3]林红霞,李林,徐凤,等.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的几种方法[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