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林区健康稳定林分的对策及建议

    任建军

    摘 要:针对杨树局林区林分结构不合理、生态功能相对脆弱、林分质量不高的现状,通过科学分析林分结构调整的制约瓶颈,从理念创新、优化树种结构、开展森林抚育、综合配套等4个方面,为构建健康稳定的林分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稳定林分;林草融合发展;树种结构;调整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0-0077-02 ? ? ? ?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6.27;S750 ? ? ? ?文献标志码:A

    1 ?杨树局林区林分现状

    山西省杨树局所辖区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暂而温热,降水集中而偏少。由于立地条件差,土壤贫瘠、人工栽植纯林多等原因,造成林区林分结构不合理,生态功能相对脆弱,林分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 ?树种组成比重不合理,林层结构简单

    在建局初期,林局致力于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形成了以小叶杨防护林、杨树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林分结构。21世纪初,林局逐步构建起油松、樟子松和小叶杨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但林分组成单一,纯林占比较高,高层杨树长势弱,中层林分长势不旺,林种组成防护林多、经济林少。

    1.2 ?龄组结构不合理,林分稳定性较差

    截至2015年底,林局幼、中、近成过熟林面积比例为3∶1∶6,过熟林基本为杨树,“小老树”占比大,中幼林龄林基本为针叶林占比较小,特别是中龄林比例过小。同时,异龄混交林面积少,天然更新能力较差,绝大部分林地无天然更新能力。

    1.3 ?林地生产力低下,林分质量差,生态效益不显著

    由于气候和土壤原因,林区大多是针叶幼龄林和杨树萌条或杨树成过熟林分,树势衰弱和林分质量不高,森林群落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景观性不强,生态效益不明显。

    2 ?原因分析

    2.1 ?受自然条件因素制约

    雁北地区受土壤瘠薄、降水稀少等自然条件与煤矿开采、地下水位下降等人为因素影响,成为风沙治理重点区域。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林局以治理风沙、保护农田为主,营造了大规模胡小叶杨人工纯林,后期由于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小叶杨人工林生长受到了抑制,出现了林分退化。

    2.2 ?受不同时期林业建设思路影响

    20世纪80年代开始,林局虽通过更换品种、以针改阔、混交改造等措施对人工纯林进行了综合改造,但受自然条件影响,林分整体质量不高、林木蓄积量低下的问题仍未解决。

    2000年以来,林局依托治沙、天保、三北等国家及省级重点工程大规模开展造林绿化,推行阔中插针、乔中栽灌的作业措施,在治理沙化方面取得了成效,但没有形成规模化的混交林。

    2006年以来,按照现代林业发展要求,林局通过技术、模式创新,构建多树种、多模式、多技术的营造林体系,但实施周期短,覆盖面积小,全局整体森林质量仍有待提高。

    2.3 ?受林业工程对苗木需求影响

    建局初期,林局以杨树丰产林建设为主,苗木培育主要以杨树新品种为主,造林树种以杨树“三小”为主。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营林生产任务调整,全局育苗结构开始多样化,但总体品种单一、产量较低。进入21世纪,全国林业发展迈入快车道,苗木市场蓬勃发展,造成针叶树苗木市场供大于求,林局及时调整育苗结构,加大阔叶树培育,但造林针叶树种多,阔叶树少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3 ?对策及建议

    3.1 ?牢固树立林草融合发展理念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局林草融合发展六大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立足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生态系统完备的区位特点,整合林草资源、统筹规划发展,强化种苗、科技、管理支撑保障能力,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坚持在保护中修复、在修复中保护,着力构建晋北沙区完整的林草生态体系,建设林草覆盖率高、生态系统稳定、生态质量高、生态景观美的山西林草新景观。

    3.1.1 ?坚持保护优先,修复为主

    坚持生态优先、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综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加快辖区内林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增强生态环境支撑能力,提升晋北长城沿线防风固沙体系的牢固性。

    3.1.2 ?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乔灌草结合,统筹自然生态各种要素,因地制宜布局林草融合保护修复工程,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3.1.3 ?坚持突出重点,精准发力

    立足林草资源分布特点,围绕林区重要生态区位,在国土绿化、退化林分修复、流域治理等方面,依托科技、队伍、管理等优势,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精准调整林草结构,努力构建生态多样、功能齐全、效益突出的稳定林分结构。

    3.2 ?进一步优化树种配置结构

    3.2.1 ?丰富造林树种

    认真践行绿化、彩化、财化融合发展理念,最大程度丰富造林树种,因地制宜选择山杏、山桃、榆树等乡土树种,加大对低质低效退化林分的改造力度,提高改造的针对性、有效性,建立树种丰富多样、品种功能齐全、龄组结构合理的稳定林分。

    3.2.2 ?科学设计造林模式

    坚持全林混交,分区施策、科学设计造林模式,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树种结构,全面建立乔灌结合、针阔混交的复层林分,将树种结构由单一的小叶杨纯林调整为多树种的混交林,将林龄结构的杨树过熟林调整为中幼林,将单一生物群落结构调整为生物多样性的群落结构,真正构建模式布局合理、树种搭配科学、森林景观优美、生态功能显著的森林生态系统。

    3.3 ?针对性开展森林抚育

    坚持近自然经营理念,因地制宜确定技术路线、分区施策选择抚育模式。

    3.3.1 ?针对残次林分

    坚持针中补阔、阔中添针的原则,将林子中的“斑秃”“天窗”补起来,调整林分密度和林地生产力,使树木绿起来、林相补起来。

    3.3.2 ?针对过密林分

    坚持间密留匀、砍劣留优,调整林分密度和营养空间,使林相质量好起来、生态功能强起来。

    3.3.3 ?针对单层林分

    通过补植和疏伐相结合,补植目的树种和促进林木径向生长,调整树种组成、空间结构和生态功能,使林分质量好起来、生态效益多起来。

    3.3.4 ?針对过熟林分

    设置目标树,抚育单层林、疏伐过密林、修复残次林、经营过熟林,扭转低效林效益不突出、低质林功能不强的现状,充分发挥森林功能,维护森林健康稳定。

    3.4 ?加强综合手段的配套使用

    在工程建设中以优化工程质量为抓手,以调整树种结构为目标,采取造、改、抚、封、管相结合,用好相关配套技术,实现针阔、乔灌草相结合,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保护、发展相结合,增景、增绿相结合,科技创新、技术推广相结合的现代林业模式,找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推进的结合点,努力构建树种多样、模式科学、结构稳定、效益突出的森林生态系统。

    (编辑:季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