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绿色发展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曹康康

    [摘要]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的概念,但在其著作和谈话中蕴藏着追循自然、增产开源、生态为民、推崇立法和协调持续等等绿色发展的思想。对邓小平绿色发展思想的梳理,不仅可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而且可以丰富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

    [关键词]邓小平;绿色发展;时代价值

    一、以造林为契机,追循自然之大道

    邓小平以造林为契机,追循自然之大道的思想。首先表现为反对自然从属人类,反对自然万物异化为人类工具性对象,高度重视造林工程,从而增加自然绿色,美化生活环境。邓小平发出号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1]植树造林不仅造福自身,而且恩泽万代。邓小平还反对毁林造资产、毁林谋经济的不正当的经济发展,认为保护原始森林和科学开发人工经济林不仅能够增产,而且不违反自然生长规律。邓小平不仅发动各地军队与地方民众参与造林工程,而且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造林事业的长期性和长远性的意义,曾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件大好事,是社会主义建设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2]其次就是在邓小平的积极倡导下,国务院做出了建设“三北防护林”伟大工程。“三北”是指我国的西北地区、华北的北部地区和东北的西部地区,三北防护林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它是顺应我国西北高东南低的天然地势规律而造,是人们追循自然、师法自然的杰出作品。最后表现为积极推动美化自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邓小平指出:“这件事(指植树造林),要坚持二十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实。为了保证实效,应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和奖惩制度。”[3]从此,植树造林活动成为一种制度规范星火相传。此外,在其倡导下,全国人大将每年3月2日划定为植树日,相应出台了《森林法》、《草原法》等等有针对性的具体法律。邓小平的这些绿色发展思想和行动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绿色自然观,是被实践证明的正确可行的方案,并且随着后来继承者的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演化为后来生态文明理念、生态屏障工程,生态文明制度等思想,成为了中國化的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有机部分。

    二、以产业为引擎,寻增产开源之新流

    邓小平以产业为引擎,寻增产开源之新流的思想。首先表现为科技应用于农业,政策扶持于农业。邓小平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将来的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技术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4]生态农业与科技绿色农业是有别于传统农业的新型现代化农业,是资源保护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旨在增加绿色资产,求得天人和解。其次,邓小平推崇综合利用、循环相济绿色工业之路。循环工业是清洁无污染的现代化绿色工业,上一环节的产品以及附加产品作为下一环节的原料,类似一个高效无损耗的闭路循环。就天然气而言,邓小平曾发出这样的论断:“如何利用四川的天然气,能不能搞一个年产五千吨到一万吨的氮肥厂,或者能不能从天然气中搞塑料,建一个年产一千吨的厂子做实验”,“天然气能生产化肥,化肥又能增产粮食,还可用来发电,可做多种化工原料。”[5]再次,邓小平推崇发展特色旅游业。旅游业不仅被人们推崇为“无烟产业”,而且,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邓小平曾说“发展旅游事业,可以用很多人”、“旅游业可以大大发展,算是一个新行业。”[6]邓小平一方面积极发展旅游业,增加“无烟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十分重视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环保与绿化工作。他在游览西湖时说:“杭州的绿化不错,给美丽的西湖风景添了色。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西湖名胜,发展旅游业。”[7]最后,邓小平还十分重视推广绿色节能开源。邓小平在成都视察时,提出:“沼气很好,是个方向问题,可以用来发电带动加工工业,也可以解决农民的燃料问题。”[8]实践证明沼气对缓解资源危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工业、特色旅游业和绿色开源模式等思想,对于处理经济建设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模式,其思想精华在当今时代演化为转变经济结构成分、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开发新能、科技增产等等一系列发展绿色生产力的思想。

    三、以法律为基准,开生态崇法之先例

    邓小平以法律为基准,开生态崇法之先例的思想。就国内而言,在邓小平的努力推动中,《森林法》、《草原法》、《水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等一系列法律相继出台。宪法从根本上规定了保护生活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试行《环境保护法》则对后来正式出台的环保法的制定起着借鉴作用、其他具体相关法律则从具体领域作了相应的部署。就国际而言,邓小平十分重视国际环保事业的合作,从而为保护环境提供新契机。邓小平从战略的眼光看待事物,开展生态外交,不仅可以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治理环境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还相应履行了国际环保责任和义务,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大国姿态,一个负责国家的姿态。改革开放后,我国相继签署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环保公约。邓小平一贯重视“两手抓”思想,通过国内立法和国际缔结公约两种形式使得我国绿色发展的法治支撑体系逐步完善,依法推进生态建设的基本框架基本完成。邓小平的推崇法治,护卫环境的思想开启了我国环保法制化道路的先河,对当代我国将环境保护,实现中国永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光荣使命提升到法律高度提供了思想源流,对于推进当今社会生态文明法治化、国际化走向成熟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四、以民祉为宗旨,回归绿色之本义

    邓小平以民祉为宗旨,回归绿色之本义的思想。邓小平指出:“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9]人生存在一定环境中,更是生活在必要的资源里,失去环境,人将无法生存,失去资源,人将无法生活。由此看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生存,节约资源就是维持人类生活。邓小平还说过:“我们计划在那个地方先种草后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就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人们就会富起来,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10]人们要想富起来必须要有一个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失去了环境也就失去了财富,生态维护在于富民,环境保护在于安民。生态环境破坏势必对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将生态的福祉惠及到民众实际利益之中才是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终极目的。邓小平的绿色惠民思想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经过共产党人的推进和深化,演变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绿色富国和绿色富民、生态为民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思想。

    五、以协调持续为路径,探绿色发展之方术

    邓小平以协调持续为路径,探绿色发展之方术的思想。邓小平十分看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性,认为忽视环境治理的生产是徒劳无用的。邓小平在广西视察时说:“抓生产、抓城建,这都很对,但如果不把漓江治理好,即使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再好,市政建设搞得再好,那也是功不抵过。”[11]邓小平一边重视发展生产,一边抓住环境,认为环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生态建设。只有人民富起来了,才会有更多生态投入,自然环境自然就好起来了;生态环境保护自然是财富源泉,旅游行业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邓小平还十分关心人口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出:“人口是个战略问题,要很好控制。”[12]一方面,就人口数量而言,邓小平主张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并将计划生育写入《宪法》中。减小人口数量,从而带来人口需求的减少,必将有利于缓解人口需求和资源短缺的矛盾;另一方面,就人口质量而言,邓小平主张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先后颁布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等等。邓小平的人口、经济和环境协调可持续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发展和完善,为解决我国人口、经济和环境问题提供思想导航。

    六、总结

    综上所述,追循自然涉及到绿色发展的自然观思想,旨在化解天人对立;增产开源涉及到绿色发展的经济观思想,旨在推行绿色节能开源模式,增加绿色生产力;推崇立法涉及到绿色发展的法治观思想,旨在保障绿色发展、护卫绿色果实;生态惠民涉及到绿色发展的社会观思想,旨在以人为本、绿色福祉惠及民众;协调可持续蕴含着绿色发展的方法论思想。邓小平尽管未明确提出绿色发展概念,其思想涉及到自然观、经济观、法治观、社会观和方法论等各个方面。邓小平的绿色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绿色观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的重要思想宝库。

    [注释]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

    [2]翟泰丰.邓小平著作思想生平大事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793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275.

    [5]王东.邓小平理论与跨世纪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49.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262-303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71.

    [8]总设计师邓小平[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64

    [9]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M].法律出版社,1981:16.

    [10]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7.

    [11]刘建华.邓小平纪事(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89.

    [12]鄧小平年谱(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