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万寿庆典”是清代苏州社会一项重要的政治活动,显示了地方宗族利用社会资源的方式。原本彰显“王权”的庆典仪式在举办过程中逐渐融入了多种社会诉求,如政治和社会话语权的谋求。苏州玄妙观是举办该仪式的重要场所,与庆典活动相伴生的是地方家族以之为中心出现了大规模的迁徙,
摘 要 “台参”在北宋前中期,一直是有关官员在朝堂参谒御史台官员的一项见谢辞之仪。神宗熙宁年间,朝廷借台参之“名”行验视老疾昏懦官员之“实”,将台参由朝堂移至御史台,对其进行改革。在几经波折后,台参地点还是由御史台改回了朝堂,回到了“辞谢之仪”的旧轨上,但是台参“验疾之具”的
摘 要一战期间,英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战时宣传活动,其中对协约国的主要战略对手德国的抨击与丑化是英国战时宣传的主要内容之一。从策略上来说,英国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开展反德宣传。一是强调德国的侵略性,渲染德军对他国平民的战争暴行;二是将德皇威廉二世作为德国军国主義势力的人格
摘 要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民面临农业用地不足不沃、税高赋重的困境。为减轻经济压力,农民着力发展畜牧业、手工业等副业。手工业与市场联系紧密,农闲时本地及外地务工人员的流动加速了农民的社会分层。畜牧业与农业直接相关,同时呈现出商品化特性。农奴制改革后,农业资本主义的
摘 要1337~1453年爆发的百年战争,不仅是英法争夺领土以及封建继承权的国际战争,而且是法国贵族相互攻伐的内部战争。在其后期阶段,勃艮第公国的扩张成为影响百年战争的主要力量,盎格鲁-勃艮第联盟实现了兰开斯特王朝治下的二元君主国。勃艮第立场的转变成为结束战争的关键因素,倒
摘 要 1857年,马克思提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个问题比较难以理解,世界各国有不同的解释。迄今为止各国研究的世界史,都是以国家民族史为基础的世界市场史。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资
摘 要 为加快边疆教育发展以实现抗战建國战略,并借机加强对边疆社会的控制与渗透,南京国民政府在20世纪30~40年代颁布了多个优待边疆教师的政策,形成了提高薪金待遇、解决生活困难与补助考察进修“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具有保障边疆教师家庭生活与促进职业发展的突出特点。这些政
齐君摘 要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先后有36名中国译者担任“笔受”工作。作为最早系统接触并译介西书的知识分子,他们主要来自江浙地区,大多是没有功名的普通士人,教育背景新旧相间。他们不仅积极译书,而且致力于译书规则和专业名词的创设等工作。“笔受”译者的科学素质、坚定的译书信念及忘
摘 要 庚辛议和时期,清政府的政务程序十分特殊,行在朝廷、全权大臣与东南的刘、张二督之间形成三角政治。有关研究已有所揭示。本文重点梳理三方关系的前后演变,考察各方在“祸首”“俄约”“赔款”等关键条款上的立场和幕后互动,认为议和期间南北议和大臣大致是各行其是局面,且自“俄约”
摘 要 “上公”一词在平帝元始四年之前并非一种现实的职官制度。平帝元始四年,随着王莽官拜“宰衡”,“上公”得以进入现实制度之中。但由于西汉制度中本无此名号,故而造成了“上公”地位的模糊。这也导致新莽王朝在官位与爵位两个系统中均出现了“上公”之位。这一名号也被更始政权和东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