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中创新“合”中提升

    郭静

    【摘要】本文以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两会特别节目《我的两会》节目为例,详述了节目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实现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规模、成建制的合作,根据不同传播平台、渠道的传播规律,进行适配性内容传播的实践,提炼出从广播端发起、在“两微一端”上发力、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的经验,探索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之路径。

    【关键词】全国两会 主流价值 融合传播 流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后,如何在广播电视实现资源整合、机制融合的基础上在传播上发力,尤其是在重大主题报道中体现融合优势、打造精品,引导舆论?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推出的两会特别节目《我的两会》,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

    《我的两会》为广播直播谈话节目,2019年3月5日至14日,每晚19:00~20:00播出。每期节目邀请一位全国人大代表走进广播直播间,总台央广、央视节目主持人现场主持,话题围绕代表的履职议案、个人履职故事和感受,以及全国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展开。其间,还会有总台国广主持人以直播连线的方式,聚焦海外媒体对中国两会的报道。

    与传统的广播节目相比,《我的两会》的独特之处有两点:其一,它由一系列适应不同传播平台的多媒体产品组成,在生产流程、着力点、表现形式及语态上均有融合创新之处,实现了立体传播的效果。其二,节目不是简单停留在央广、央视、国广主持人外在形象和声音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在“两微一端”上发力,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真正体现三台相“融”的实力和优势。

    一、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主动设置议程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如何在重大政治活动报道中创新议程设置方式,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我的两会》节目从选择嘉宾开始,渗入节目价值标准,继而在内容主题的确定上坚持不跑偏、不失焦,既塑造了新时代全国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群像,同时又对他们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成长、思考进行深入挖掘和忠实记录。

    (一)嘉宾:兼具代表性和话题性,凸显个性鲜明的人物性格,构成人大代表的整体形象

    《我的两会》邀请的十位嘉宾,是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前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的指导下,中国之声从2900多位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选取的,对选取的十位代表进行了长期、持续、深入的跟踪采访,记录、见证他们的履职经历和故事,塑造人大代表的集体形象,折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的制度自信。

    《我的两会》是中国之声2018年两会系列报道《代表》节目的一种延续,2018年《代表》节目主要聚焦十位代表的个人经历、当选背景和相关履职故事。今年,节目组改变采访形式,将十位代表请进直播间,讲述过去一年的履职故事和感受。去年与今年的节目形式有区分,内容上则体现承接和递进,既有时代感,又有纵深感,在新闻“快消品”盛行的当下,节目凭借难得的史料价值,显现出独特的气质。

    十位代表的选取,注重“同”与“不同”。“同”在于他们每个人都履职意愿强烈,尽心、尽力、尽责,“不同”在于他们的身份背景和提案各具代表性。从身份、经历来说,节目组选取的十位代表中,既有连任多届的“老代表”,也有初次当选的“新人”;既有“天生就是代言人”的专业律师,也有整天处理鸡毛蒜皮的“小巷总理”式人物;既有执着于打拐的公益组织发起人,也有深耕人工智能的行業领跑者;有作家、导演、教授,也有农村淘宝店主、非遗传承人、砌墙砌进“世界杯”的95后青年农民工。他们每个人都拥有这个时代背景下非同寻常的人生故事,但同时又共同构成真实、丰富、立体的代表群像,是对本届全国人大代表整体形象比较全面的一个观察角度。

    从所在领域、关注方向来说,节目组选取的十位代表各有侧重。如律师韩德云侧重法治,社区书记朱国萍偏重民生,导演贾樟柯关注文化,大学教授周洪宇心系教育,农村电商合伙人华茜关心扶贫和乡村振兴,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注重科技创新和民企发展……这些话题,紧扣我国现阶段的中心工作,涵盖重大主题,因此,十位代表的采访连在一起就是对国计民生相对全面的扫描。

    在同样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中如何取舍?《我的两会》选取了自身具有话题性的代表。如作家代表中的阿来坚持4年录制两会声音日记,学者代表周洪宇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在前几届任期里写出“代表履职指南”等。

    基于代表选取的精准,中国之声《我的两会》十期节目、十位人物,各自成篇又构成体系,体现了策划的独具匠心。

    (二)主题:立足代表履职故事,紧扣两会重大主题,打造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两会舆论场

    两会报道历来是媒体的“竞技场”。与此同时,舆论场上的一些新变化,也增加了舆论引导、凝聚共识的难度。例如:近些年的两会报道在“时政新闻软处理”的旗号下有泛娱乐化的倾向,《我的两会》则牢牢立足嘉宾的代表身份,紧紧围绕其履职的台前幕后,紧扣两会议程和议题,确定谈话内容和主题。具体结构上,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代表在会上如何履职。这部分内容包括代表对相关报告审议的意见、建议,以及准备提交的议案、建议。议题紧扣两会,排序紧扣议程,十期节目与两会进程齐头并进、紧密配合。如3月5日的嘉宾是全国人大代表、本届大会主席团成员、沪剧《小巷总理》的原型——朱国萍,聚焦的是当日上午提交代表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议题。3月6日到访的是电影导演贾樟柯,谈及的话题涉及习近平总书记3月4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共同探讨如何“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3月7日嘉宾是作家阿来,他带来关于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与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关于“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的重要讲话形成应和。3月12日,2019年两会的两高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提交代表审议,当晚节目邀请的嘉宾是已任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重庆律师韩德云,节目中他提到当天审议两高工作报告时出现“两次意外的掌声”,真实、鲜活的细节让听者如同置身会场。《我的两会》十期节目,涵盖了民生、教育、文化、法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人工智能、非遗保护、慈善救助、工匠精神等多个话题并且各有侧重。

    第二部分为代表在两会前后如何尽责。《我的两会》节目并没有简单停留在代表的建议、议案本身,而是关注到这些来自不同地域、领域、行业的代表在每一份议案、建议背后的调研、思考、取舍。节目对代表履职的台前幕后进行深度挖掘,解疑释惑,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内容更聚焦。

    第三部分为普通公众对两会的期盼。节目在聚焦代表之外,还将话筒对准了普通群众,记录、传递他们对两会的期待,对热点议案、建议的思考。这些社区街头采访不仅在节目中起到推进话题的作用,更得到了代表们的关注,真正实现了人人参与、凝聚共识的效果。广泛的民众调查,让更多普通人“走进”两会,有效打造了“我的两会”这一概念。

    二、“融”中创新,“合”中提升

    总台成立后,播音员、主持人层面的融合成果有目共睹。从央广《新闻和报纸摘要》播音员献声央视《新闻联播》,到央视、央广、国广记者在博鳌亚洲论坛合作直播,再到本次两会期间央视新闻频道直播间《两会帮你问》和央广中国之声直播间《央广会客厅》首次实现在两会特别节目中同框,融合在不断推进。

    《我的两会》节目中,十位央视节目主持人和三位国广主持人连续十天的出现,首次实现了原中央三台主持人大规模、成建制的合作。三台主持人各显所长,水乳交融,实现了1+1+1>3的融合效果。每位主持人访谈的嘉宾都经过精心搭配,双方相互激发,多期节目产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四位央广主持人,是央广中国之声较成熟的谈话节目主持人,他们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节目中承担了把控大局、推进话题、调整节奏、调动各方情绪的重任,确保了节目的顺畅进行。三位国广主持人,则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节目带来全新的环球视野,对节目进行丰富和补充。此次十位央视主持人的加盟,不仅为节目带来更多的关注度和流量,还将电视人制作节目时的理念带入节目中,让访谈得以走向深入,给节目带来更好的效果。

    例如:3月5日第一期《我的两会》,参与现场主持的央视节目主持人张泽群在与上海代表团代表朱国萍访谈时,回忆起自己曾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参与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情景,以电视人自有的画面感,很好地讲述了人大代表肩负的责任和使命。3月6日对话电影导演贾樟柯,央视节目主持人张越曾有过做编剧的经历,他们之间的对话棋逢对手,精彩纷呈。张越精准、独到的归纳总结,为节目大大增色。3月7日对话作家阿来的是央视《走近科学》节目的主持人张腾岳。阿来曾任国内著名科幻杂志《科幻世界》的主编,他与张腾岳的这次“碰撞”,火花四射,而张腾岳的松弛、风趣、幽默,自带“弹幕”效果。

    三、流程优化、平台再造,拓展节目影响力

    广播电视平台具有资源整合、内容充实的优势,但如何立足平台优势,打造立得住、叫得响、传得远的新媒体产品,一直有待破题。《我的两会》节目将新闻采访过程根据不同传播平台、渠道的传播规律进行适配性改造,打造出适合不同平台传播的系列产品。

    广播版《我的两会》分为直播版和精华版两个部分。直播版时长一小时,在每天晚间黄金时段(19:00至20:00)播出。晚间广播伴随性强,因此直播版注重谈话氛围,节奏相对舒缓。精华版从一小时直播中剪辑精彩片段,时长5至8分钟,次日《新闻纵横》《央广新闻晚高峰》《央广夜新闻》等节目重播。早间广播节奏快、信息量大,精华版强调信息点密集、醒目。

    视频版《我的两会》分为长视频和短视频两种。长视频以一小时直播访谈的录制视频为主,时长50分钟左右,次日在央广网推出。因视频节目来源于传统广播,直播间现场LED大屏等视频元素设计简洁,以满足部分受众对广播直播间和主持人的好奇。短视频是重点打造的产品,时长5分钟左右,次日在“中国之声”官方微博首推,随后附图文在“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推出,同时在“央广新闻”客户端与相关报道一并推出。

    短视频的内容与一小时的广播直播访谈有很大的区别,对其节目内容的具体分析,更能看出《我的两会》在流程优化、平台再造上的设计思路。

    短视频通常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直播访谈前的纪实拍摄及花絮。这部分有导视的作用,主持人对嘉宾的兴趣点在哪里、嘉宾可能带来哪些具有可看性的议题等,内容真实、轻松,强调趣味性和人性化。第二部分为一小时直播访谈节目金句回顾。这部分在5分钟短视频中通常仅占五分之二篇幅,它是一小时直播访谈节目的超级浓缩版,适合新媒体平台的碎片化传播。其表现形式尤其值得称道,它没有以直播间视频剪辑的方式呈现,而是将音频可视化:即在音频的伴随下,屏幕上出现大大小小、或横或竖的字幕,逐字的可视+重点字句的强调,既弥补了音频稍纵即逝、伴随性的弱点,又有意无意成为导读,强化重点,适合阅读。之所以不用直播间视频而将音频可视化,就是为了凸显音频的特性:引起联想,含义丰富。节目金句篇幅不长,但恰是《我的两会》在“两微一端”传播的核心思想价值所在。第三部分为直播访谈后的快问快答。在节目主编快节奏的提问下,刚刚结束直播的嘉宾和央视主持人做出应急反应,可看性强,请他们对刚刚结束的访谈进行补充,让节目有意犹未尽的效果,每位嘉宾提问明日嘉宾的环节设计,使节目前后勾连,形成互动,增添了趣味。

    立足广播,将新闻的采集流程全程在广播里即时呈现,并将采集的精彩片段以图片、文字、视频、动画、声音有机融合,在“两微一端”推出,这是《我的两会》在产品布局上的创新和突破。为了实现这一创新,节目在生产流程上进行了再造。

    广播端的视频采集。《我的两会》节目的视频录制,没有选择视频演播室而是在广播传统直播间里,这是为了照顾广播听众,保证广播直播的纯粹,确保声音的魅力,又不因所谓融合造成对音频的干扰。“兩微一端”的推送也不是简单的广播节目稿直接上网。以微信传播为例,每篇文章从标题到语态,从图片到排版,均考虑手机阅读的效果。

    因为生产流程的改变,广播直播成为整个生产流程的开端,直播结束是新媒体生产的开始。从广播中采集的优质内容,经过浓缩提炼,以新媒体乐见的融合形式推出,在当下传播最为强势的社交平台亮相,从而达到了传播的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新闻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肖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