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过度自信、分析师跟踪与盈余管理

    李映照 刘敏

    

    

    

    【摘 要】 从管理者非理性角度,以2006—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分析师跟踪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管理者会高估企业未来收益,低估风险,业绩低于预期时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所在企业的盈余管理更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分析师跟踪降低管理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缩小盈余操纵空间,监督管理者的不当行为,减弱过度自信对盈余管理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丰富了过度自信和盈余管理领域相关研究,为监督和约束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 过度自信; 分析师跟踪; 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0)08-0026-08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开始了对企业盈余管理研究。学者们依据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从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方式、经济后果、治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大多是在经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传统财务理论的重要假设之一——经济人假设,认为经理人在决策过程中是完全理性的,会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和贝叶斯法则。然而,经济人假设依赖于一系列严格的补充性假设之上,忽略了管理者的个性特征,也无法解释现实中存在的许多现象。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决策过程中是非完全理性的,受到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信念等影响,会偏离最优理性决策,过度自信是大多数人在决策中都存在的心理;管理者由于知识、经验、事业成就优于普通人,更容易表现出过度自信。高阶理论指出,管理者特征尤其是心理特征通过影响企业决策进而影响企业行为[1]。具有过度自信心理的管理者往往高估自身的经营能力,对公司收益过度乐观,低估风险,倾向于做出过高的盈利预测,当业绩不如预期时会为了公司利益或个人利益进行盈余管理。因此,有必要从管理者非理性的角度,探究我國企业管理者是否存在过度自信心理,以及这种心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盈余管理虽然改善了企业暂时的盈利状况,但损害了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了资源配置,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内外部监督机制尤为重要。分析师具有信息中介职能,凭借特有的专业知识、投资经验解读公开信息,通过与上市公司的沟通、调研等挖掘非公开信息传递给投资者,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分析师跟踪让管理者行为受到更多的关注,对管理者起到了威慑和监督作用,是企业外部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

    本文以2006—2017年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以及分析师跟踪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使用相对薪酬度量过度自信,发现在其控制其他变量后,过度自信管理者所在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更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分析跟踪能够起到监督作用,即分析师跟踪减弱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贡献如下:首先,从管理者非理性视角,探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对相关研究做出了有益补充。其次,考察了分析师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盈余管理关系的调节效应,对加强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监管有一定启示意义。在目前的管理者过度自信下盈余管理行为治理机制研究中,没有探究分析师的治理作用。学者对分析师的治理作用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有监督效应和压力效应两个完全相反的观点,研究发现分析师能够减弱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发挥了监督效应。

    二、文献回顾

    (一)管理者过度自信研究现状

    过度自信是人们在进行决策时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偏差。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通常表现出过度乐观,高估项目成功的概率,高估企业未来收益,低估风险;过高估计自身掌握知识、信息的精确性;容易产生控制幻觉,倾向于高估对不确定事件结果的控制能力;事情发生后,往往把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把失败归于外部因素,表现为自我归因[3]。

    目前,学者们已在并购、投资、融资、股利政策等方面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影响展开了研究。在财务领域中最早关注到这种认知偏差的是Roll(1986),他提出傲慢假说,该假说从管理者非理性角度解释了公司收购,傲慢使决策者过高估计标的公司未来收益,低估了并购失败的风险,导致并购溢价过高。后续学者也证明了过度自信与并购频率、并购商誉呈正相关关系。在投资决策方面,学者普遍认为过度自信将导致企业非效率投资[4],管理者过高估计本公司价值,认为外部融资成本过高而放弃需要融资的好的投资项目,引发投资不足;同时,过高估计投资项目的现金净流入,当企业现金流充足时投资净现值(NPV)小于零或者只有微小盈利的项目,导致过度投资。在融资决策方面,过度自信管理者的融资顺序没有改变,认为企业价值被市场低估,首先考虑内部自有资金,外部融资方式中股权融资成本较高,更加偏好债务融资;在债务期限结构上,对企业资金流入过度乐观,低估再融资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偏好短期债务而非长期债务[5]。在股利政策方面,如果管理者看好企业未来的投资机会,预计企业未来需要大量资金,可能倾向于保留内部资金而不是支付股利。学者研究表明,过度自信管理者所在公司相比于普通公司的股利支付水平更低[6]。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还将管理者过度自信影响的研究拓展到企业创新、成本粘性等领域。

    (二)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已有文献将盈余管理动机概括为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规避监管动机。资本市场动机认为会计盈余是影响上市公司股价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盈利能够吸引投资者的注意,从而提升股价。学者研究表明经理人会出于融资[7]、并购重组、避免亏损等目的调节会计盈余。契约动机包括企业所有者和经理人之间的薪酬契约、经理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债务契约,契约的制定和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会计盈余。管理者有动机为了绩效考核进行盈余管理[8]。当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时,管理者会采取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方式降低债务违约概率。由于企业的盈利会受到政府监管行为的影响,所以规避监管也是管理者进行盈余操纵的动机,国外研究集中在反垄断、行业监管等方面,国内则是关注避税,研究表明管理者会为了避税进行盈余管理[9]。

    学者对盈余管理动机展开了全面且极具价值的研究,但是现有研究大多基于理性经理人假设,忽略了管理者认知偏差的影响。现有研究表明企业的并购、投资、股利政策等行为会受到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的影响,出于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等,过度自信也可能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国外学者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管理者过高估计自身能力,低估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加偏好高风险、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所在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更低[10],过度自信程度与企业财务重述呈正相关关系[11]。国内较少关于过度自信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也没有涉及分析师的调节作用。因此本文以我国2006—2017年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探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是否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以及分析跟踪能否发挥治理作用。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盈余管理

    与普通人相比,管理者更可能存在过度自信心理。一方面,具有过度自信心理特征的人更容易表现出自信、乐观的态度,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相同条件下更容易获得赏识,成为企业管理者,企业认为这类管理者更能激励员工、吸引投资者。另一方面,过度自信者具有归因偏差的特征,倾向于把成功的因素归为自身能力,把失败归结为外界因素;管理者具有优于普通人的学识、成功经历,这些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过度自信程度。而对于我国企业管理者,存在过度自信心理特征的可能性更大。从古至今,我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的“君臣关系”赋予领导者极高的地位,管理者天然的地位优势、领导权威,更容易使其过度自信[12]。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第一,过度自信管理者过度乐观,高估未来收益,低估风险,所在企业的实际业绩低于预期的可能性更大。管理者往往过高估计项目的预期收益,低估不利情况发生概率,投资NPV小于零或者只有微小盈利的项目,引发过度投资[13]。管理者高估自身经营能力、整合能力,高估并购带来的协同效应,支付的并购对价过高[14],实施更多的并购行为,损害企業价值。管理者激进的投资决策使经营业绩波动幅度更大,业绩不如预期的可能性更大。管理者的薪酬契约、职位晋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盈余,为了达到绩效考核目标,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管理者有动机进行盈余操纵。同时,会计盈余会影响股票价格,为了配合融资、股东减持等活动,在董事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下,管理者可能进行盈余管理。第二,过度自信管理者所在企业要应对更高的财务困境风险。管理者过高估计自己决策和降低风险的能力,低估企业面临的风险,采用的财务政策较为激进,如使用大量的债务融资、偏好短期债务等,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更大,出于避免亏损的动机可能进行盈余管理[15]。第三,过度自信管理者对盈余管理被发现存有侥幸心理。管理者有更高的风险偏好,容易高估盈余管理带来的收益,低估内外部监管机制的有效性,对掩盖盈余操纵行为抱有侥幸心理。

    此外,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也有能力进行盈余管理。在委托代理关系下,管理者受托经营企业,具有较大的经营决策权,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投资者对其约束是有限的。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还在不断完善,在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同时,也给管理者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可以根据自身职业判断对会计估计、会计政策进行选择,比如坏账准备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折旧方法的选择等。在我国企业现有的治理结构、制度环境下,为了短期利益最大化,管理者有能力进行盈余管理。

    综上,本文提出假设1。

    H1:控制其他变量后,过度自信管理者所在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更高。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分析师跟踪与盈余管理

    现有研究对分析师的治理作用持有两种观点,分别是监督效应和压力效应。从监督效应角度,Chen et al.[16]利用券商合并事件研究发现,企业受到的分析师关注减少后,其盈余管理活动提高了,验证了分析师的外部治理作用。从压力效应角度,企业利润如果没有达到分析师预测,投资者会认为企业出现了预期外的业绩下滑引发股价暴跌,出于这种压力管理者可能会实施盈余操纵行为。李春涛等[17]发现企业存在分析师跟踪的情况下,并没有努力经营改善业绩而是通过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迎合分析师预测。

    具体到过度自信管理者,分析师可能会约束其盈余操纵行为。第一,分析师能降低管理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缩小了盈余操纵的空间。信息不对称是管理者进行盈余操纵的重要条件,分析师通过两种方式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一是凭借专业知识和投资经验对企业的公开信息进行解读,二是利用职业的便利性获取企业的内幕信息并传递给外部投资者。第二,分析师是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外部治理机制,监督管理者行为。分析师对企业、管理者长期持续地跟踪和关注,更容易觉察企业的不当行为,可以通过分析报告进行揭露。同时,分析师跟踪能提高企业公开或非公开信息的传播广度和深度,降低信息的获取成本,使企业受到更多的监督。当企业存在分析师跟踪的情况下,管理者的不当行为更容易被感知,为了避免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会降低盈余操纵。

    然而,分析师也可能对过度自信管理者产生压力效应。分析师发布的盈利预测使得投资者对企业的盈利产生预期,当实际业绩不如预测时,投资者可能会抛售股票,管理者为避免不利市场反应可能进行盈余操纵。相比于普通管理者,过度自信管理者对未来收益过于乐观,企业业绩波动幅度更大,与分析师盈利预测不一致的可能性和程度也更大,可能会为了迎合分析师预测进行盈余管理。

    综上,本文提出竞争性假设2。

    H2a:控制其他变量后,分析师跟踪能够减弱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H2b:控制其他变量后,分析师跟踪会加剧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6—2017年间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并剔除以下数据:金融类上市公司;ST或ST等经营异常的上市公司;上市年限不足1年的上市公司;研究数据缺失的观测值。最终获得21 233个样本。为排除异常值的影响,对所有连续型变量在上下1%缩尾处理。本文数据主要来自CSMAR数据库。

    (二)变量界定

    1.盈余管理(DA1)

    本文依据Dechow et al.的修正Jones模型分年度分行业估计得到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DA1)衡量盈余管理,DA1值越高,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修正Jones模型如下:

    =β1+β2+β3+ε (1)

    DAi,t=--(-)-? ?(2)

    其中,TAi,t是公司i第t年的总应计利润,TAi,t=NIi,t-

    CFOi,t,NIi,t为净利润,CFOi,t为经营活动现金流,ΔREVi,t为销售收入增加额,ΔRECi,t为应收账款净值增加额,Ai,t-1为上年度总资产,PPEi,t为固定资产原值。首先将样本数据分行业分年度按模型1进行回归,再将模型1中系数带入模型2,得到可操纵性应计利润DAi,t,取绝对值即为DA1。

    2.管理者过度自信(Overcon)

    国内外学者衡量過度自信的方法主要有管理者相对薪酬、管理者持股比例变化、企业盈利预告偏差、并购次数、CEO个人特征、企业景气指数等。这些方法各有利弊,考虑到薪酬是管理者盈余操纵的动机之一,也是激励机制的关键部分之一,以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参考姜付秀等[12,18],本文采用管理者相对薪酬方法,即用公司中前三名管理者薪酬之和占所有管理者薪酬之和的比例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相关研究表明,薪酬比例越高,管理者对公司的控制权强,越容易过度自信。

    3.分析师跟踪(Analyst)

    参考李春涛等[17],分析师跟踪数量等于一段时间内跟踪某家上市公司的机构数量。例如,2017年共有38个券商的分析师发布了88份有关美的集团的研究报告,无论涉及多少个分析师,因此认为2017年有38个分析师跟踪了美的集团。在回归中,分析师跟踪Analyst等于这个数据加1再取自然对数。

    4.控制变量

    参考相关文献,设置了企业规模(Size)、财务杠杆(Lev)、总资产报酬率(Roa)、总资产增长率(Growth)、经营活动现金流量(CFO)、会计师事务所(Audit)、审计意见(Opinion)、产权性质(State)、股权集中度(Shrcr1)、董事会规模(Dsize)、独立董事比例(Indp)、内部控制质量(Icq)、年度虚拟变量(Year)、行业虚拟变量(Ind)等。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三)模型构建

    为验证研究假设,构建如下模型:

    DA1i,t=α0+α1Overconi,t+α2Analysti,t+α3Sizei,t+

    α4Levi,t+α5Roai,t+α6Growthi,t+α7CFOi,t+α8Auditi,t+

    α9Opinioni,t+α10Statei,t+α11Shrcr1i,t+α12Dsizei,t+α13Indpi,t+

    α14Icqi,t+Year+Ind+εi,t? ? ?(3)

    DA1i,t=β0+β1Overconi,t+β2Analysti,t+β3Overconi,t×

    Analysti,t+β4Sizei,t+β5Levi,t+β6Roai,t+β7Growthi,t+

    β8CFOi,t+β9Auditi,t+β10Opinioni,t+β11Statei,t+β12Shrcr1i,t+

    β13Dsizei,t+β14Indpi,t+β15Icqi,t+Year+Ind+μi,t (4)

    若模型3中α1显著为正,表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所在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更高,则H1成立;若模型4中β3显著为负,说明分析师跟踪能够减弱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则H2a成立;若模型4中β3显著为正,说明分析师跟踪加剧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则H2b成立。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盈余管理程度(DA1)的平均值为0.059,中位数为0.041,标准差为0.059,说明样本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管理者过度自信(Overcon)的平均值为0.450,中位数为0.430,说明研究样本中管理者存在过度自信心理的公司接近45%;分析师跟踪(Analyst)的最大值为3.700,最小值为0,标准差为1.100,说明研究样本中分析师跟踪数量存在一定差异;企业规模(Size)的平均值为22;财务杠杆(Lev)的平均值为0.450,说明样本公司总资产约有45%来自负债;总资产净利润率(Roa)的平均值为0.043;总资产增长率(Growth)的平均值为0.160,表明样本企业发展能力较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CFO)的平均值为0.044;会计师事务所(Audit)平均值为0.060,表明聘请国际四大的上市公司比例约为6%;审计意见(Opinion)的平均值为0.028,表明样本企业的审计报表大部分都获得了标准无保留意见;产权性质(State)的平均值为0.460,表明产权性质为国有的占据了约46%;股权集中度(Shrcr1)的平均值为0.360,最大值为0.750,表明样本企业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约为36%,股权集中度较高;董事会规模(Dsize)的平均数为2.200;独立董事比例(Indp)平均值为0.370,最小值为0.300,表明样本公司中独立董事比例都达到了法规要求;内部控制质量(Icq)平均值为6.500。

    (二)相关性分析

    表3给出了变量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管理者过度自信(Overcon)与盈余管理程度(DA1)的相关系数为0.102,在1%水平上显著,初步验证了H1。分析师跟踪(Analyst)与盈余管理程度(DA1)的相关系数为-0.055,与管理者过度自信(Overcon)的相关系数为-0.166,均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分析师跟踪数量越多,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可能越低,初步证明分析师跟踪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中起到的监督效应大于压力效应。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500,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三)回归结果分析

    表4报告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分析跟踪与盈余管理的回归结果。回归(1)将因变量盈余管理(DA1)、控制变量、年份、行业虚拟变量带入回归,除了会计师事务所(Audit)、独立董事比例(Indp)不显著,其余变量都在10%的水平上显著。回归(2)控制了控制变量、年份和行业虚拟变量,过度自信(Overcon)的系数为0.023,在1%水平上显著,验证了H1,过度自信心理越突出,管理者实施盈余操纵的可能性越大。控制变量方面,分析师跟踪(Analyst)、企业规模(Size)、经营活动现金流量(CFO)、董事会规模(Dsize)、内部控制质量(Icq)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系数为负,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分析师起到了监督作用,制约了管理者的盈余操纵行为;随着公司规模增大,企业管理者实施盈余操纵行为的概率越小,可能是进行盈余操纵的成本逐渐增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越大,所在企业盈余操縱可能越少;董事会在减少管理者盈余操纵的发生上发挥了一定作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对管理者的盈余操纵起到了制约作用。财务杠杆(Lev)、总资产净利润率(Roa)、总资产增长率(Growth)、审计意见(Opinion)、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Shrcr1)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说明财务杠杆越大,管理者实施盈余操纵的可能性越大;为了提高总资产净利率和总资产增长率,管理者可能进行盈余操纵;审计报告获得非标准意见、股权集中度越高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可能越大。会计师事务所(Audit)、独立董事比例(Indp)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系数不显著。

    为探究分析师跟踪在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盈余管理中起到的是监督作用还是压力作用,本文回归(3)在回归(2)的基础上加入Overcon×Analyst,Overcon×Analyst的回归系数为-0.008,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了上市公司分析师跟踪数量越大,管理者过度自信对盈余管理的正向影响会减弱,即分析师跟踪在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中起到了监督作用,H2a成立,H2b不成立。分析师持续关注企业,对企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能降低信息不对称,管理者的行为更容易被投资者感知,对管理者起到监督和威慑作用,为了避免行为被揭露带来的监管和处罚,管理者会减少盈余操纵。

    (四)稳健性检验

    为提高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进行了以下检验:

    1.过度自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参考孙光国等[10],将管理者过度自信滞后一期(Overcont-1)带入回归。

    2.改变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测量。参考梁上坤[19],若管理者过度自信(Overcon)高于行业中位数取1,反之取0。

    3.改变盈余管理的测量。采用横截面Jones(1991)模型、Kothari等(2005)提出的业绩匹配模型衡量应计盈余管理,取绝对值得到DA2、DA3。

    在以上检验中,研究结论没有改变,较为稳健。表5列示管理者过度自信滞后一期(Overcont-1)带入模型回归的结果,鉴于篇幅其余检验结果未列示。

    六、研究结论

    现有的盈余管理研究大多基于理性人假设,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有限理性的,在进行决策时存在认知偏差,而过度自信可能是在人的判断决策分析研究中最稳健的发现。本文从管理者非理性视角,以2006—2017年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同时探究分析师跟踪在上述关系中是否起到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过度自信管理者过高估计公司预期收益,低估可能面临的风险,业绩不如预期时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所在企业的盈余管理更高;(2)分析师跟踪降低管理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缩小盈余操纵空间,监督管理者的不当行为,能够减弱过度自信对盈余管理的正向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监督和约束管理者非理性行为有一定借鉴意义:

    第一,管理者是有限理性的,存在系统性的认知偏差,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可能进行盈余操纵,企业应该不断完善治理机制。建立各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程序明晰的决策系统,决策时遵循规则;完善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对管理层的考核应该更加地全面系统,不能只停留在财务层面,还应包括非财务指标。

    第二,分析师具有监督作用,能减弱管理者过度自信对盈余管理影响。我国分析师行业起步较晚,在规范性、专业性方面还有提升空间,要不断完善行业制度,充分发挥其职能;分析师作为第三方应该始终保持独立、客观公正和专业的原则,不断加强行业自律,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 HAMBRICK D C.Upper echelons theory:an updat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2):334-343.

    [2] 林靖,周铭山,董志勇.证券执法加强了分析师的监督治理作用吗[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39(3):97-110.

    [3] ADAM T,FERNANDO C S,GOLUBEVA E V.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5,60:195-208.

    [4] 张立民,邢春玉,李琰.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管理层自信与投资效率[J].审计研究,2017(1):52-58.

    [5] HUANG R,et al.CEO o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debt maturity[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6(36):93-110.

    [6] DESHMUKH S,GOEL A M,HOWE K M.CEO overconfidence and dividend policy[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13,22(3):440-463.

    [7] 姚宏,陈青青,李艺玮.股权再融资中的盈余管理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77-84.

    [8] 李宗彦,覃予.经济波动中的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契约[J].财经研究,2016,42(12):131-141.

    [9] 芦笛.税收-会计差异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J].科研管理,2017,38(5):98-106.

    [10] 孙光国,赵健宇.产权性质差异、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会计稳健性[J].会计研究,2014(5):52-58.

    [11] PRESLEY T J,ABBOTT L J.AIA submission:CEO overconfidence and the incidence of financial restatement[J].Advances in Accounting,2013,29(1):74-84.

    [12] 姜付秀,张敏,陆正飞,等.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财务困境[J].经济研究,2009(1):131-143.

    [13] 李婉麗,谢桂林,郝佳蕴.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过度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10):76-86.

    [14] 潘爱玲,刘文楷,王雪.管理者过度自信、债务容量与并购溢价[J].南开管理评论,2018(3):35-45.

    [15] 罗文波,李敏鑫.ST企业投资收益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基于异常审计费用的调节效应[J].会计之友,2019(13):19-25.

    [16] CHEN T,HARFORD J,LIN C.Do analysts matter for governance? Evidence from natural experime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5,115(2):383-410.

    [17] 李春涛,赵一,徐欣,等.按下葫芦浮起瓢:分析师跟踪与盈余管理途径选择[J].金融研究,2016(4):144-157.

    [18] 易靖韬,张修平,王化成.企业异质性、高管过度自信与企业创新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2015(6):101-112.

    [19] 梁上坤.管理者过度自信、债务约束与成本粘性[J].南开管理评论,2015(3):12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