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理想观对当代理想信念教育启示

    关键词 理想观 一般理想 最高理想

    作者简介:冯艳彬,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A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232

    恩格斯说过:“历史是不自觉的,但必然是为了实现某种预定的理想目的而努力。”而这样一种不自觉的催人奋进的力量就是来自于理想的力量。理想观就是对于有关于理想的背景、内容、形成、发展、价值、规律等一切内容的总和。马克思理想观是马克思对于理想问题的总的看法与根本的观点的诠释。一、马克思理想观科学内涵

    (一)一般理想

    一般理想指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通过了对于资本主义的深入剖析,揭示其产生的背景、发展的历史,以及资本主义本身所存在的固有的周期性危机,进而真理性的解释了资本主义发展发展的限度和它与生俱来的“软骨病”,这成为了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必然之处。另外,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之中,资本主义首先生产的就是它的掘墓人——无产阶级。资本主义为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压榨剥削无产阶级,这造成了二者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建立在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统治,虚伪的披着平等自由的外衣,在实际之上却无法掩盖住肮脏丑陋的本质。19世纪时期,随着资本主义扩张的脚步的加快,对于无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也就更加严重,随着而来的反抗也就更加激烈。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重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一定程度之上缓和了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相对于19世纪时期的野蛮粗暴,只是换了一种较为“文明”的形式,但剥削的程度并没有降低。这实质上是资本主义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做出的调整,根本上存在的阶级矛盾依然无法解决。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由此,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与压迫,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成为马克思理想观中的一般理想。

    (二)最高理想

    最高理想指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 是社会主义的终极價值和根本指向。在追求社会主义的建设的最终目的之上还是要将落脚点落实到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成为了马克思所追求的最高理想。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会是一个以生产力极大的发展为基础之上所能实现的目标。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满足个人发展的种种需要,剥削将彻底告别历史舞台,不在会是以牺牲一部分人利益去成就另一部分人,真正的能够实现按需分配,人人得享。第二,满足无产阶级的利益诉求,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统治。 革命指的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斗争,无产阶级经过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注定其要保障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进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第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两个基本要求,其一在于自由,其二在于全面。这里所讲述的自由不仅仅是人身之上的自由,它包括着诸多的方面,比如,创造自由、思想自由、个性自由、人格、独立性等。自由是获得全面发展的前提,没有自由将空谈全面。全面包含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在人逐渐脱离了旧秩序之下的压迫,打破了囚禁的牢笼,获得重生的机会,将会有巨大的潜力迸发出来。人的全面发展将要求精神与身体的协调发展,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人身权利与政治参与共同发展、知识能力与个性培养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的,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只有将其赋予时代的内容才能更好的得以完成。二、马克思理想观对于当代理想信念教育的启示

    (一)加强马克思理想观教育,重回马克思

    结合当代中国的现实情况,在这个的社会层面上理想信念教育被忽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军事、科技、航天、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理想观的建设层面却鲜有成就。这也导致在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社会现象,比如“扶不扶”“蒜你狠”“豆你玩”“瘦肉精”等诸多的社会问题,这些都是体现出来在理想信念教育的缺失与不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的缩短,而在这其中一些西方的敌对势力就开始对于我国的文化上的渗透,对于我国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一些挑战。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历来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前进的力量源泉。加强广大人民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有必要的而且是迫在眉睫的。加强马克思理想观教育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第一,重读经典,回到马克思。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少的人能够去静下心来研读马克思的著作,真正的能够理解马克思伟大理想的更是寥寥无几。当现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快餐文化所吸引,这个社会显得更加的浮躁,少了一些沉稳与耐心。回到马克思,在现代的社会中我们依然需要马克思,马克思并没有过时。第二,重视年轻一代。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肩负着祖国与民族的希望,对于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代人走了弯路影响的将会是几代人,把握好对于当代青年的方向就是等于把握住了中国未来的方向。

    (二)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实现理想维度的中国化

    对于马克思理想观的学习要紧密的结合中国的国情。任何的理论都是为了实践所服务的,没有与实践结合再好的理论也都是纸上谈兵。在将马克思理想观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之中要从三个角度出发:第一,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理想观来源于西方社会,是在分析西方社会特殊的社会背景的基础之上所建立起来的理论。如果生搬硬套只会水土不服,甚至适得其反。所以在这一过程之中要充分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化的方式去进行马克斯理想观教育。例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者,天地之心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第二,以坚持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作为中心这是我国对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发展与运用,在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之中,我们同样需要以人民作为中心。离开人民,党的一切斗争和理想不但都会落空,而且都要变得毫无意义。无数的历史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展开,人民群众之中与蕴含着巨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第三,坚持实践的观点。中国古语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无论是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者哲学之众所强调的实践的观点,都说明实践在推进事物发展变化当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在不断深入学习马克思理想观的过程中要强化实践,正如李子甜不甜,尝过才知道。望梅止渴不可为,饮鸩止渴不可取,解决理想信念上的干涸需要自己动手取水,理想才会得到实现。

    (三)以经济为基础,为理想信念教育保驾护航

    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决定着國际地位与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40多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经济上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物质上的满足,而物质需要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失去经济的发展那就是在空谈理想。无论是在马克思的一般理想还是在最高理想在之中都要求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与保证的。所以,当代的中国依然坚定不移的进行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第一,厘清理想信念教育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是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反过来,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指引,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第二,直面问题,迎接挑战。当前无论是经济建设领域还是文化建设领域还存在着矛盾,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这些矛盾成为我们进步发展的阻碍,但是这也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提供了动力。当前对于我们经济领域之中所存在的创新水平不高,核心科技的缺失等问题,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第三,坚定文化自信,打造中国品牌。文化依存于社会但同时也能够反作用于社会,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文化有着很深的历史底蕴,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将中国的文化与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中国的民族品牌,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之上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田海舰.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向度[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9,34(6):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