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促进深度学习的基础教学策略浅探

    严兴泉

    摘 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基于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改革势在必行。教师着眼于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效果、增进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由此可以从“教师教”以及“学生学”两个角度对促进深度学习基础的教学策略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深度学习; 核心素养; 教的方法; 学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1-013-00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養,不断地强调有效教学、深度学习等问题。因此数学教师要不断强化人本思想,以人的发展为本,真正实现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为他们提供必备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促使学生提升主动进取的本领。

    为促进学生逐步走向数学的深度学习,我们要主动探索新的教学策略,不断尝试促进数学深度学习的研究,进行课堂的实践探索。

    一、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的理解

    数学深度学习是指在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学习的基础上,能够主动的、理解的、批判的、创造的进行数学学习,进而实现元认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阶能力的发展。数学深度学习可以更好地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比思想方法、能力、技能等更加广泛,它是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感的融合,不仅包含学生的认知发展,还包括学生的非认知发展。而促进数学深度学习始终离不开教与学这两个层面,因此我们重点关注教研和学研,教研重点关注教师怎样教的问题;学研是相对于老师的教研而言的,学研是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所开展的关于怎样学习的研究,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的深度学习。

    二、促进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策略的探索

    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具体要转化为教学实践。因此要有相应的教学策略作为载体。这种教学策略,是否能在相应的学段里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研究的真谛,就在于寻找这样的教学策略去促进数学课堂的深度学习。

    (一)教的方法探索

    1.数学教师课堂上要做到精讲精练,指导学生主动开展探究,学会学习。在调查研究当前学校教学现状时,有以下方面的情况存在:教师总体讲得太多;暴露学生学习中问题不够,很少关注学生是怎么思考的;教师没有很好地正视学生间差异,更缺少其他办法。

    在现今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要求下,很多课我们不能讲太多,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学生懂得的不讲,学生听了也不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

    过去强调教师讲“重点”“难点”,而现在教学强调教师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两者是有区别的。“重点”不一定是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教师认为的“难点”也不一定是学生的“难点”。“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是“学生会的”,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先学。结果往往是有人学会,有人没有学会;有人自己认为学会,实际上没有学会。所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常常成为很自然的选择,学生在各方面的差异成为教学资源。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也是“非同步教学”,各小组讨论的不会完全一样。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先学,问题是学生攀登的“脚手架”。

    问题设计的依据为课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教师的学情分析,不仅分析“学生先学”之前,还要分析“学生先学”之后;不但有备课时的静态分析,还有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分析。这样的教学设计已经是学生学习的逻辑结构,但是没有规定具体的方式、方法与手段。自然,教师讲解大大减少,学生差异得到关注。

    一堂课能少讲的要少讲,能精讲的一定要精讲。给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思考的时间,在自主解题等活动中,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实践性学习,以“做中学”方式进入课堂,使学生获得直接知识。例如,数学的“无理数”教学。学生先学,没有要求其先看书,获得他人总结的间接知识。而是让学生先尝试做若干题目,在探究中,学生自己得出“无理数”的概念,获得直接知识;再延伸到无理数的三种常见形式,达到正确判断无理数的目的。重要的是,探究的过程也是一种知识,它支撑着创新能力的提升,打下深度学习的基础。

    2.数学教师既要牢记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更要做到因材施教。以前听了一位数学教师到“别班”上课,教授同一教学内容,应用同样的方式、方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经过分析,研究聚焦到教师设计的问题、练习上。他的教学把问题、练习的设计称作帮助学生自己“攀登”的“阶梯”。“阶梯”的设计不但反映了教师对学科的理解,也反映了对学生的了解,不同基础学生应该设计不同的“阶梯”,之后作适当调整,再进行实践探索,效果完全凸现。“阶梯”有别于“坡度”“铺垫”。“阶梯”由教师创设,学生自己学习中使用,它是一种“学具”,“阶梯”又是一种特定的学具,这个班级学生适合的“阶梯”,另一个班不一定适合,它是促进“深度学习”中教学的核心技术。对学生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要讲多少,而最有价值的就是引导,找准学生的问题,因材施教。所以,教师根据本班的情况千方百计做好教学设计,设计出相应的“阶梯”,让学生主动去参与探究来学习数学,逐步达到促进数学的深度学习。

    (二)学的方法探索

    1.学生学数学不仅“会讲数学”,更要“学会解数学”。从许多的数学课堂观察研究中,发现一种这样的现象:让学生说数学比做数学的机会多得多。呈现一个问题情境后,经常看到的是老师很快就请学生起来作答,这几个学生把问题解决了,似乎就相信全班学生都会了。而那些中等学生和思维迟钝的学生是否也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体验,值得深思。我们应该把学生的独立的、个别的作业作为学习数学的基础。一节课要以做数学为主旋律贯串始终,老师少教,学生反而多学。老师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或“阶梯”,激励学生自己去做数学,从“做中”学数学。在做数学中,人人都必须独立思考,都能够自主探究;在做数学中,就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人人都可能发现问题,产生多向交流,从而实现合作探究。这样,“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解题,向深度学习迈进。

    2.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数学都要有不同的要求。每个学生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能,也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要与期待也不会一样,甚至很不相同。在现阶段义务教育下,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均衡分班,可想而知,每一个班都或多或少有一部分落在后面的学生,底蕴非常薄弱。在这种状况下,教师该如何应对。首先要做到: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平等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做好充足的“阶梯”设计。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梯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即“阶梯”式的设计。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我能解数学的感觉。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其次要创造人人平等、有安全感的课堂教学氛围,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学会宽容和善待薄弱生。即使有学生最简单的问题讲错了、解错了,也要给予必要的引导与鼓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是自己的事,老师仅仅是引领导者和指导者。

    从平常的调查和观察中,发现如下六种不同学习数学的学生:第一种学生即所谓的好生,他们是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答任何应用题。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还要挑选一些“超纲”的习题,给这些学生以力所能及的、要求紧张地动脑的工作,让他们主动探索,独立解答。第二种学生是能很好地完成作业,他们是靠付出劳动和用功学习而取胜的。第三种学生是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题目,但是对复杂的习题有时解不出来。第四种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在一节课上所能完成的作业,要比第二种、第三种学生所做的少一半到三分之二。第五种学生没有能力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教师要为他们专门另选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第六种学生基本没有能力完成基础的习题,教师要为他们专门另选一些最最简单的题目,只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专注,定下心来学习就好。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可做之事,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为数学深度学习打下基础。

    我们要努力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探索出适合学生和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数学课堂的深度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