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交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谭维 王倩

    

    【摘 要】随着“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互联网+教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加入MOOC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课程建设、SPOC“翻转课堂”教学改革阵营。教师从教学的主导者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服务者,课堂成为答疑解惑、评估鉴定学习成果的线下活动场所,“互联网+教学管理”、“互联网+教学评价”颠覆了传统教育理念。本文从“互联网+”视角,提出信息交互设计课程体系模型,通过教学案例阐述“互联网+”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渠道和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教育” 信息交互设计;教学创新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6-0139-03

    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对传统教育行业进行改造,掀起了“互联网+教育”的教育改革热潮。一种普遍的认知是“互联网+教育”是对学校和传统课堂教育的颠覆,站在互联网的视角构建教育、运行教育,弱化了校园,强化了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互联网校园化。从这种认知出发,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将围绕互联网进行,教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只是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网络远程课程甚至不设线下活动。这种视角有助于教育和互联网的高度融合,实现资源的共享、系统的集成、系统与业务的物理融合,形成信息化建设与师生、物、组织、管理的整体协同模式。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自主学习能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倒逼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然而教育不同于其他产业,教师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职责在育人。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这些品格的形成是互联网虚拟世界做不到的,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对营造学习的集体氛围显得格外重要。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育来说,在“互联网+教育”改革洪流下,不能仅局限于将互联网的信息化手段融入教学,深思熟虑“互联网+教育”真正的奧义,才能为信息艺术课程教学改革辨明方向。

    二、“互联网+”思维下的信息交互设计课程结构

    “互联网+教育”的主要特征是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和连接一切,这为构建信息交互设计课程结构模型指明了方向。信息交互主要是解决人与机器沟通、互动的问题。在信息艺术设计课程体系设置中,各大院校比较集中关注的课程包括用户研究、信息结构、界面设计、人机交互设计、服务与系统设计、可用性测试与评估等。这些课程在信息艺术设计专业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被视作专业的重点主干课程。

    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物联网等专业的支撑,以信息产品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为目标,设立了信息艺术设计方向。根据专业定位,我们将移动互联网数字产品艺术设计作为专业特色,这就明确了“互联网+”与课程高度融合的教学思想。在课程结构设计上,我们从一个轴线、三个维度进行科学分析、合理配置,经过八年调整,逐渐形成一个立体的开放的信息交互设计课程模型。

    一个轴线是指以“互联网+”为轴,突出跨界融合、创新驱动、开放生态等特征,基于移动互联网媒介应用,设置课程选题、软件应用、产品开发、设计评估等课程模块。三个维度是指课程知识涉及的学科横向跨度、学科知识的纵向深度、以及从理论到实践的延展度,在课程设置的顺序上建立以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教学体系。

    这种课程模块中,学科横向跨度涉及工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学的设计学科,教育学的心理学科以及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突出跨界融合;知识结构按照学程进度,课程逐渐从理论到应用做了纵向深度的规划;课程设置按照以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回到理论,再到实践,突出创新驱动、开放生态等特征。

    三、信息交互设计在线课程建设

    合理的“互联网+教育”模式,需要具有课程资源、系统与业务高度融合的企业效率,以及智慧校园对师生、硬件环境相对稳定牢固的组织管理相协同。校企共建在线课程平台,成为当下高校“互联网+教育”改革的一条路径。2015年南京邮电大学校与“爱课程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设“中国大学MOOC南京邮电大学课程云平台”。虽然对信息交互设计课程来说,完全开放性网络课程建设尚未成熟,但通过学校网络课程平台,学生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网络资源同步学习,在线完成交互作品创作,并通过作品过程汇报,成为线下课堂教学主体。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与学生沟通选题,进行作品指导,形成教学评价。

    (一)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交互设计在线课程的优势

    1.便于解决课程相关软件学习问题

    目前应用于移动交互产品设计的工具中,常用的有Axure、Sketch、Keynote等软件,也有不少在线的设计工具,譬如涉及交互广告设计选题时,iH5这样基于云端的网页交互设计工具,在线教学资源多,需要在线学习和操作,并可随时通过生成二维码在移动端测试作品效果。这样的工具,教师在没有网络的课堂上不便演示,只需在线提供衍生学习材料,就能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2.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案例建设

    对信息交互设计课程来说,教材开发的速度远不及在线教学资料更新速度,教师和学生对一手资料获得的机会和渠道是对等的。在线课程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网络教学视频时会遇到各种问题,在解答这些问题时,教师也会发现学生普遍的学习痛点,以此改进的教学案例更具有实际效用。学生的个人作品也能成为案例,这也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方式之一。这种师生共建、共享的思路正是“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具体体现。

    3.课程教学管理数据化、可视化

    通过课程教学在线化,课程的选课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互联网上一目了然。学生是否在规定时间内观看视频材料,是否点击链接学习了衍生阅读,看了几次、用了多长时间,作业是否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特别在学生反馈记录中问题比较集中的部分,都可由大数据统计生成可视化图表,教师可以随时监查学生的课后学习状况。

    (二)信息交互设计在线课程的不足之处

    1.不能体现OBE教学理念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更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信息交互设计课程从教学目标来看注重对知识的转化能力,更强调个性化教学,不强调学生之间的比较,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和成果,从不熟练到优秀评定等级,进行针对性评价。而在线课程的优势在于知识的获取和过程的管理,因而并不能满足课程考核需要。

    2.师生在线沟通效果很难保障

    对于以作品成果为主要考核依据的教学理念,分阶段学习逐级达到顶峰的过程,需要教师有明确针对性的指导,因而分阶段深度沟通在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在线沟通很难做到学生和教师在时空上的一致,因而不能保证沟通的深度和共识,也就无法确保有效辅导。

    “互联网+教育”大势所趋,在线课程优劣分明,而SP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恰好能取长补短。既能利用好互联网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又能保障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沟通,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也是我校信息交互设计课程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

    四、信息交互设计课程教学的“互联网+”策略

    (一)课程选题“互联网+”策略

    信息交互课程以OBE教育理念为导向,要求学生以综合作品为课程学习成果,每个学生在第二次课堂上,必须在教师预先确定的课题方向上,确定好个人或团队作品的选题。选题原则上是围绕“互联网+”这个轴心的,涉及企业网页设计、移动交互产品APP设计、网络广告设计等产品类型。选题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的个人研究课题项目

    教师根据与“互联网+”相关的个人研究课题任务,拟定作品选题的方向,分配给学生完成。譬如《Shopify-品牌服装购物体验服务设计》、《“SMART”——让家居智能走得更远,靠得更近》、《精神疾病康复患者适应社会服务设计》,这三个选题都是源自课程教师“互联网+新媒体全系统设计”研究项目课题。

    2.学生个人STITP研究项目

    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raining Program,简称STITP),项目目的在于:给本科生提供科技创新训练机会,以期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质量人才;使学生接触和了解学科的前沿,明晰学科的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充分利用学科综合、教学资源和人才的优势,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以“研”促进“学”与“产”的紧密型结合,鼓励早出研究成果。这个项目与信息交互设计课程教学吻合度较高,每年都有学生申报该项目。作品《基于大数据的节约型点餐系统的交互界面设计》源自该项目。

    3.各类市级以上竞赛项目

    应季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江苏省计算机技能应用大赛等比赛项目,为信息交互设计课程提供了丰富的选题,是学生检验、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

    4.工作坊委托设计项目

    学院工作坊项目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成果转化最便捷的地方。作品《邮差先生工作坊》的项目名称是“邮政定制数字产品的设计”,来自南京邮电大学与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合作,项目任务是为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拓展线上定制业务,设计一款针对大学生用户的邮政定制明信片APP应用,其本身就是“互联网+邮政”产品的设计研究。《石城记》项目名称“1366筑梦名城App产品原型设计”,是基于“互联网+”,集明城墙文化宣传、旅游导览功能于一体的APP产品开发项目,源自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委托设计项目。

    (二)项目团队“互联网+”策略

    学生利用网络互动,通过网络社区社群,在线寻找共同的学习兴趣小组组建项目团队,还可以请教专业人士获得项目信息和项目经验。以《Shopify-品牌服装购物体验服务设计》项目为例,4名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组成团队;Shopify团队调研数据、图表归纳整理;原型制作;描述场景展示;多个人物角色场景故事阐释新媒体全系统设计。项目利用物联网与移动互联技术,深度改造实体零售,营造沉浸式购物体验;将线上、线下细分为多种渠道,并通过互联网思维,打破渠道之间的各自为政,使商业运作深度融合。该项目获得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大赛全国二等奖。

    (三)在线学习“互联网+”策略

    通过建设在线网络课程,将理论知识案例讲解的部分录制视频,上传网上,线下课堂以学生阶段汇报、教师指导形式翻转课堂,实现在线学时与线下学时2:1。学生不仅在线获得课程教案、学习视频的资料,还要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源衍生阅读,在线完成作品设计与制作。

    经过两年的教学尝试,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初步建成以“互联网+”为轴心的信息交互课程教学模式,持续进行网络课程建设,在翻转课堂、workshop课程设计中不断总结经验,也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改革的浪潮势不可挡,对广大教师群体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戰。

    参考文献:

    [1]朱月翠,张文德.“互联网+教育”基本模型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9):12-15.

    [2]李奕.大数据时代的交互设计教学模式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5,(2):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