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安全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冯越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安全思想散落在马克思恩格斯整体的思想体系之中,从中梳理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安全思想,了解马恩所提出的文化面临的问题,对于发展中国文化安全理论和解决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文化安全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0033-03

    文化作为经济因素作用力的反映,作为人类精神成果和精神力量的彰显,受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的物质生产基础和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规定性出发,强调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其实质是“就表现为人类实践活动本身以及这种活动的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1](P.58)而文化安全关系到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切身发展。它是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全球化”“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不斷交融发展的今天,对文化安全的重视也是对国家或者民族安全的重视。文化安全主要讲的是人们对本民族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的认同和安全感。对当今中国而言,文化安全就是使中华民族在精神文化,意识形态,思想价值等内容是在全球化的大趋势和文化入侵的威胁更趋严重的当下保持住自我基本价值的保障。

    一、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安全思想的逻辑起点

    全球化是马克思文化安全思想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是历史上具有全球化视角的最早期的人物之一,他早在《共产党宣言》就分析了全球化的可能甚至在还分析了精神文化在全球传播的可能,马克思已经预计到精神全球范围的传播和影响。在分析提炼文化传播以及人文交往后,马克思更是以人类意识的宏观角度作了总结,认为交往是从“被动”到“自发”最后到达“普遍”,并指出交往的形势的规律与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大工业时期的国家交流,人类之间的自然隔阂也随之渐渐减少,民族间能够通过各种方式交流密切,交通的日益发达在使得人们旅程变得更加方便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同时产生了文化安全的方面的问题。那些拥有独立文化或者独立的民族在世界范围间的文化融合中,自己的文化很难独善其身,有的被同化,有的甚至被淡忘,这些都是历史过程中全球化视角下面临的文化安全方面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2](P.276)而被迫卷入全球化洪流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必然要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和侵蚀,处于相对弱势的文化受到的冲击和碰撞更为严重,文化安全的理论也随着全球化的视角变得更加具体更受人关注。

    二、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

    完整把握马克思文化安全思想必须从其经典著作中找寻线索,剥茧抽丝才能看清马克思的文化安全理论,进而进一步把握马克思文化安全问题的主要思想。

    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文化安全属于被动的地位受制于人的存在,它与人的认识联系在一起,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P.82)与此同时,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根本,因此文化的发展与安全离不开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受经济基础的制约,相应地,文化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同时影响到整个社会。从马克思的文化安全理论来看,文化是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的,会受到社会现实影响同时更会反作用于社会,精神文化是伴随着人们社会存在而出现的,是人类自由自主的意识体现,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凸显越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此,文化安全不仅仅体现在精神层面,还会影响到物质生产安全,国家政治文化安全,甚至达到与国家利益方方面面相关的内容,影响社会,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向外扩张带来文化安全问题。马克思曾在他的许多著作中分析了资本主义大发展带动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进而引发交通便利,民族融合的各种景象。科技的进步使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民族间的文化从缓慢的影响到后来的如洪流般的冲击使得文化安全问题突出,文化之间的碰撞不可避免有时甚至达到冲突的地步。一个民族的文化反映了本民族千百年历史的沉淀,有着民族的灵魂和基因,反映着民族的整体面貌和心理特质,文化的不同才是各民族的特质,如何发展自己的文化使得优秀的文化不受到其他强势力量的改变,对于相对弱势的民族来说这个问题也随之变得日益严峻,每个国家关于本民族的文化的保护行为也促使了文化安全思想的产生。

    重视文化安全应当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马克思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安全问题关注的核心内容就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关于文化的问题提升到文化安全方面的内容,其中一点就是要注重本民族自身的意识形态内容,掌握了意识形态即意味着拥有社会思想的主导地位,拥有处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话语权,拥有力量凝聚的保障。因此,保障文化安全的核心是保障意识形态安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认为如果某个阶级如果能够支配社会生产资料,同时它就能在精神文化等方面控制整个社会。由此推断,统治阶级要具有话语权,执掌政权,首先要具有物质控制的力量,同时必须要做精神,文化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创造者和主导者。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统治阶级在这些领域控制社会的精神文化才能真正保证引领社会思潮,保障社会的文化安全。

    三、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安全思想的的当代启示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种场合提出国家安全观的思想,同时也格外注重文化战略思想,文化安全已经被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保障,也是文化强国战略中的一部分。在重视文化安全的同时中国面临着许多问题,良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才是中国文化安全战略的根本。

    大力加强经济基础建设。经济是一个国家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文化发展的条件。国家的文化安全上的投入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在文化发展,文化安全所取得的成就同样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化安全是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文化安全,保障中国优秀文化良好有序发展,提升国民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加强传统文化和独特价值体系上的安全感都是文化安全的组成部分,这些方面的保障需要强有力的经济作为支持。

    近年来中国地位在世界上的提升依靠的就是强大的经济实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也在发展,从而中国文化才能被世界各国所认同,进而文化安全更加值得重视。当代国家存在文化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落后贫困国家,这些国家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经济基础薄弱,容易受到外来的强势文化的冲击,而那些向外输出文化,甚至文化侵入的国家又大多恰恰是经济基础发达的国家。中国重视文化安全,同时重视经济基础的建设,重要的逻辑起点就是巩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文化的认同,同时保证中国本民族的文化不被世界的具有侵略性的文化所腐蚀。只有经济发展强大了,人民才能对自己的文化、国家民族、基本价值有所认同,才能从根本保障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更好的促进文化安全。

    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特色。世界的趋势是全球化,文化也在这个浪潮中不断传播,相互碰撞,在这个浪潮中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特色,保持中国文化的根源是如今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在未来仍将是大势所趋,但是文化侵略是不被认同的,世界上每个文化每个民族又有其独特的价值。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为人类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都应该在相互交流中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中华民族身处民族之林,面对当下文化全球化,自由化的吸纳中保持民族文化内涵,不断赋予中国文化新特色,新时代的内容,加强文化认同感是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精髓。

    新时期中华传统文化不应该更不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淡忘,更加应当在世界发展过程中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精神符号,是蕴藏在我们这片土地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民族,只有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不仅可以使人们产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实现民族的文化自觉; 同时可以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发扬中华民族顽强不息、崇尚和谐等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应对文化安全的威胁和挑战。

    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文化安全意识淡薄,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自卑是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使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缥缈的东西,而进入每个人心,以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文化,发展文化,加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才是根本。当然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一味地墨守成规,应该保持本国文化内涵的同时有意识地积极吸收其他文化的营养。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里曾说:“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3](P.83)”这当然可以扩展到文化领域。我们自身的文化安全意识强大、文化认同度高会使得中国文化强国战略得以实施,进而中国文化软实力得到进步。

    中国未来的发展不仅仅要注重经济,文化方面更应得到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4]文化相当于一个民族的基因,它是一个民族的名片,加强对本民族文化认同,认同国家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征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更是国家文化安全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前提。中国提升自己的综合国力要的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综合发展,加强文化认同是对中国国家的认同,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自信。未来中国会面临各种各样来自世界的机会和挑战,中国未来发展仍是以包容的态度欢迎不同文化的交流,文化交流、融合的同时,唯有保证本国人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才能使得文化安全得到保障。

    警惕落后和腐朽文化入侵。历史的过程中,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交融,许多民族的文化与其他文化冲击进而被同化。在民族交往过程中文化层面上的冲击和碰撞引发的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这些侵入的文化在给本民族新奇的同时,对于一些弱势民族而言自己的文化被同化就是一个危险信号,而这些在历史上也曾数次上演。马克思曾描述印度被侵入时期:“相继侵入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莫卧儿人,不久就被印度化了。”[2](P.857)这里的印度化就是指印度的文化把进入这片土地的其他民族的文化给同化了,由此也可看出印度在文化安全上的保障使其免于遭受侵入其国家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

    资本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等的输出背后有着文化的侵略,无论是这个文化或者价值观在新的土地上融合或者被淡忘,都会对文化安全提出挑战。虽然当今世界和平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再次发生历史上多国的军事冲突或者国家的殖民统治的概率已经微乎其微了,但是文化的输出和价值观的输出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对外扩张的新方式。中国如果想立足于世界必须时刻警惕这个问题的发生,加强自身文化安全建设。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5]由此可见,文化安全作为保障文化强盛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民族强盛的大前提,它能够防止落后腐朽的文化和思想侵袭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来,更是文化强国战略和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必然条件。

    参考文献:

    [1]衣俊卿,胡长栓.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M].北 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 人民出版 社,1995.

    [4]李红辉.人民日报新语:建文化自信,凝聚精气神 [N].人民日报,2015-01-22.

    [5]赵明仁,肖云.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 荣为条件——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 时重要讲话精神[N].光明日报,2013-12-04.

    [責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