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龚佑春

    ◆摘? 要:目前,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基本状态是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对自己丧失信心,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每个学生对自己学习成败的不同归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他们以后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应该了解归因模式,理解归因的特点,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进行合理的、積极的归因,尽量避免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或表现不佳带来的挫败感,进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归因;归因训练;自我效能感

    近日,有学生参加了学校艺术节中的朗诵比赛,去的时候兴高采烈,回的时候垂头丧气,很显然成绩没能如所愿。后来一问,果不其然。问他们的原因,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太不公平了”。说是因为先前放进去的背景音乐出了问题放不了,而那些得了一等奖的都是后来老师又允许重新放置了背景音乐的同学。看着学生心情不快,只是暗中揣想“得一等奖的同学的朗诵水平是不是本身就高呢?”

    事实上,在我们中职学校中,能积极参加活动的同学还算是能力上的佼佼者了。而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缺乏信心和激情,有的自卑,有的甘于堕落、自暴自弃,于是成了大家所谓的“后进生”,于是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多次的失败让他们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对可能的成功也不再抱有希望,甚至为了避免因失败带来的挫败和痛苦,而放弃努力。有关研究数据表明,学习好的和学习不好的学生之间最显著的差异并不是在智力水平上,而是在对待学习的积极性上。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及时地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并结合归因理论对学生进行恰当地引导和训练,就能帮助学生克服不良情绪,从而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本文也将结合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来探讨通过语文教学如何引导中职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一、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是指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过程进行因果解释和推论。 归因理论,就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的。他提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个人原因,或者在于外部因素。他还认为,如果把行动的原因归于任务的难易、运气的好坏这些外部因素,那么可以对其行为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努力的程度、态度是否认真等都是个人内部原因,那么个人必须对其行为结果担负一定的责任。

    此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理论,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外控型的人则觉得自己无法掌控周围的环境。

    二、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我校中职学生的归因倾向总体上来看是不太理想的,尤其是学习成绩不满意的学生都倾向于将学习失败归因于外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一般来说,学生最开始成绩不理想或做事失败的时候,往往会把它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比如任务难度大,运气不好等。一旦多次失败的时候,他们则会更容易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比如能力不足,努力不够等。因而让学生学会正确而积极的归因是事关学生成人成才教育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学会归因的过程也正是学会正确看待成败,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

    通过归因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并帮助建立起明确的自我观念。因此,教师有必要运用归因理论对学生不正确的、消极的归因进行引导,对成功或失败做出正确的、积极的归因,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归因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及思考

    1.巧设课堂活动,适时引导归因,正确认识自我

    归因理论认为,不同的自我归因模式,会让学生对自己产生不同的期待,从而影响他们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尤其是中职生,本就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了一些落差,如果教师还责备他们能力低,学习差,这样会让他们变得更自卑,更敏感,甚至“破罐子破摔”。相反,如果教师能适当地借用课堂活动对他们进行归因训练,引导他们将失败归因于努力的程度等可控的内部的因素,并让他们体验到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时的快乐,学生就会慢慢调整原来的归因模式,逐渐学会积极的归因。

    在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中,有一个女学生,她的各方面发展平衡,综合素质不错的,但是她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对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很完美,她的字写得很工整,但因为这一点,她在做作业时,尤其在写考场作文时,总是写不完,导致每次考试分数都不高。她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也非常不满意,从我和她谈话中发现,她把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完全归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这种内部原因,“试题虽然很难,但是他们成绩很好,我总觉得很难啊!”这些话常常挂在她的嘴边,她并不是全面分析这次考试的具体情况,深深地埋怨自己,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不如其它成绩好的同学。通过和她交流,让她了解语文学科考试的特点,既要讲速度,也要讲质量。并纠正了她平时的学习习惯,对她后期复习提出了几点要求,后来经过她自己的努力,在高考中发挥出最佳水平,顺利考上了高等职业学校。

    在课堂上还经常开展话题探讨,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正确归因。如在《失街亭》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设置“街亭之失,谁之过?”的话题。让学生懂得虽然能力很强,但如果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也会遭遇马谡同样的失败。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也是很好的教育材料。作者通过游华山洞,得出了自己对成功的感悟。在王安石看来,成功需要有“志、力、物”这三者的配合,但终归最重要的还是志,“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正好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成功归因的引导。于是我让同学们讨论了这样几个问题:“如果我们既有能力又有外界的优势,但是没有志向,能走多远呢?”“如果我们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是不是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呢?”“是不是外界的条件不利,我们就不能成功了呢?”经过讨论,他们明白在成功的路上,“志”“力”“物”三者都有关系,在分析自己的成败得失的时候,要全盘考虑和总结,不能把成败归于某一方面的原因。更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明确的目标,勤奋刻苦是可以弥补其他方面带来的不足,尽量弱化外部因素和不可控的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

    话题探讨类的课堂活动,不仅起到了训练学生思维的作用,而且起到了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正确地面对人生中的成与败,得与失的作用。

    2.合理制定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增加成功体验

    语文课堂中除了可以通过设置一些课堂活动来直接引导学生的归因外,还可以通过灵活调整教学内容间接地不动声色地来影响学生的归因。如果教学内容超出其认知水平,学生总是无法做出正确的解答,尤其是如果经过努力学习之后仍是这样,则会进行消极归因,把这种失败归因能力差,智商低等因素。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学生总是用消极归因的方式来处理问题,那就可能造成即使有可能成功的希望也不敢去尝试的局面,并且这种心态还会从学习迁延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将会对其人格的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

    尤其中职学校的学生,虽然都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达到该有的水平,基础知识薄弱,抽象思维能力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足,比较容易受挫。因此要求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考试的难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度。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教学问题的时候,尽量以课本为依托,答案能在课文中找到。比如我们在学习《洛阳诗韵》这一课时,降低阅读难度,只要求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在文中找出关键信息,这样一来,既让学生掌握了圈点勾画的阅读方式,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找到正确答案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我就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即按“写什么------如何写-----为何写”的顺序层进梳理。先让学生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然后让学生从中提炼概括。再引导学生圈画出描绘的景物以及描写景物特点的词语,进一步体味景物的特点与情感之间的联系。最后再从文化层面引导学生领略作者的人格美。这样就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特定的情境之中,并与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避免了情感体验的失败。

    因此,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及反馈,灵活而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无论是太简单还是太难,都会让学生做出不恰当的归因,进而影响学生对自己的期待。同时,还要对学生多鼓励,强化积极归因,促进学生持续稳定地发展和进步。

    四、小结

    总之,教师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归因理论对学生进行引导时,既要巧妙设置话题,适时引导学生;又要合理制定目标,调整教学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看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成与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身心都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韩仁生.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理論与实践,2004(04).

    [2]齐晓峰.论归因理论对教学指导意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01).

    [3]王鑫月.维纳的归因理论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D].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