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从抽象到具体

    李沁妍

    摘 要:幼儿数学活动是将抽象概念变为具体,让幼儿逐步接受,学会运用的一个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创设一个有趣、吸引幼儿的情境,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幼儿; 数学;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13.14?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1-092-001

    幼儿处于3-6岁的阶段,对数学类的抽象概念并不能做出迅速、清晰的理解。由此,幼儿数学活动往往通过多方面的要素来支撑,通常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化作具体事物和情境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概念,掌握、运用数学知识。在数学活动中创设一个有趣、吸引幼儿的情境,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手段。而并非所有的情境设置都是有效的,也需要通过对不同数学概念的揣摩和分析,来设置适宜的情境,以此提升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一、活动初:情境必备幼儿兴趣点和经验

    情境作为幼儿数学学习具象化的重要手段和载体,需要保持贴近幼儿实际,吸引幼儿的特点。因此,我们会看到在低年龄段幼儿的数学活动中,情境本身的构成要素,都是幼儿平时爱看、爱吃、爱玩的事物。例如小班活动《分糖果》、《玩具找家》等,都是通过从一堆杂乱的同类物品中,找到其明显的特征来进行分类,而幼儿本身对于糖果、玩具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活动从一开始便能吸引幼儿的目光,激起幼儿观察与思考的兴趣。

    而到中大班时期,幼儿的数学情境则随着幼儿的年龄段特征变化,出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小问题”和更多需要挑战的情况。幼儿需通过对情境的分析与思考,来构思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同时引入幼儿并不熟悉的一些新鲜事物来进行辅助,抓住幼儿的眼球。例如:中班测量活动《小鱼有多长》,以回形针作为测量的基本单位,请幼儿构思测量的基本方法。此活动中,“回形针”属于新鲜事物,幼儿有所了解,但并不熟悉。幼儿在生活中经常测量身高,自然也能想到,用尺或其他物品来为小鱼“测身高”的方法。随后在观察和操作中,幼儿学习了具体的测量方法,知道测量要从头至尾,并呈直线,而测量工具需要紧密相连。

    由此,数学活动中情境的设置需要符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点,起到激起幼儿兴趣的作用,为进一步开展活动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和操作前准备基础。

    二、活动中:情境需要生动再现的操作环节

    幼儿数学活动中,操作环节往往是幼儿最期待、参与程度最高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幼儿并非单向接收知识和新经验,他们能够亲力亲为,动手操作,在更加轻松和自由的氛围中,与操作材料、同伴、教师有所互动。

    一般来说,操作环节是对活动情境的真实再现。当情境“唾手可得”时,我们将实物分发给幼儿,让他们将糖果分装进不同颜色的盘子里,将玩具收纳回贴有不同标志的小篮子里……前期导入时创设的情境,在操作环节中成为幼儿需要完成的任务。

    然而情境有大有小,有实际有虚构。部分情境不能用实物出现在幼儿活动中时,我们便引入了图标、符号、操作单等来延续情境的生动和有效。活动《动物运动会》中小动物头像的操作单,活动《小刺猬的项链》中,以彩色圆片代替项链的珠子,进行拼贴的同时,更像是在为小动物设计项链。这样有趣、丰富的操作过程,虽然并不是情境完全真实的再现,但也将幼儿代入到已有情境之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操作环节往往是一个微型的情境,或者是情境的“迷你化”。幼儿在环节中,掌握大局,控制情境中的变量来实现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三、活动尾:情境指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不难发现,每班的幼儿在数学活动时,总是表现出比较大的差异。部分幼儿的数学智能和发展水平非常超前,但也有个别幼儿总是落后应有的水平一大截。所以,在活动中情境的设置和指向也需要多方位的考虑。如若将情境中的要素和内容设置得过于简单,幼儿的互动和表现是非常机械的,对于每个提问的回答不需思索,条件反射一般迅速。这样的情境过于简单,对大部分幼儿来说缺乏挑战性,时间一长幼儿注意力下降,逐步失去兴趣。

    相反,比较复杂的、新事物新概念过多、程度过高的情境,同样会导致幼儿学习的疲惫感。知识点密集但不在幼儿的能力范围之内,幼儿活动时非常吃力,即使对活动情境本身有兴趣,也因为难度过大而退缩。例如大班活动《学习看图列式》,总数已经到6,情境设置在小鸭子的去留上,“小鸭子来”用“+”号表示,“小鸭子走”用“-”号表示,最后得出结论,用“=”号表示,从而学会看图列式。但如若将活动提前,在幼儿尚且不能掌握数字5的分合时,引入这样的情境,也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所以,幼儿数学活动的情境设置需考虑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适量引入新要素,同时,确保使得幼儿“跳一跳,够得着。”在一系列环节后,幼儿能够从一个新话题的展开,慢慢习得正确处理数学问题的方法,再到自己独立完成任务,顺利解决困难时,幼儿的内心需要有成功后的喜悦和成就感,过易过难,不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的内容和概念,应当适度地调整和删减。

    四、活动后:情境回归幼儿的生活实践

    幼儿数学概念和知识点的学习,能够帮助幼儿建立数理逻辑思维,更好、更快地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幼儿的数学活动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同时要回归到生活,为生活服务。我们将幼儿本不理解的数字、分类方法、测量方法、符号、图标等内容,用设置情境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变“抽象”为“具体”,教会幼儿解决集体活动内的数学问题。但这并不代表活动已经全部完成,無需再次回顾。活动后,我们将幼儿习得的抽象概念,再投入生活实践,即同类但并不完全同样的生活情境,加以运用。例如:小组成员一般共有6位,在活动《学习6的分合》后,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小组的成员每天是否全部到齐,提问如果缺1人,还剩下几人。请幼儿回答后,领取正确数量的材料或餐具等等。提问的过程,即是对6的分合的概念进行回顾的好时机。

    幼儿数学活动是有趣、灵动的,有效的数学情境设置能够大大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教学的质量。深入浅出,情境将抽象的概念变作幼儿喜欢的方式,让他们感知、体验、参与,在情境中愉悦发展、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