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新闻业发展形态解析

    吕丽

    【内容提要】大数据正在推动新闻业生态的重构,新闻生产系统、新闻传播渠道、新闻接受终端、用户思维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大数据思维革新了新闻生产模式,推动了新闻报道跨界融合和新闻业机构改革,新闻业发展在生产形态、传播形态及产品形态等方面呈现新特点,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新闻人才瓶颈、数据不均衡等问题。

    【关键词】大数据 全媒体 人工智能 社会化媒体 用户思维

    大数据正在推动新闻业生态的重构,新闻生产系统、新闻传播渠道、新闻接受终端、用户思维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闻生产主体更加多元,新闻传播渠道更加丰富,新闻受众主体性更加凸显,新闻传播效果评估有据可依。各地区都在探索新闻业发展的新模式,媒体机构全力打造融媒体“中央厨房”,依托强大的媒体资源数据库进行新闻再生产。然而,新闻业在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过程中仍有很多壁垒需要突破,新闻内容是大数据技术服务的关键,用户思维是新闻业发展的依据,提升用户体验仍是新闻业转型发展亟待突破的难题。

    一、大数据使新闻业发展面临挑战

    在大数据技术和思维影响下,“中央厨房”融媒体中心进行新闻资源数据重组,实现了传统新闻资源提取、媒体间新闻资源交换、网络数据资源筛选、签约专业发稿人供稿。传统新闻业受到来自大数据应用技术的冲击,在自媒体的强大影响力下,专业媒体的权威性及时效性开始受到质疑,网络定制新闻使得传统新闻生产的受众定位有失精准,大数据时代由计算机来撰写新闻成为现实,传统新闻业从业者的职业困惑日渐凸显,新闻大数据的媒介素养问题也成为新闻从业人员亟待突破的瓶颈。

    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打造的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不仅可以为编辑记者提供新闻线索资源和创作多媒体稿件,还可以进行新闻节目输出的效果监测,实时反馈监测效果,优化新闻报道策略。可以说,大数据让新闻生产主体发生了质变,人工智能新闻和自媒体终端新闻成为主流新闻媒体的重要补充,而新闻从业者和新闻机构对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运用能力遭遇了考验,无论是新闻线索的发现还是新闻选题的策划,无论是新闻编辑的流程还是新闻传播渠道的选择,如果仍停留在传统模式势必会在新闻大潮中处于劣势。同样,“中央厨房”为众多专业媒体机构提供同样的新闻资源,也面临新闻面孔单一,深度新闻挖掘受限的问题。千篇一律的新闻报道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受众的新需求,个性化新闻和定制化新闻的生产与传播都亟待突破。

    二、大数据推动新闻业发展变革

    大数据给新闻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推动了新闻业变革,大数据思维革新了新闻生产与传播理念,为新闻生产提供了多元化信息资源,可满足不同媒介类型的新闻报道需求,为新闻传播的精准化提供了技术支持,提升了新闻信息处理的速度和质量。大数据推动了新闻可视化和直观化报道,从探寻新闻事件真相转向挖掘新闻要素间的横纵向关系,丰富了报道形态,增强了数据新闻影响力。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发展推进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改革与融合,传统媒体大都开发了“两微一端”作為媒体形态的延伸,台网融合、客户端建设、中央厨房等都得以践行。报社、电视台、互联网、手机终端、物联网等媒介有机关联,拓展了新闻传播渠道和受众效果监测平台,《中国青年报》官网中青在线及手机版、中青报法人微博和官方微信公众号、微信矩阵,向读者和用户推送全媒体新闻产品。《人民日报》开设直播频道,引入大数据实现智能推荐。在大数据的推动下,新闻媒体与受众形成了互动网络,强化了新闻媒体与受众的实时互动能力,受众更广泛深入的参与到了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流程中,有利于实现新闻报道的全程化、全息化、全员化和全效化。

    新闻业的产业化结构、受众结构甚至股权结构都发生了变革。英美前沿媒体数据化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重视建立媒体数据库,培训记者数据素养,跨学科跨机构的数据创新研发,都直接推动了数据竞争力的提升。《纽约时报》入驻Facebook Live流媒体平台发布视频直播,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新媒体的数据传播平台有机结合,实现了新闻业的深度变革。这种成功的尝试指明了新闻业变革的方向,传统新闻业与流量数据联姻,新闻业依靠大数据搭建新平台,必然会构建新闻业转型发展新格局。

    三、大数据背景下新闻业发展新形态

    大数据对新闻业的整体影响主要体现在角色变化和功能强化两个方面,新闻业的用户结构、传播方式、产品形态、经营理念等不同维度都受到大数据的影响,大数据推动了新闻生产与社会的深度接轨。

    在大数据技术以及社会化媒体的共同作用下,专业新闻媒体需要通过业务形态的变革重新寻找自身的定位,谋求新的价值。报、播、台、网、端多平台融合联动,社会化媒体生产的内容搭载专业化媒体平台传播,直播、微视频、图解、H5、VR、AR、MG动画等新形态产品逐渐成为新闻文本的主流样式。从新闻业结构要素来解析,新的业态生成意味着新闻生产主体从专业化向专业化与社会化的融合过渡,新闻生产文本更趋向数据化及可视化,新闻内容资源结构更加多元,新闻话语样态从封闭式告知话语向开放式平台过渡。

    (一)新闻业生产主体结构新形态

    顺应大数据发展趋势,新闻生产主体从政府主导行为向公民及社会组织转型,专业媒体与网络数据资源机构联姻,社会化媒体发挥了更加重要的新闻传播作用,专业媒体机构之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动关系。

    1.专业媒体与网络数据资源机构联姻生成新的“新闻生产平台”

    新闻生产主体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广播、报纸、电视等专业新闻媒体,非新闻机构介入到新闻生产过程中成为新闻界继网络拥有新闻采写权之后的另一重大变革。央视与互联网公司及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百度、腾讯、新浪、360搜索、中国银联等机构合作,大数据新闻报道已经覆盖专业频道,新闻联播、晚问新闻、新闻直播问、第一时间、两会解码、新闻30分等名牌新闻栏目实现了常态新闻的数据化报道,涉及话题基本覆盖了政治、节庆、交通、就业等热门领域。百度、腾讯、360搜索等数据资源提供方和亿普赞等数据分析处理机构,都成为专业新闻媒体的有力支撑,非新闻媒体承担了大数据生产分析和新闻呈现环节的工作。

    数据资源机构和社会化媒体在新闻生产中崭露头角,媒体问的跨界合作也不局限于媒体之间,在媒体机构内部新闻生产部门从新闻编辑部门扩大到数据团队及新闻团队的结合,利用大数据来驱动新闻数据库的建设和新闻资讯的生产。同时,新闻众筹、用户生产内容(UGC)、中央厨房式新闻生产形式也推动了新闻生产向多元化局面发展。媒体问联动推动了媒体资源库建设和融媒体发展,2019年,央视新闻移动网已正式入驻矩阵号400家,逐步形成覆盖全国范围的省市县级媒体及纸媒、报业机构的综合性新闻资讯平台,融媒体聚合能力和新闻报道联动能力显著提升。

    2.人工智能和社会化媒体成为新闻生产生力军

    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移动终端等技术让亿万自媒体使用者成为新闻创作者,新闻内容的生产者由专业新闻生产者转变社会化媒体与专业媒体共谋。大数据引领的移动互联技术日渐成熟,全程媒体、全员媒体、全息媒体、全效媒体建设取得成效,媒体融合已经从理论走向实践,分众传播和移动传播、精准传播更为成熟。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大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互联网媒体推动了大数据信息发布平台的整合,并将新兴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化内容生产软件应用到新闻生产中。机器人写作、无人机拍摄、AR增强现实新闻、二维码等技术不仅改变了新闻内容生产流程,也使新闻传播效果评估更加高效。而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客户端等媒体聚合新闻的能力日渐增强,因其移动接收、全网覆盖和用户生成内容的优势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据统计,超过3.5万个创作者为今日头条提供了70%以上的原创内容,这种UGC模式已经成为新闻生产生力军,在新闻信息传递过程中逐渐显现其聚合效应。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聚合效应使新闻生产格局发生变化,社会化媒体在新闻生产中的地位日渐重要,这是基于用户中心思想的表现。凭借移动终端媒体,每个社会人都可以消费新闻,同时也可以生产新闻,并促成新闻的快速和及时传播,充分发挥新闻的“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弥补传统专业媒体在新闻采写方面存在的延时及局限。个人及团体借助现代化电子媒介可以向不特定或特定的个人、团体传递信息,尤其是一些知名微博博主、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影响力日益增长。由社会大众共同完成的新闻生产即众包新闻,这是基于用户思维和用户资源的内容生成模式,在严肃的专业新闻生产平台环境中,这种被赋予了灵活性和广泛性、直达性的传播方式得到了大众认可,传受一体化使得传播内容的生产更加具有针对性,可以真正实现小众传播和精准传播,新闻资讯的生产者角色和功能发生改变。新闻生产在既有组织制度外,融入了更多公众元素,也使得新闻生产的产品更具有公民性、互动性和广泛性。

    (二)新闻业传播路径新形态

    媒介技术的革新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各种媒介新形态的演变也受社会其他系统的影响。新闻生产流程的变化势必影响到传统新闻业的传播路径,通过对受众需求数据分析不难判断,移动式接收及传播新闻已经成为年轻受众群体的主流选择,而移动式传播新闻不仅为采集用户偏好度和吸纳忠实的新闻粉丝提供了便利,也拓展了新闻传播渠道,加强新闻反馈意见征集渠道建设,有利于推动新闻报道的全程化、全息化、全员化和全效化。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开辟了“周末移动版”,通过官网、手机版报纸、法人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向受众推送优质全媒体新闻产品,形成了多种新闻传播路径的联动效应。人民日报客户端的直播频道借助大数据智能推荐实现了与受众的无缝对接,这种全媒体新闻产品的传播路径变革标志着主流纸媒顺应了互联网移动化、视频化的趋势,推动了新闻传播路径的深度融合,也深化了新闻机构与受众群体的全方位互动。

    纵观2019两会报道,各家媒体机构报道彰显了大数据影响下开放、多元、互联的新闻生产理念。川报观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推出了智能咨询产品“代表委员新闻档案”“码上看”融媒体产品、微信小程序“两会问吧”、新闻游戏“2019四川话大考”,贵州两会报道整合了贵州日报、晚报、贵州头条以及微信、入驻号矩阵等渠道资源,创新了省、市、县三级资源整合建设融媒体中心模式,新疆报业传媒集团通过“两会厨房”在客户端、报纸、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平台多角度、多语种、立体化报道两会。可以说,自央视依托大数据进行新闻策划和品牌运营见成效后,新技术、新理念、新工具层出不穷,新闻报道资源的多渠道传播和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移动化生产已经成为常态,丰富了新闻报道样态,增强了新闻影响力。

    媒体新闻的移动化传播主要受到新闻生产的社会化及可视化影响,普通公民成为新闻的传播者,也可以依据数据制作有深度且能产生舆论影响力的新闻,甚至各行业专业人士会提供移动终端更加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的数据新闻。同时,新闻传播的流向也更为多元,新媒体传播平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用户喜好、新闻内容倾向、新闻地域及领域分布等的数据统计,从而有针对性的派送“合适的”新闻给终端用户,实现精准化传播。

    (三)新闻业产品形式新形态

    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及虚拟现实等影响下,出现了大数据新闻、人工智能新闻、虚拟现实新闻等新的新闻产品形态。

    面对大数据浪潮,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借势革新,打破采编播的传统分工,成立大数据采编中心,加强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在对数据充分挖掘的基础上报道新闻,拓展新闻的时空范围,提供更丰富和更深入的新闻数据资源,使传统的新闻样态转变为开放式信息获取平台,实现抽象新闻内容的量化和可视化。国内外新闻媒体纷纷组建短视频新闻组、数据新闻团队,将计算机、信息管理、统计学、视觉设计等专业背景的人才融合到媒体生产队伍中,可以说,大数据新闻直接影响了新闻生产机构的人才格局变迁,改变了新闻行业的生产及运营理念。而今日头条实验室等第三方数据分析平台助推了大数据新闻的再生产,它通过挖掘和分析海量行为数据可以发现新闻热点,产出媒体所需要的数据报告和可视化图表等,在对大量新闻报道阅读行为采集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生成“置于新闻报道上的报道”,为媒体生产大数据新闻提供依据。

    人工智能新闻是基于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闻形态。自2017年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女机器人索菲娅开始撰写新闻稿,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与传播中便呈现加速态势,机器人筛选新闻选题、机器人写稿、机器人主播、自动视频编辑等形式纷纷登场亮相。机器人写作新闻稿在体育、财经、突发事件报道等领域已成为常态,按照一定的算法程序,机器人可以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运用新闻叙述框架自行组织相关材料并快速生成新闻报道。2017年12月26日新华社“媒体大脑”生成了中国第一条MGC(机器生产内容)视频新闻,运用“会议报道模型”分析108786961个网页,检索15793分钟视频,调用知识节点437個,用时仅10.3秒。这种集合数据分析、内容采集、新闻框架设定、稿件撰写和可视化处理等于一身的人工智能新闻生产者将在未来新闻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虚拟现实新闻,又称沉浸式新闻,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新闻制作的“在场”感,让受众通过VR终端沉浸到新闻真实发生的场景中。受众不仅可以获得视觉和听觉方面的直接感知,还可以在心灵感受和生理感受方面获得沉浸式体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广播公司以及美国广播公司等非常重视VR新闻的开发,360度全景视频更多的应用在体育新闻现场报道中,依托数据可视化技术、多媒体互动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提升了受众的新闻参与度,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感,虽然仍然难以避免主观报道及“把关”机制,但受众本位思想在新闻报道中的影响力日益彰显,突出了受众主体性。

    大数据背景下智能化新闻、虚拟现实新闻、大数据新闻等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新闻业生产机制、传播理念和产品形态都随之发生变化,人才库建设、媒体资源库建设、新闻个性定制模式建设、社会化媒体矩阵建设等有助于提升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推动新闻业的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