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方法品读新诗之美

    刘毓容

    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顺利推进新诗阅读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由于现代诗歌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导致在新诗阅读上有困难。为了达到让学生更好地开展新诗阅读学习的课程目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新诗资源,紧密结合教学计划,开展新诗阅读的课堂教学。

    一、欣赏音韵,体会其中的旋律

    与古诗词相比,新诗的押韵是以现代语音为基础的,押韵更加随意,规则更加广泛,而且在情感抒发上显得更加奔放,不被旧体诗严格的格律所束缚,不讲究语言外在的格律,只注重诗歌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因此,新诗增添了更多的音韵和谐之感,读起来也会更加悦耳动听,更加富有音乐美感。但是在新诗阅读中,学生往往因为不了解押韵,而忽视了押韵的运用,对押韵之美知之甚少。

    首先,我们以《恋你的风流往昔》的第一节为例:

    千年古国的芳华,

    酿出你的超凡脱俗:

    万载风霜的研磨,

    铸就你的不羁灵魂。

    祖国呵,

    我恋你的风流往昔。

    在朗读这一节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首诗由于没有押韵,所以读起来令人感觉欠缺了一丝唯美和韵味。

    再来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在朗读这两句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来”“彩”用“ai”押韵,这样会让整体的韵律效果更好。而且作者根据诗歌的特点选择在偶数行進行押韵,使诗歌整体变得灵活多样。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与前面的《恋你的风流往昔》相比,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再别康桥》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也更加富有诗意。这样的押韵安排,更加符合诗歌“音乐美”的要求。在“来”“彩”这些“ai”韵脚的音韵律动中,自然流淌出诗歌的旋律。之后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再次强调不同的音韵会展现出不同的情感特征,例如:在表达慷慨激昂、热情奔放、大气磅礴等情绪时,可以用开口度相对大一些的“a”“an”“ang”等韵;在表达含蓄委婉、温柔内敛、哀婉忧思等情绪时,可以用“i”“in”“ing”等开口度比较小的韵。经过上述对比情绪用韵的提示,学生在实际阅读中就会提前进行构思,读诗时的韵律感也就自然形成了。

    二、替换品读,体会意象的妙处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的地位不言而喻。从最早的《诗经》到新文化运动后的新诗,诗歌一直是人们表达内心思想和对美好生活憧憬的一种重要文学表达形式。借诗达意、借诗表情、借诗倾心都是诗歌将作者的抽象想法具象的展现,其中,意象的运用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即心意,“象”即物象,“意象”,即承载心意的物象,也就是用具象的事物表达抽象的想法。我们在品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区分诗中的事物是客观实际的“象”还是诗人创造的“象”。同时也要注意“象”是“意”的表达,不可过分轻视亦不可过分重视,需要掌握适当的尺度。替换品读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意象的妙处。以教读叶赛宁的《夜》为例: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这首诗歌中“河水”“幽暗的松林”“夜莺的歌声”“长脚秧鸡”等词语是否可以被替换呢?比如将表达安静的“河水”替换成“汹涌的海水”、婉转动听的“夜莺的歌声”替换成聒噪的“乌鸦的叫声”等,是否可以呢?答案必然是不可以。因为诗人要表达的是寂静之夜的美妙,如果用汹涌的海水和乌鸦的叫声,就无法表达出夜的安宁,体现不出诗人内心的恬然安静,诗意尽失。

    有了这样的替换品读,学生会对意象有更具体的了解,进而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时,学生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的情感借助丰富的事物、景物进行表达。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在进行意象的选择时必须要有鲜明的特色,与自己的“意念”要保持一致,使“象”为“物”所用。

    三、变形排列,体会建筑的美感

    诗歌的韵律也因排列不同而产生不同影响。跟古体诗不同,新诗的排列更加灵活,诗行、诗节之间各有规律又有整体关联。因此,诗节之间的排列看似独立,但是整篇诗歌又是对称的整体,微妙新奇之外更体现出诗歌的建筑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便是体现诗歌建筑美的典范之作: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通过阅读余光中的这首《乡愁》,我们发现:该诗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虽然每一行的字数不同,但相差不多,整体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诗歌建筑美。

    在进行新诗阅读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变形法”,让学生轻松地体会新诗排列上的美感。首先,我们把《乡愁》第一节中的各句用逗号分开,然后连成一句,让学生思考:跟原来相比,感觉有什么不同?使用“变形法”之后再进行品读,学生可以发现:诗的节奏感消失了,而且诗歌的形式美也被严重破坏了,诗歌变得索然无味。这样的拆分对比,能让学生对诗歌的建筑美有更形象的体会,对诗句排列有更具体的认识。

    同样,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诗歌建筑美中的对称美,我们依然可以用“变形法”进行案例分析。以《乡愁》的最后一节为例: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我们发现,这首诗的最后一节与之前诗节的排列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将最后一节中的某一句的字数减少或者顺序进行更改,那么,最后一节就会与整首诗歌产生脱节,阅读时可能还会出现卡顿的现象。可见,诗歌中诗句的不对称会使诗歌的整体布局和韵律遭到破坏。

    四、抽离修辞,体会语言的新奇

    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更加活泼,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可以给诗歌带来新奇的美感。

    “抽离法”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修辞手法的妙用。我们将原诗中的修辞手法抽离,再与原诗进行对比,会明显感觉出修辞手法对诗句以及对诗歌整体意象表达的重要性。以流沙河《理想》的第一节为例: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可以看出,本诗运用了比喻、排比、顶真等手法。如果将修辞手法抽离,那么就变成:理想可以让人看到光明,绝望的时候又能找到希望,理想对人有指导前进方向的作用。将其与原诗进行比较,可以明显感觉到诗歌的语言失去了形象的美感,没有了意境的塑造。通过这样的抽离对比,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语言更加婉转优美,诗歌意境更加生动感人。

    诗歌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阅读教学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读好一首诗歌,可以让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创新,在此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文学综合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